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老年人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多数人在一定意义上生活在了被知识鸿沟、媒介鸿沟、信息鸿沟、组织鸿沟和情感鸿沟隔绝的"孤岛"上。为此,政府和全社会要一起行动,努力消除隔绝老年群体的鸿沟。  相似文献   

2.
公安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关系着其意识形态安全和岗位任职需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认清公安院校大学生认知特点和媒介素养的系统性特征,合理运用公安院校资源优势,不断从提升不良媒介信息抵御能力,媒介信息获取能力、评估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方面聚焦用力。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媒介为主导的信息社会,媒介化警务工作的发展对人民警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显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公安民警主要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手段,公安民警普遍对媒介信息持谨慎态度,借助媒介互动、解决问题的频率较低,应对媒体能力较弱,学习意愿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其背后原因包括民警群体宣传缺乏主动性,警媒关系"新旧矛盾"交替出现,提升媒介素养驱动力缺乏,公安机关对媒介素养教育、培训不重视,科学媒体应对机制缺乏等。建议转变传统媒介素养观念,提高媒介素养意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完善媒介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4.
技术变革使社会进入"媒介化"阶段,也使个人化的休闲娱乐演变成社会性的"泛娱乐"。在资本力量和商业利益的推动下,娱乐产业与互联网深度结合,导致"娱乐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娱乐信息的泛滥。应对和化解"网络泛娱乐"现象,关键是采取加强媒介管理、优化媒介环境、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精华等多方举措,培育和壮大主流文化,让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信息观念和娱乐观念。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沟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媒是一种公民参与的新载体和新途径,孕育着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新型沟通模式.但是,网络信息的复杂性、网络文化的解构性、网络立法和网上身份认证技术的滞后性,容易导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网络时代政府对信息集权控制的隐蔽性,可能导致"技术官僚为民做主";"数字鸿沟"现象、政府部门网络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不强等因素,制约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沟通.基于此,应积极构建政务公开的法制环境、公民网络有序参与的保障机制、"数字鸿沟"的技术防控机制,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公务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充分地利用网络传媒与公民社会进行有效沟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缩小数字鸿沟的行动效果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启动了一批旨在缩小数字鸿沟的工程项目.叙述了中国在完善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解决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推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多方共赢"的运行机制等一系列缩小数字鸿沟行动方面取得的效果;分析了目前缩小数字鸿沟行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对缩小数字鸿沟问题认识不足、缺乏统筹规划、尚未形成有效运行模式、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制度保障、理论研究亟待加强,同时城乡、区域信息设施差距加大,信息服务效果差强人意等;提出了缩小数字鸿沟的有关对策建议,包括统一规划指导、突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关注弱势群体、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等.  相似文献   

7.
传统扶贫以"输血"为主,本质上是政府对社会已有财富的再分配,难以从根本上保证脱贫的持续性。电商扶贫则是通过互联网传播手段,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加强贫困地区资源整合能力。电商扶贫"扶"出精气神,需要加快电商扶贫机制顶层设计、创新贫困地区发展模式、强化电商扶贫的资源保障,多措并举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在实施的脱贫攻坚战,面临着要素投入边际效益递减与信息通讯技术加速取代传统岗位并存的严峻挑战。因此,应填平数字鸿沟、普惠数字红利,在贫困地区努力完善"非数字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介为实现自身获益,以用户主观兴趣为导向,基于大数据、协同过滤算法等技术,将同质化、单一性的信息内容集中不断地向客户推送,造成信息空间封闭、信息窄化和观点趋同,进而形成"信息茧房"效应。若高校青年学生长期受到"信息茧房"束缚,将对其价值判断、理性思维、创新能力、自我约束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与完善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弱化高校既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功用,导致话语失力、模式失效、工作失基,最终影响"立德树人"价值目标实现。高校要从学生信息素养提升、主流价值引领方式创新、教师媒介应用能力加强、新兴媒介正向价值凸显等方面共同着手,以其合力之形成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破茧"提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化变革的推进,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其可能带来的相对剥夺感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为探究数字鸿沟与相对剥夺感的关系,研究区分了数字鸿沟的两个解读视角——ICT使用行为视角和信息资源视角。由此,分别从互联网使用技能和信息获取水平两方面构建理论模型,运用回归与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鸿沟对相对剥夺感的影响机制呈相异趋势:互联网使用技能越低,相对剥夺感越高,互联网需求满足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而信息获取水平越高,相对剥夺感越高,社会公平感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这启示公共管理者应为数字弱势群体提供技能支持,提高数字应用的使用友好度,并兼顾网络信息监管与公平社会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8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新红 《电子政务》2008,(11):24-43
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国家信息中心从2005年起组织"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对中国数字鸿沟现状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本报告是关于中国数字鸿沟问题的2008年度报告.报告主要以互联网、计算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的普及应用为依据,采用"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计算"数字鸿沟指数",重点考察了中国城乡、地区和性别数字鸿沟情况,分析了2007年中国数字鸿沟现状以及2000-2007年数字鸿沟变化趋势.报告显示,总体而言,中国信息技术扩散进入快速扩张期,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但城乡,地区间数字鸿沟仍很突出,依然是困扰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陕西省西咸新区人社民政局聚焦脱贫攻坚、聚焦困难群众,针对社会救助工作力量不足、效率不高、办理不便等问题,全力推进"互联网+社会救助",创新开发"西咸新区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全面集成社会救助领域多个系统,推出了"入户调查"等多个移动办事平台,并将系统服务嵌入多个政府移动媒介进行推广应  相似文献   

