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创意经济的兴起,文化创意产业对激发城市活力和集聚创意资源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创意转型的重要标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创意城市是保持城市活力、激发城市转型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武汉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意设计资源和高校人才资源,文化创意产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在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设创意城市的过程中,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实践中探索了一系列创意战略、创意产业、创意管理等方式来解决新经济形势下城市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武汉城市转型更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任健 《长江论坛》2014,(5):48-51
作为中国"北斗产业"中部板块中的核心城市和重要人才基地,武汉市应找准突破点,尽快实现由技术-人才强市向产业强市的嬗变。武汉市发展"北斗产业"应避免三大认识误区,即避免"各行其是"、"粗放扶持"和"墙外花香"。应用示范与海外拓展是武汉市发展壮大"北斗产业"的两大引擎。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需要有产业支撑。以资源节约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为特征的“两型”产业为发展的重点,通过“两型”产业的快速发展来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王冉冉 《长江论坛》2013,(4):27-31,53
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近年来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取得较快发展。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结构、产业链结构等各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创新能力较弱、文化创意产业链不完善等。结构性问题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影响到产业结构优化、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等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亟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优化,以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一、加强微电子产业和光电子产业的融合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和攻坚期。工信部预计,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到2015年将达到12000亿元,特别是,近期国家在到2020年的几年里可能投入1千亿元,正考虑把北京、上海、深圳和武汉作为试点示范城市。这对于湖北省和武汉市是非常好的机遇,理应作为大事来抓。  相似文献   

6.
王军伟  曹春霞 《长江论坛》2002,(4):18-20,40
在新世纪,正确选择既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又能适应武汉城市发展方向的战略产业,是关系到武汉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战略产业的正确选择是建立在对多重因素的综合分析基础之上的,比如所选产业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持续增长的潜力,是支持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产业关联效应显著,能够带动和影响其它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能够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和特点.本文立足于武汉现实产业基础,力图把光电子产业作为武汉市一种战略产业选择.  相似文献   

7.
以产业集群引导城市功能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对城市功能亦存在诸多依赖。因此,以产业集群为导向来优化城市功能,我们要以城市产业集群为基础规划城市功能定位,要强化城市主导功能,优化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加强城市功能支持体系建设,并促进城市功能区际协调。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圈的产业融合及产业布局一体化,是城市圈联动发展、实现共赢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武汉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武汉市立足自身产业发展实际,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双赢多赢、错位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中介参与、政府推动”的合作思路,推动企业参与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合协作,提升了经济辐射与集聚能级,促进了城市圈产业融合和布局一体化。虽然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参与城市圈产业融合的层次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武汉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珂 《长江论坛》2009,(1):91-95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武汉市“中部崛起”战略与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浪潮紧密相连。武汉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模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适当合理地提供包括土地、金融、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贯彻“两型社会”建设的宗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力争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经济高速发展且不违背两型社会宗旨的新时代试验区。  相似文献   

10.
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琴  郭俊华 《前沿》2009,(6):75-78
城市竞争力是各种因素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文化创意产业是将文化资源运用于人类经济活动领域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行业,它以文化价值为灵魂,以科学技术和现代传播载体为支撑。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产业链条长、投入产出比例大、资源利用广泛、就业率高的重要产业特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巨大的聚集效应,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影视动漫等行业为代表的创意产业,对一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在剖析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发展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武汉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最终提出武汉市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部地区六大城市群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部六大中心城市和六大城市群中,武汉市和武汉城市圈的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最强,武汉市需要以建设区域金融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现代制造业中心为战略突破口,形成与东部发达城市相对应的核心增长极来带动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3.
王娟 《群众》2020,(4):48-49
产城融合示范区,是指按照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理念,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成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城市服务功能完善、边界相对明晰的城市综合功能区。2016年9月,盐城市盐都区以盐城高新区为主阵地,成功获批全国首批、苏北唯一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近年来,按照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生产与生活空间整合、历史与现代高度契合的要求,重点探索开放式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产与城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发展质量持续向好,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重点聚焦发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三大优势产业集群。今年以来,武汉市大力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武汉《关于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近期正式发布,政策内容涵盖安居落户、促进就业、支持创业、高效服务等方面,明确支持未来5年内要留住100万大学生就业创业,着力将武汉打造成"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这既是改善江城人口结构的客观需求,又是促进武汉市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本文对武汉市三大新兴产业企业人才需求及薪酬竞争力情况、当前留汉大学生支持三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不足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产业之间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分工与协作网络体系,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也存在不合理的方面。未来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重点不是扩大规模,而是优化结构。这种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是顺应产业分工发展新趋势,重点推进产业链层面的分工,加快城市圈企业总部向武汉中心区集中、生产基地向周边扩散的双向转移,并明确城市圈各个城市发展定位,引导人口在城市圈合理流动,最终形成城市职能体系与产业组织体系、城镇规模等级体系三者协调发展的局面。为此,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深化体制改革,构建起城市圈各个城市间产业分工发展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在微观层面则需要企业加快组织转型与创新,形成城市圈内新型的产业网络组织。  相似文献   

16.
生物健康产业正在加速成为武汉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本文基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了驱动武汉市生物健康产业快速崛起的主要因素,基于SWOT模型阐明了支撑其发展的竞争战略与优势领域所在,进而指出了进一步推动武汉市生物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所必需的几项关键性改革、制度安排和政策性突破。  相似文献   

17.
彭芳梅 《岭南学刊》2014,(4):113-117
世界城市是全球化经济的空间结点,经济发展成熟、产业结构高端化,是全球城市的制高点。对其发展历程的规律总结能够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对世界城市的产业演变规律的总结以及对产业内部各行业空间聚集和扩散机制的探讨。研究发现:以金融服务业的全球化扩张为核心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以东京为代表的国际大都市的内涵发生质的变化,尤其表现为生产、服务、市场和创新的形态更新。产业服务化成为这一趋势的核心,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的比重迅速增加。对此,深圳需要进行产业功能选择与疏解和产业功能疏解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8.
基于灰色理论的武汉市产业关联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按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分三个阶段对武汉市近十五年的产业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应用灰关联分析法、时间序列方法等得出了武汉市三个时期与国民经济走势关联最为紧密的若干产业群,并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各行业与上述产业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指出了武汉市近五年国民经济发展态势的标志产业链,从而为武汉市下一步国民经济发展预测和监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武汉会展产业发展战略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亚飞 《长江论坛》2005,(3):27-30,6
近年来,我国会展产业已在一些经济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迅速崛起,基本上形成了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会展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显突出,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增长点.而加快武汉会展产业发展,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城市,既是适应我国会展产业迅速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客观需要,也是把武汉建设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增强和完善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内在要求.为此,应采取区域化、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与多元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金宗志 《当代广西》2013,(11):24-25
【核心提示】 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产业发展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而城镇化建设又为产业发展聚集要素,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产业推动城镇化建设,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城市产业发挥集聚作用,吸引农民进城就业创业,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融入城市变为市民;二是城市生产要素流向农村,让农民在当地转移就业,通过产业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民就地市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