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校园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必然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应激。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对于校园突发事件的心理反应及对学校安全状况认知评价,提出高校防范突发事件的对策: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化、法制化的高校公共安全机制,完善高校安全教育体系,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及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徐骏  王才领  王绍让 《公安学刊》2011,(2):47-49,63
现代社会风险无处不在,危机时常出现,且危机类型、形式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让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并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不仅是高校"育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更关系到社会的前进与发展。本文以浙江省高校为样本,在对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危机意识、预防应对能力及高校公共危机教育等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就高校做好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提出了重视体制建设——成立组织,设立学分;重视模式构建——立体全面,科学有效;重视应对能力——模拟情景,加强演练;重视教育形式——载体多样,注重效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东方》2017,(4)
海南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公共突发事件增多。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高校在校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知识、能力薄弱,高等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机制与措施明显不能适应形势需要。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教育机制,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机制,为建设美好新海南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胡喜海 《传承》2012,(12):58-59
近年来,高校的素质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无论是处置金融危机还是打击各类恐怖活动,无论是抗击“非典”还是歼灭禽流感,都给人留下应对突发事件的深深思考。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当前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钰  王经北 《传承》2011,(31):44-45
当前,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危机意识不强,自我保护知识和能力缺乏,因此大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上较弱。在今后,要对大学生进行自救知识教育,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开展应急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了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网络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服务,也带来了网络舆情的连锁反应。高校辅导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提高,是应对当前复杂网络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辅导员自身成长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辅导员对网络舆情关注不及时、不准确,网络舆情处理中职责不明、能力欠佳,大学生网络引导机制不完善、缺乏准确的网络舆情预警技术支持等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因此,文章提出了提高自身的政治能力、网络舆情的调查研究能力、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能力、部门沟通与大学生网络舆情教育能力、舆情引导的决策判断与落实能力五个策略,旨在提高高校辅导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90后成为高等教育的受众群体,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面临意识形态、国际国内关系、校园及周边治安、高校舆情、网瘾、心理压力等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应加强正面教育,构筑安全稳定工作的思想防线;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提高安全稳定工作的行动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安全稳定工作的内在隐患。  相似文献   

9.
王怡尧 《传承》2011,(21):22-23
近年来,如何应对日渐频繁的高校突发事件已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应对突发事件同其他基层党组织相比,高校基层党组织具有强大教育工作功能。因此,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理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使高校基层党组织成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16,(6)
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与应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冲击大学生道德认知,引发大学生消费观偏差,弱化校园学习风气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新奇信息的渴求、受从众心理影响、对时尚个性的追求和对情感的寄托,应从大学生个体、高校、家庭教育、社会监管等方面加以思考和探索应对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王晖  何振 《求索》2011,(1):60-62
转型期县域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出现了与过去不同的发展态势,也凸显了县级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的不足,如何有效提高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已成为了县级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县级政府应从多方面来建设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即超前预警能力、果断的现场控制能力、主导舆论导向能力、妥当的善后能力等,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辛燕 《传承》2009,(20):62-63
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弱化的现实使得抗挫折教育开始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渗透抗挫折教育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抗挫折教育契合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和促进大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过程。所以,高校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抗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及其应对挫折的方法,提高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13.
探索大学生道德能力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必要内容,大学生道德能力系统包括道德认知能力、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辛燕 《传承》2009,(10)
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弱化的现实使得抗挫折教育开始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渗透抗挫折教育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抗挫折教育契合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和促进大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过程.所以,高校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抗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及其应对挫折的方法,提高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15.
秦永超 《前沿》2012,(3):151-153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能力的机会。两者对接在一起的实践教育,无疑是一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开展“阳光”支教、社会调研、普法宣传、新闻实践等与专业能力密切相关的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需实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化、项目化和基地化。  相似文献   

16.
郑静 《就业与保障》2023,(1):172-174
就业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准毕业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就业教育能够弥补全面素质教育的空白,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各高校都在加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各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并将其融入就业教育中,全面提高就业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知识内涵,加强学生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预警”概念首先是与现代战争联系在一起的。冷战末期美国为了防止苏联的核导弹飞临美国上空,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军事预警系统。随着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非典”等疾病的流行,学术界关于建立应对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研究为重塑社会信任、调整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管理、政府有效管理公共危机提供了理论指导。高校作为开放性的文化机构和知识分子集聚地,既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同社会管理有着一定区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爆发群体性事件的机会更多,影响也更大。因此,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性建设紧密结合,提高高校应对群体性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不但是当前高教管理拓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在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中要深化教育改革,注重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我创业能力的重要?培养环节,加强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服务组织和交流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创业实践。为大学生积累日后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唐艳军 《传承》2010,(24):132-133
大学生就业是政府与高校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关键。政府应切实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参与大学生发展权的拓展与维护。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拓展与维护其发展权的基础,同时,拓展与维护大学生的发展权也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政府和高校应积极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应该是高层次的教育,着眼于教育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品格和政治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应该从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入手,促使大学生密切关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学会分析和处理身边的问题,适时适当地引领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得社会实践磨练和积累社会经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模式要凸显"五情"教育——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和学情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