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打歌”是云南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在白族、彝族、拉祜族等地区普遍流行。每逢节日喜庆、庄稼丰收或农闲夜晚,人们往往利用田间平地、农家场院,头顶皎洁月光,或燃起熊熊篝火,边唱边舞,跳起“打歌”。男女老少都可参加,人数多少不受限制。“打歌”有打歌调、打歌词、打歌舞。伴奏乐器主要是芦笙,有时也和之以三弦、笛子。打歌调种类繁多,因地方和民族不同而有所异。拉祜族打歌调就有七十二  相似文献   

2.
彝族撒尼人     
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早在公元2世纪,滇池一带就是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公元3世纪,逐渐扩展到了滇东北、滇南、贵州、广西一带,与其他族群杂居融合,形成了众多的支系,其中,居住在云南石林、丘北一带的彝族多为撒尼人。撒尼人非常崇尚老虎,在撒尼语里“罗”是虎,“倮”是龙,因此也自称为“罗倮”,意思是像龙和虎一样勇猛而不可战胜。  相似文献   

3.
王洪伟 《今日民族》2005,(7):i003-i004,F003
烟盒舞,是石屏县彝族的民间舞蹈,早年间流传于个旧、建水、石屏、通海、元江等地,因跳舞时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制的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称烟盒舞为“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而跳烟盒舞必须要用四弦琴(月琴)伴奏,便有着“听见四弦琴,脚杆就发痒”的民谚。跳烟盒舞时原拍掌伴舞,后来用的烟盒是彝族民间用牛皮做的烟盒。男人们在抽烟筒时用来盛刀烟丝。据说在烟草未传入云南之前,当地彝族同胞的烟草是一种野生植物火草叶。火草叶为草本植物、叶片密布白色纤维绒毛,开黄色小  相似文献   

4.
人大动态     
正云南立法传承与保护阿诗玛文化云南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批准了《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10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31条,对阿诗玛文化的范围、机构和经费保障保护名录、传承人的认定和阿诗玛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景区等作了规定,重点突出对叙事长诗《阿诗玛》、彝族毕摩传承活动彝族(撒尼)刺绣、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彝族摔跤、火把节、密枝节等石林独有的  相似文献   

5.
从昆明乘汽车,向东南方,行287千米,抵达邱北县仙人洞村。这是彝族支系撒尼人(自称“尼”)聚居的村寨,166户、736人。2000年春节前夕,我又一次来到这里。一进村,热气腾腾的景象扑面而来,在寒风中使人感到暖洋洋的。耳畔不时送来猪的尖嚎声。离春节还有十天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杀年猪,有的人家一次宰两头。在厨房和院心到处可见晾挂的胳肉。过年兴杀猪,所以撒尼人把春节叫做“黑猪年”。仙人洞村傍山濒湖。这里山媚、水秀、洞奇,不谛为世外桃源,也是鱼米之乡。世代相传的撒尼民间长诗描写这里是“甜蜜的地方”。全…  相似文献   

6.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十年前,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出版,轰动了全国。正是从这时起,阿诗玛已不仅活在了彝族撒尼人民的心中,而且还活在了世界人民的心中。一部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珍品不但登上了文学殿堂,还享誉中华,斐声世界。她是怎样诞生的?其经久不衰的魅力何在?当年整理者之一的杨知勇教授特为本刊撰文。  相似文献   

7.
位于滇东南的丘北县境内彝族民间,流传着一种古老神奇的祭祀舞蹈———羊皮鼓舞。这种舞蹈一般只在办丧事时围棺而跳,送葬时在棺前引路而舞。据当地彝族老人的推算,羊皮鼓舞大约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以前曾在很多彝族村寨都跳,现在,只有该县八道哨乡姑租村流传着这种舞蹈。羊皮鼓舞,又称“跳鼓”,彝语叫“冉姆比”。舞蹈的动作多数是模仿动物,有引路、绕花、吃草豆、喜雀走路、猴子嬉戏等,舞姿独特,别具一格。既潇洒自如,又刚健有力,颇受群众喜爱。跳舞时,由一人在前吹牛角引路,第二人敲鼓,第三人打锣,其余的人空手跟在后面,随着锣鼓的节奏,…  相似文献   

8.
象征人类学在研究人类文化时,是把文化看作一种能传递信息和表达观念的象征体系.[1]对于象征人类学来说,所有事物都是象征和符号,它们充当着两个主体之间的媒介.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的彝族撒尼人刺绣,是撒尼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传达和表现了撒尼文化的意义.刺绣上面的颜色是这个象征符号系统中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彝族有很多支系,至今各个支系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跳歹是富源彝族丧葬场中一项重要仪式。其特点是在葬礼中加进一些载歌载舞的活动内容,使彝家的丧葬场面显得明快、活泼而不沉闷。富源彝族称跳歹为“转场”或“跳得儿”,是丧葬场中比较隆重的一件大事。居住在富源县墨红、竹园、营上等地的彝族,过去老人去世,亲友要拉牛上祭并转场“跳得儿”,葬礼办得很隆重,常弄得家境衰败,故有“死人不吃饭,家当要一半”的说法。现在虽然拉牛、抬猪上祭的习俗已经少见,但“跳得儿”这一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却愈来愈热烈,成了当地进行歌舞比…  相似文献   

