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信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并且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第一,学界对政治信任涵义的理解主要有政府信任说、政治体系说、社会信任说、政治机构说等四种代表性观点;第二,学界主要从体制性信任、政治机构与人员信任两条进路对政治信任进行本土化的可操作测量;第三,转型中国的政治信任呈现出政府信任差序化、政府信任阶层差异化、政治信任U型分布、政治信任流失加剧等核心特征;第四,国内学者解释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路径主要有理性选择路径、社会文化路径、个人特征路径以及媒介传播路径;第五,政治信任的高低变化对政治参与行为和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今后国内学界应从建立系统的政治信任测量框架、注重政治信任基础性数据的收集、注重政治信任的历史变化分析、注重政治信任的横向比较分析、全面系统研究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行为的关联性等五个方面实现政治信任测量的精细化,以期深入把握国内民众的政治信任现状,提高实证研究对民众政治信任培育和提升的分析力和预测力。  相似文献   

2.
公共信任理论是公信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直接理论来源。政治公信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核心价值,政治信任与执政党公信力密切相关。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规范、执政绩效、制度规范与法则以及民主法治等方面。政党要赢得民众广泛而持久的认同与信任,必须善于开发其意识形态、权力配置、利益整合能力、施政有效性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合法性资源。政治信任的动态构建与执政党公信力提升的路径选择主要有:加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和执政能力建设,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的持续积累,民主政治与有限政府的运作,建设和完善公共权力的运行制度以及制度化不信任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3.
一个政治体系的维持需要依赖多种条件才能得以存在和延续,信任便是其中之一。理解和考量信任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具有多个角度,在政治社会学的视阈中,信任是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当它嵌入政治体系的结构之中并与其构成要素发生联系时,即发挥出了政治合法性、社会整合、社会控制和政治绩效等功能,正是这些功能维系着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4.
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需要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审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政治信任的"异化"特征以及3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呈现的实践悖论。首先,差序信任格局中的央地政治信任结构"异化"集中表现为中央政府的政策调整和民众对政策的选择性运用以及央地两级事权分殊和地方政府有责无权的困境。其次,在政治信任维系与现实利益支持的博弈过程中的信任关系"异化"则表现为政治体系刚性合法性需求与权力"异化"以及民众特定支持与经验性利益博弈特征。最后,政治价值实现与效用替代的共存悖论则成为政治信任功能"异化"的重要表征。由此,破解信任"异化"和实践悖论亟待政治系统敏锐洞察民众需求,回应群众期待,提升政治信任质量,从而有效推进反腐败工作和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任与公民信任良性互动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与公民之间信任互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政府与公民之间互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受到政府与公民信任现状的推动。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建立良好的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应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润滑,减少社会摩擦和内耗,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现代和谐社会和民主法制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已然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由于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他们无法得到城市、农村两地政府的有效服务和管理,导致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偏低。本文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8年12月在陕西省X市LH区对农民工进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以政府信任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西部农民工信任流入地政府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高素质、年轻一代的农民工对流入地政府的信任感低;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农民工越信任流入地政府;政治活动参与意愿越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农民工则越不信任流入地政府。  相似文献   

7.
现有的研究普遍认为,目前中国民众的政治信任主要来源于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观绩效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但学界也认为政治参与行为和政治文化价值观对政治信任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以广州青年中间阶层为研究对象,对青年中间阶层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政治参与行为以及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在统计上并不影响青年中间阶层的政治信任,而后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和政治文化价值观认同对青年中间阶层政治信任有显著的影响,政治文化价值观认同比后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具有更加强烈的影响力。这些发现显示政府目前以发展经济为主来获取政治信任的管治方式在青年中间阶层已奏效不大,青年中间阶层的政治信任已超越了物质性的维度。随着社会多元利益诉求的增多,如何处理依法办事、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放慢之间的张力是政府需要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重视和解决人民群众政治信任弱化的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信任,最为关键的,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维护公平正义;二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改善和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三是健全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进一步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四是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发挥政府在信息传播中的权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以政治现实模型和社会剥夺模型这两种国外主流理论为框架,分析流动人口居住状况对政府信任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居住绩效的政治现实模型对流动人口政府信任具有显著而稳定的解释效力,而建立在参照群体间居住比较基础上的社会剥夺模型则对流动人口政府信任未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由此,流动人口居住状况影响政府信任的核心机制在于对政府执政绩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发展以稳定为前提,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在政治信任式微之际,熟人社会的信任在解决乡村纠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熟人社会的信任对于解决大规模群体性冲突则显示其功能性不足,因此,建构农村政治信任是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治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关系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充分重视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信任问题,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润滑剂,减少社会摩擦和内耗,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从而在一个人口众多的、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社会里,通过增加社会信任资本来弥补其他资源的相对不足。增进政府与公民的相互信任有许多方法和途径,非政府组织是其中积极而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一个社会的信任状况,与其秩序类型有直接关联,政治秩序与社会信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政治秩序维持者总是力图建构和维持与其政治架构相一致的信任模式。根据社会自主性的高低,社会秩序可分为外控型秩序和自主型秩序。在自主型社会秩序中,政治因素有利于社会信任的建立;高度集权的外控型秩序则不利于现代社会中信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构建大学生政治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不仅通过互联网获取资讯,还实施了大量的网络参与行为,诸如沟通交流、传播信息、发起行动等。这些网络行为,也传播了未经证实的网络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政府的信任。大学生的政府信任受到不同网络媒体的影响,越是非官方的网络媒体,越会对大学生的政府信任带来冲击。因此,要适应互联网发展的特质,加强互联网治理与建设,提升主流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政府信任。  相似文献   

