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溯历史,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力具有紧密的本质相关性。在全球化、社会转型、现代性与信息化的时代境遇中,产生了新的社会交往形式和交往异化,对社会活力的激发构成严重挑战,重新审视其相关性更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通过探讨社会活力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交往的关系、社会交往对激发与提升社会活力的功能作用,可以看到,新的时代挑战并没有消解和颠覆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力的内在逻辑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袁静 《学理论》2011,(15):319-320
沟通障碍是自闭症的典型特征之一,尤其是言语沟通能力的缺失使自闭症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困难重重。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前沟通机制虽然也有明显缺陷,但通过专业的方法与技术来帮助自闭症儿童获得一定的非言语沟通能力,可以有效补偿其言语沟通方面的缺损,使患儿具备表达自己和回应他人的特定方式,进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交往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社会交往程度密切相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也必须建立在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交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社会性根据,是确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基础和促使范式转型的理论依据和逻辑基点。当前社会交往方式的主要变迁就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而引起的人们日常交往方式的个性化、独立化、自由化的变迁;由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网络的深度依赖而引起的人们日常生活的现实交往向虚拟交往的变迁。源于人的社会性质和人之生存必须外化自然之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发生基础和实践范式也必定发生变化。应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对象之间的主体际关系、树立育人的合力观念和生态圈思维、构筑网络育导体系、探寻生活化德育道路。  相似文献   

4.
从当前大学生社会交往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存在障碍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指出大学生社会交往障碍是交往异化的结果,表现在交往关系的功利化、表层化、金钱化和疏远化,最后提出大学生消除交往异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普遍高度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 ,任何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都离不开对内对外开放。邓小平在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其关于社会开放问题的基本观点 ,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之中。一、世界性普遍交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交往关系的发展史。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普遍交往开始形成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再封闭于整个世界之外。但是旧中国的社会却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周恩来等…  相似文献   

6.
网络和手机作为信息社会的基本技术手段和基础设施,支撑了整个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深刻变化的重要现象是人们的交往方式从过去的单一实感交往变成了实感性交往与虚拟交往相互作用的交往.交往环境和方式的变化,使道德对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约束条件发生变化,从而使社会道德规范出现新的情况.网络交往方式的快速发展与相对滞后的网络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成为今后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2)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从建构主义来看,知识不是客观的,知识是人创造的,并受人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知识具有主观性;学习是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由教师向幼儿的知识传递。学前儿童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应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的一些观点,可以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更多的理论指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学习品质指的是能反映儿童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因此,本文提出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策略:明确目标,重视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完善内容,全方位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丰富形式,多途径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以期能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促进幼儿的终生学习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如果按照经济人自利本性的假设,自然可以解释许多人类行为。然而,仍然存在一些行为难以理解,比如利他。利他,与利己一样,都是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品质态度的一个方面。利他的性质不是牺牲,而是通过公民交往实践实现的对他者利益的推动。当前基于社会生物学、社会文化、功利主义等各种角度对利他根源的解释都忽视了社会交往关系中互惠的重要性。利己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本质,利他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道德冲动,通过交往活动形成的互惠合作品质,可以成为和谐社会中普遍的公民态度。  相似文献   

10.
姚玮 《学理论》2013,(20):357-358
蒙台梭利强调教师应成为幼儿行为的观察者,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幼儿心理的研究者。蒙台梭利的教师观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有以下几点启示:第一,提升专业素质,树立正确儿童观;第二,关注情境性知识,引导幼儿学习;第三,实践观察研究,提升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5)
童谣游戏将内容丰富、充满童趣的童谣和操作简单、具有较强实用性与娱乐性的游戏相结合,它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动作与语言的协调性、鲜明的社会性。正因为如此,所以童谣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具有"三促进、一优化"作用,即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及运动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及创造力的发展以及优化幼儿性格。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导致理性分裂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压灭价值理性使社会交往陷入困境。哈贝马斯立足于交互主体的基础,构建具有语言性、主体间性的交往理性,对于我们摆脱现实交往困境,化解人与人的冲突,抵制系统对生活世界殖民,在当代社会多元分化态势中达成价值共识,实现社会和谐,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明玥 《学理论》2011,(12):360-361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心理发展障碍,是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特征的疾病。通过对个案的观察,利用情绪稳定、情景中的语言训练、同伴交往对自闭症儿童的主动交往能力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14.
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已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有效开展早期阅读教育,也成为社会早期教育的研究课题.文章对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及图书馆在开展早期阅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优势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当前幼儿读者的特点和兴趣,对图书馆开展这项工作提出了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为个案,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层面研究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问题,具体包括价值观、社会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得出结论流动儿童在城市只能是局部的适应,如何从政策入手,切实解决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城市适应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异性交往,特别是青年异性的交往,历来被人们所忽视或有意无意地回避。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对这个问题作一点理论上的探讨,或许是不无意义的。一、异性青年交往系统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交往既是人的基本需要,同时又是人们借以满足其他需要的手段。人们的交往活动构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同时存在着两个或多个交往主体;交往总是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活动。这是一般社会交往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相关知识和思想被大众共享与传播的过程。人与人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是人们之间知识、信息、情感乃至思想传递的途径。大学生的社会网络构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和机制。基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点,大学生有两种基本类型的交往网络,即"内聚性网络"和"桥接性网络"。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基于交往形成的两种社会网络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显著影响,其中"内聚性网络"比"桥接性网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影响更为强烈。应针对不同社会网络类型制定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布劳的《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中理解其构建的社会交往微观结构,其实质是一种交换行为。布劳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都对其理论的产生、发展方向具有影响,从社会交换的基本原理、交换过程理解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下凭借个体间的交往实现生存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伴随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愈来愈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分析梳理马克思文本著作,可以看出马克思这一理论在诸多文本中均有涉及,且经历一个萌芽、形成、验证、发展的完整过程。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启示我们应扩大对外交往,实现跨越式发展;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良好交往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有社会交往"理论"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颖春 《理论探讨》2007,1(6):53-55
很多文献注重研究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但我认为社会交往问题之于马克思并不能构成"理论"。马克思的"竞争"思想可以更为合理地解释生产力发展动因,竞争导致进步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机制的概括。与"社会交往"思想相比,马克思的"竞争"思想能够很好地融入唯物史观体系,因而具有"理论"特征。至于马克思有关"社会交往"的论述被称之为"观点"比较适宜。如果出于尊重马克思本人提法的考虑,可以统称为"竞争—交往"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划分社会形态不必采用以前的五阶段论,三阶段论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