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翟崑  张添 《国际问题研究》2023,(1):53-71+132-133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倡导、澜湄六国共同推进的澜湄合作机制渐趋成熟,成为次区域层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典范之一。在水资源合作领域,富有澜湄次区域特色的治理叙事与实践正在形成。澜湄水资源合作的治理叙事融汇古今中外和地区特色,统筹发展与安全,兼顾上下游国家利益,践行“共生、共治、共享”的真正多边主义;与之相应的治理实践则形成兼顾开发与治理、自主与开放并重的特点。澜湄水资源合作的守正创新有助于打破西方竞争性的叙事模式和偏狭的实践模式。面向澜湄合作“金色5年”,中国宜以水资源撬动多领域合作,加强应对澜湄水问题的战略定力和话语建设,构建包容性次地区秩序与高质量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澜沧江—湄公河沿岸6国虽然在水资源开发中涌现出各种矛盾,但由于彼此间存在现实利益的交织,所以合作是大势所趋。澜湄合作机制建立后,中国可在这一机制框架下积极倡导推动澜湄水资源合作机制的建立,以实现流域国家间公平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分配和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寻求水资源合作治理的道路上,中国应深化与下游国家在防洪、灌溉、航运和水电等水资源开发领域的互利合作;还可通过高层交往、技术合作、合作开发、民间交流等方式,推动与下游国家间的政治互信,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周边水资源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3.
"澜湄合作"与"大湄合作"是湄公河地区最重要的合作机制,两者各有千秋。当前,澜湄合作尚处于路径摸索阶段,而运营20余年的大湄合作经验相较丰富,对两者的比较能为澜湄合作提供借鉴。基于SWOT分析,澜湄合作水平更高、辐射范围更广,短期内就成绩斐然,但存在参与主体单一、机制赋权有限、发展理念不统一的问题。诚然,大湄合作不乏结构性缺陷、约束力较弱和内聚力不足等缺陷,但其在资金管理、形象建设、机制运营方面的经验,对于澜湄合作颇具参考价值。新时期,澜湄合作可以充分借鉴前者的有益经验,积极发挥中国的引领作用,加强内外关系协调,完善机制建设,强化澜湄共同体意识,切实推进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4.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简称澜湄合作机制)从提出到形成经历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却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合作架构。澜湄合作机制是在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关系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增长点,反映了各国的外交理念、政策和重点发展方向,以及优化次区域外交环境和架构的愿望,必将促进各国扩大合作的范围、议题和功能。澜湄合作机制符合本地区合作的现有规范,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相互包容和补充,将更趋完善和健全。澜湄合作机制是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具体实践,但需要妥善处理与现有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和中国—东盟(10+1)合作框架等合作机制的关系,其他大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之间合作机制的关系以及澜湄合作机制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在合作议程选择上的差异等,显示出澜湄合作机制的独特优势。澜湄合作机制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将推进命运相连、政治互信、经济共进、社会文化共生的澜湄共同体不断从构想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5.
澜湄地区的安全问题以非传统安全为主,涉及跨境犯罪、社会公共卫生、水与环境安全、信息网络犯罪等广泛议题,呈现出明显的复合性与联动性的结构特征,深刻地影响着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全。自2016年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正式成立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澜湄合作给予广泛关注和多视角研究,但对于该机制框架下的非传统安全研究还相对缺乏。长期以来,澜湄地区的非传统安全治理属于“碎片化”治理模式,机制拥堵,治理政策、资金、技术、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分散,且缺乏持续性,导致安全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澜湄合作机制成立后,从合作治理内容、结构、参与主体等方面,推动了非传统安全治理逐步向“平台化”模式演进和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澜湄地区国家之间的务实合作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已将非传统安全合作列为重点合作内容,未来澜湄合作需要在治理范式创新、多层平台搭建、早期项目设计和收获等方面完善非传统安全治理机制,持续推动澜湄合作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6.
跨境水资源合作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重要领域,是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框架下开展各项合作的重点建设方面.自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框架建立以来,中国与湄公河5国在跨境水资源方面合作不断加强,6国基于合作框架下开展跨境水资源合作有利于促进区域内资源环境保护,缓解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用水矛盾,加强域内国家安全合作,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关系进一步向好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建立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合作秩序巩固基础.  相似文献   

7.
陆海新通道与澜湄合作对接是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可能突破口。作为国际机制的陆海新通道与澜湄合作匹配基础好、对接难度小。但在对接过程中,仍面临着区域互联互通不畅、合作机制重叠低效,大国博弈日趋激烈、机制成员国和东盟对中国影响力扩大有疑虑等挑战。由此,可通过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增加与其它国际机制的合作、开展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等路径,推动陆海新通道与澜湄合作实现高效对接,进而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中国西南方向实现突破,使中国与中南半岛乃至东盟国家实现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8.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合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大湄公河流域最丰富、最具开发价值的战略性资源.本文根据目前大湄公河流域各个国家参与开发该区域现状,探讨今后澜沦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合作机制,以期有效协调各机制、各行为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推动此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9.
根据地缘利益诉求(攻势/守势)与跨国流域水治理程度(工具性/制度性)两个指标,可以将"水安全外交"界定为国家以及相关行为体围绕跨境水资源安全问题展开的博弈行为。水安全外交包括冲突预防型、霸权引导型、水互动冷漠型和治理后现代型四种类型。作为霸权引导型的美国水安全外交战略,其核心是通过水的全球治理来巩固其全球霸权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大国的地缘性介入,保障其水外交的战略利益;二是通过对区域水治理体系的制度性嵌置和重构,保持其水外交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美国通过水外交的四条路径(联盟和议题联系方式、同水外交大国的协调方式、国际组织议题嵌入、网络化伙伴关系)推进水安全外交政策和安全战略的制定。在其水外交进程中,国内外的动因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通过水安全外交拓展自身在亚太的地缘利益诉求,推行美国价值观的水治理原则和规范,嵌构以美国为核心的水安全治理体系,遏制地区大国(特别是中国)的水话语权,以最终实现美国在区域水—能源—粮食纽带安全中的战略优势平衡。  相似文献   