14.
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对每一个政权都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转型期间,人民群众的低政治信任影响到社会稳定、国家治理绩效以及公共政策的顺利执行。中国共产党有许多优秀的政治传统,其中以"逆向参与"为特征的群众路线,从三个方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一,党员干部实践群众路线有利于党和政府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二,党员干部实践群众路线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党员干部实践群众路线,有利于人民群众增强自己的政治效能感,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演进先后出现三种不同的信任模式。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契约型信任尽管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然而由于契约本身内在的不完全性,反而造成了一种信任悖论。面对后工业社会不确定性丛生的局面,契约型信任显然无法担当起凝聚各种治理力量促进合作治理的历史重任。为此,就须引入和构造真正与后工业社会相匹配的合作型信任体系。也正是在这一场景下,诚信政府之建构不仅必须实现信任资源从契约型信任到合作型信任的语义转换,更应围绕合作型信任和后工业社会对不确定性合作治理的要求采取各项举措。  相似文献   

16.
章荣君 《湖湘论坛》2020,33(3):47-54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要避免政府掉入"塔西佗陷阱",对政府信任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的探究对于避免掉入"塔西佗陷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信任问题并不是现代社会中政府的必然产物,也不是某国政府面临的独特问题,其实是政府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政府本身能不能被信任的问题了。这可以从政府起源的各种学说中得到明确的证明。在政府起源的各种学说中,无论是"冲突论""融合论""契约论"还是"土匪论",其本身就包含着对政府的不信任,也就是说政府信任问题发轫于政府的起源。  相似文献   

17.
郑小鸣 《求索》2005,(7):111-113
福山信任观的主要实质就是把信任当成是源于人性基础之上的社会资本。他认为人们自发组织社群并进行各种互惠合作的天性和争取被认可的本性是形成信任的主要源泉和基础,作为社会资本的信任对于经济、政治及社会各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是决定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其信任观尽管仍然属于唯心史观,但是对于信任问题的全面了解和深入探究还是有不少的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刘春春  刘浩林 《传承》2013,(11):42-44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政治信任是指民众对政党、政府的信任,它是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也非常强调政治信任的重要性。群众路线通过增进民众对政府官员、公务员的信任来增强对政府的信任,符合我国民众的信任的心理模式。当前要以实行“八项规定”和“整顿四风”为契机,走好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9.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政治信任是指民众对政党、政府的信任,它是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也非常强调政治信任的重要性。群众路线通过增进民众对政府官员、公务员的信任来增强对政府的信任,符合我国民众的信任的心理模式。当前要以实行“八项规定”和“整顿四风”为契机,走好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20.
信任是协商民主得以实现的前提,信任可以分为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如果缺少信任,公民间的协商将不可能展开;同时,如果只有特殊信任的存在,协商将可能出现团体两极分化的结果,加深不同公民群体之间的隔阂。只有普遍信任才是协商民主能够实现的优质土壤,因此,如何促进协商民主的问题便可以转化为如何促进普遍信任的问题。促进普遍信任需要着重考虑两个方面:即从公民社会角度讲,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团体,编织多重的公民参与网络;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要建设民主法治的制度,为普遍社会信任的建设提供稳固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