10.
起源于山西,繁盛于内蒙“二人台”是起源于山西民间的传统的群众艺术,据考证,“二人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代、宋朝初期流行于山西河曲的“舞鞭”,即霸王鞭。明清时期,这种带武术性质的霸王鞭在河曲的民间社火玩意中已极为盛行,并配以笛子、四胡等乐器伴奏,“人们围坐,尽欢而散”,是谓“打坐腔”。之后,“打坐腔”又从“社火玩意儿”(如秧歌、高跷、道情)中汲取营养,并融入戏的因素,进入“以歌舞演故事”阶段,人们称之为“打玩意儿”,这是“二人台”的雏形。“二人台”成熟的标志是“二人台”戏文《走西口》的问世。1986年,河曲县的一位老…  相似文献   

11.
牟定咕嗻歌舞(彝语咕:脚及其移动方位,嗻:跳。咕嗻舞即“左脚舞”)是牟定彝族间广泛流传和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它最具群众基础,最能代表牟定彝族的地域性文化。咕嗻歌舞具有悠久的艺术发展史,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修的《定远县  相似文献   

12.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流传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的原创用撒尼彝语演唱,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用撒尼彝语演唱的《阿诗玛》在撒尼彝区十分盛行,汉文翻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  相似文献   

13.
《今日民族》2013,(9):4-4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精神的象征,她不畏强暴、忠贞不渝、追求自由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一直鼓舞和激励着撒尼人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由叙事长诗《阿诗玛》形成的阿诗玛文化,已成为石林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代表。  相似文献   

14.
二十四年前,当撒尼人(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经过收集整理出版后,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一九五九年,长诗经过再次整理,更加臻于完美。可是,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对民族民间文学实行法西斯的“三光”政策,长诗《阿诗玛》,也不能幸免被抛进冷宫、打为“毒草”的命运。在深入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我们通过对《阿诗玛》的思想内容及艺术形  相似文献   

15.
位于滇东南的丘北县境内彝族民间,流传着一种古老神奇的祭祀舞蹈--羊皮鼓舞.这种舞蹈一般只在办丧事时围棺而跳,送葬时在棺前引路而舞.据当地彝族老人的推算,羊皮鼓舞大约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以前曾在很多彝族村寨都跳,现在,只有该县八道哨乡姑租村流传着这种舞蹈.  相似文献   

16.
认为彝族古代全民族的族称是“昆”和“尼”,彝族族源以昆夷、古夷人为主,并融合其他族落。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为民族后,彝族的族称又统称为“尼”,即“夷”,通“彝”,成为今称。  相似文献   

17.
朱清泉  梁莹莹 《前沿》2012,(6):130-131
民间歌舞是反映人民生活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歌、舞、乐三者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民间歌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多样的表现形式,而秧歌便是歌舞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本文从山东鼓子秧歌的艺术形式、形态出发,阐述了山东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与程序,角色、服饰及队形,演唱及伴奏、艺术特点等;并对山东鼓子秧歌的传承、发展与保护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侗族大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侗族社会中 ,素有“年长者教歌 ,年轻者唱歌 ,年幼学歌”之习俗 ,以及善歌者受人称赞 ,歌师受人尊敬之美德。侗歌格调平和 ,旋律优美 ,曲调唱腔多样 ,抒情细腻 ,以单旋律居多 ,自然嗓音和假嗓可以同时并用 ,但大多数徒歌 ,有时亦吹木叶“伴奏”。以音乐曲调、演唱形式和伴奏乐器类型、歌词内容 ,大致分为“合唱歌曲”、“伴奏歌曲”、“徒唱歌曲”三种。合唱歌曲以大歌为代表 ,采取的是一领众和、分离低声部合唱的风格 ,属于民间支声复音乐范畴。其分部分是领唱 (独唱 )与众和相结合 ,但多是每段由领唱者唱一两句 ,而后众人随声合唱 ,主旋…  相似文献   

19.
《云南人大》2009,(6):I0001-I0004
石林是世界喀斯特的精华,中国阿诗玛的故乡,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大自然亿万年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历史久远、形态独特、峻险奇秀的“天下第一奇观”——石林。生活在这片神奇红土地上的彝族撒尼人,以“一诗”、“一影”、“一歌”、“一舞”、“一节”、“一绣”创造了内涵丰富、风情浓郁的阿诗玛文化。  相似文献   

20.
楚雄彝族自治州山川秀丽,景象万千,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瑰丽多姿,被誉为“云南民族歌舞的艺术宝地”。舞蹈有图腾崇拜的老虎笙、大锣笙、豹子笙,在民间节日喜庆中另有左脚舞、三弦舞、青棚笙;民歌有热烈奔放的左脚调、优美动听的阿乖佬、古朴浑厚的梅葛调和节奏明快的阿唢喳等彝腔小调。“一把松子撒下坡,山歌小调拿马驮,前头驮去几十驮,后面还有十几箩。哥弹弦子妹唱歌,琴弦声声醉心窝,唱得山鸡竖耳朵,唱得麂子躲树棵”。这首民歌形象地反映了彝州民族歌舞文化之丰富。这里是“元谋人”的故乡,这里不仅有1亿8千万年前的恐龙化石群,春秋战国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