10.
社会人文合作是澜湄合作三大支柱之一,是建设澜湄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目前澜湄社会人文合作领域广泛、基础雄厚、机制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参与度有所提升,进展良好,但也存在顶层设计和配套机制建设短板、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大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足、人才队伍薄弱等问题,同时还面临着"排外"风险上升、域外国家对本地区持续影响、对澜湄社会人文合作存在认知分歧等挑战。今后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激发广泛参与、突出重点领域、加大资源投入和弥合认知差异来进一步推进澜湄社会人文合作,更好地为澜湄流域人民造福。  相似文献   

11.
The countries sharing the Lancang-Mekong River are entering a new era of hydropolitics with a growing number of hydropower dams throughout the basin. Three ‘powersheds’, conceptualised as physical, i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s that connect dams to major power markets in China, Thailand and Vietnam, are transforming the nature–society relations of the watershed. In the process, new conditions are produced within which the region’s hydropolitics unfold. This is epitomised by the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framework, a new initiative led by China that proposes programs on both economic and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anticipates hydrodiplomacy via China’s dam-engineered control of the headwaters.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全球气候危机加速演进,气候变化与国际战略深度融合,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大变局和秩序重塑的关键时期。美国拜登政府重启气候新议程,将气候变化议题提升至美国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的中心地位,其战略目标是在全球气候权力重组、气候安全体系重构、气候治理秩序重塑中争夺主导权,拜登政府的气候战略框架已基本成型。统筹应对美国气候战略竞争风险和深入推进COP26后中美气候外交,关系到国际安全体系与全球气候治理新秩序的构建。中美唯有良性互动、拓展合作空间才能维护国际安全及人类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与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10多年来,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较快进展。与其他区域合作的形式相比,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独具特色。跨入21世纪,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加快,次区域经济合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4.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导致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却未很好地反映这种变化趋势,以金砖国家为首的新兴变革力量开始登上国际安全治理的舞台。然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逆全球化的盛行使金砖国家内部的贸易势头减弱;美联储加息、投资干预政策以及政局动荡和经济疲弱等因素使金砖国家面临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减少的压力;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给金砖国家能源安全合作带来困扰;金融安全合作进展缓慢。基于此,金砖国家应继续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为金砖国家的安全合作夯实基础;加快相互之间的发展战略对接,以提升金砖国家的安全合作水平;通过加强沟通与协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丰富金砖国家安全合作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16.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带来严重的国际安全风险,气候问题已经与国家安全深度绑定。气候安全的治理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技术的选择及其全球普及程度。当前,国际社会积极利用先进气候技术实现气候安全面临着多重困难。文章对国际气候技术合作存在的障碍、未来合作方向和机制建设进行梳理,并以中美气候技术合作为例,探讨克服气候技术合作障碍的可能路径。解决气候技术合作难题,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改革和行业技术规范的供给。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碳排放国,宜进一步加强气候技术合作,履行大国责任,向发展中国家积极转让清洁能源技术,并借此契机重塑彼此互信,扩大科技领域的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7.
A new hydro-political order is emerging in the Nile Basin. Upstream riparian states have improved their bargaining power vis-à-vis downstream countries by adopting a common position in the negotiations over a new framework agreement to govern the utilisation of the Nile waters. Some upstream riparians have unilaterally constructed hydraulic projects that threaten Egypt’s hegemonic position in the basin, the most notable of which is the Grand Ethiopian Renaissance Dam (GERD). Whether these developments will lead to a more equitable utilis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 more cooperative order will depend on the policies of the riparian states, especially in the Eastern Nile. Respect of the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on the GERD signed between Egypt, Ethiopia and Sudan could help build trust between the three countries after years of tensions around the project. Beyond that, a basin-wide plan for the utilis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ould not only maximise the benefits from the river and address the common challenges facing the basin, but also reduce the political costs of tensions on future projects.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进展、障碍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对中国和东南亚5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在过去的若干年里,这一合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以至于这些问题和矛盾严重阻碍了进一步的合作与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障碍,文章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希望突破目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199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驻亚洲开发银行的倡导下正式启动。同时,国内外关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也逐渐兴起。目前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国内研究以经济路径为主,涵盖诸多议题。国外研究则主要围绕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水资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区域治理3个议题开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国内研究需要“取长补短,拓展视野”,在研究路径和议题选择上有所突破和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