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当前网络日益成为社会思潮传播新路径和新载体的情况下,开展社会思潮网络空间传播及其对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学界对此虽有所涉及,但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关理论的梳理、"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在关系的把握、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现状及原因分析、社会思潮网络传播背景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战略策略构建等方面系统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提供了新的文化土壤与传播语境,但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对传统价值的销蚀与冲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产生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商业化操控的大众传媒助推了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泛娱乐化"以"娱乐"来解构价值、消解价值,而其背后的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造成严重影响。对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此引领多元价值、凝聚价值共识,抵制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现象,从而为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创造良好的价值生态。  相似文献   

3.
周丰生 《传承》2013,(9):58-60
在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生了不容忽视的错位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充分重视网络媒体的特点,顺势而为去把握网络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教育中去,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利用网络媒体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它主要有一元与多样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使用与发展兼顾、引导与过滤并举等。只有把握好这些原则,才能确保网络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从而规范和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网络信息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网络信息安全密切相关,从国家层面来看,网络信息安全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技术保障,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从社会层面来看,网络信息安全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从个体层面来看,网络信息安全是保障公民网络信息权利的基本前提,有助于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空间。  相似文献   

6.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滥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提供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相应的挑战与机遇。只有不断在网络舆论中吸取其精华,强化网络思维,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7.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正确认识这种核心价值观对民族发展权的重视。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民族梦寐以求之四大发展目标的重视;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民族全民族四大发展诉求的重视;在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个人梦必须与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的民族发展诉求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呈现出可喜的"争鸣"局面,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上形成了一定的知识"存量":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的辨析,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与演进的研究,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研究,四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的研究,五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研究。本文在对以上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择要阐述的基础上,指明其研究的成就及不足,而其不足恰恰应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其要义是在"存量"的基础上实现"增量"研究,其目标指向是不仅从理论上做到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系建构和合理提炼,而且要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塑型。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体生活是培育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境。调查发现,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水平不高,且对不同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存在差异。青少年学生的新媒体知觉现实是形塑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介因素,要通过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能力、引导青少年学生对时事热点的理性关注,以及着力塑造青少年学生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培育并增进青少年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0.
杨爱东 《人民论坛》2015,(8):213-215
通过历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延伸出来的"仁"、"义"、"诚"、"敬"、"孝",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也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行顶层设计、舆论引导、思想教育和依法治国是推进社会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将在很大程度提升国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进而实现文化强国梦。  相似文献   

11.
“微时代”背景下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时代"是一个关注碎片叙事、世俗生活的时代,比较注重个体的个性需求。网络的泛在化、信息的碎片化、传播的裂变化、文化的世俗化、价值的多元化、社会的扁平化是"微时代"的主要特征。"微时代"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亲和力、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提升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性、准确性和厚重性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微时代"背景下,要强化理论认知,奠定"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基础;要实现价值认同,彰显"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本质要求;要提高道德素质,巩固"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保障。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个体与整体"的哲学命题,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作为整体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以坚持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个体的价值取向,兼顾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基础和形成的过程来看,彰显着"个体—整体"的关系;从组成的结构来看,体现着"个体—整体"的逻辑层次;从实现路径方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需要调整好"个体—整体"的天平。  相似文献   

13.
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既要遵循价值哲学的基本原则,又应具有本土特殊路径。从价值哲学层面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论根基是"主体间性"思想,相应产生"探讨式"社会情境,由此推演出"多元互构"的实践过程。进一步考察"多元互构"的具体展开,它是交互性、有机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就要通过视域融合达到内化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舆情热点事件的公共讨论中,因非理性众声喧哗而导致偏离事件本身的舆论"失焦"现象,折射出个别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这不仅阻碍社会共识的达成,也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场中的多样价值观和多元价值取向,匡正公众是非观念,激浊扬清,让社会道德随时在线不"失焦"。  相似文献   

15.
张全峰 《传承》2014,(7):68-6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表达体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确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用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致力于其"自身建构"与"社会认同",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刘峥  刘新庚 《求索》2011,(9):122-123,13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成员思想价值观念中本质的、具有决定作用的部分。准确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大众化”“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的首要前提;科学揭示适合社会成员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素质教育的始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的基本要求;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态过程和内化途径,让社会成员内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部署要求,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建设网上传播阵地"。日益蓬勃发展的网络新时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境遇。应该运用网络平台的特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网络机制优化。  相似文献   

18.
抗战纪念活动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独特渠道和重要载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工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抗战纪念通过诠释抗战精神,有利于强化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理论认知;通过纪念活动的具象化、时间节点作用,有利于塑造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通过激发抗战纪念的国际化价值,可以有效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认同;实现中国抗战纪念向更加日常生活化、包容化和国际化转变,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张浩 《人民论坛》2014,(8):156-158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面临着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双重考验,文章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三个根源—经济根源、社会根源与文化根源出发,围绕其有效性的四个要素—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环体要素与介体要素展开分析,旨在提出实现其有效性的三个途径—法治保障、道德自律和宣传引领。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面临着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双重考验,文章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三个根源—经济根源、社会根源与文化根源出发,围绕其有效性的四个要素—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环体要素与介体要素展开分析,旨在提出实现其有效性的三个途径—法治保障、道德自律和宣传引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