13.
王璐  文松辉 《人民论坛》2014,(11):170-171
互联网具有"媒体"和"社会"双重属性。自互联网进入中国20多年来,我国互联网治理在实践中一直以"媒介思维"为出发点。但随着互联网日益彰显社会属性,以"媒介思维"管网的模式使政府工作陷入瓶颈。要解决这些治理问题,需将互联网从"工具性"定位转变为"空间性"定位,从"政府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4.
郭媛媛 《前沿》2014,(19):102-105
本文对技术与媒介的关系,媒介对社会文化信息的规定、约束,媒介发展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等进行研究。认为没有技术元素就没有人类传播史的变迁;没有技术支持媒介就不能发展。技术与媒介的共融、同构,创新、建构了社会文化景观;数字互联网技术带来媒介大融合实现,最终促成了人类社会与文化的新变。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化的生存时代,信息获取及其消化能力的差别使得"数字鸿沟"日益显现。知识付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强化了阶层分化,而阶层分化又使知识分层与付费趋势加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信息与社会的分化。对此,我们应积极消除观念的迷障,不断探寻夷平鸿沟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数字鸿沟”。尤其是在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数字鸿沟”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但在目前,由于社会、历史、经济等众多因素,我国城乡未成年人在获取网络信息资源上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水平。鉴于以往我国学者对“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并未涉及到城乡未成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笔者将从城乡在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普及程度、以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论述城乡未成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泛信息时代等等类似这样的说法对于当今的受众已经不再陌生。面对铺天盖地信息的狂轰滥炸,受众不可能照单全收,而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判断、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甚至思辨,这样才能应对由此可能产生的信息疲劳、信息侵略、话语霸权、数字鸿沟、精神污染、传播焦虑等以往受众所没能经历的新症候,这是当今受众媒介素养所必需经受的考验。因此,更应该培育和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使其理性地接受信息、使用信息并传播信息,达到与媒介的和谐相处,进而创造和谐的信息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一、“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影响 “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正逐渐地改变着政府治理的方式,“互联网+”对于政府治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传统的社会机构尤其是权力结构主要呈金字塔型,政府权力机构能够通过科层体制对社会进行有效的控制,但信息受层级的限制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不对称.  相似文献   

19.
成秋英 《新东方》2016,(4):48-52
政务微博是各级党政部门进行信息公开、引导网络舆论、与网民互动和为民服务等的良好平台,已然成为网络问政利器,也是"互联网+政务"的创新之举。相对而言,海南省政务微博发展较为落后,存在量少质不优、重传播轻服务功能、没有统筹机制缺乏集聚效应等困境,须通过增强领导干部改革创新意识、提升媒介素养、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拥抱互联网、打造政务微博群、实现资源共享、发挥集聚效应等举措来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20.
刘吉冬 《求索》2012,(7):49-51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开放的网络场域中仍有着强大的符号资本——信息崇拜。"信息崇拜"概括了一种人与信息之间的交互关系,信息具有的"消除不确定性"功用是人类求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需求。在信息技术扩张下造成的网络风险包括信息焦虑症、媒介依赖症和网络数字鸿沟。而风险文化却提供了另外一种透视风险的视角和评价标准。风险文化从人的主观感知出发,是对现有制度性和规范性结构的反对和否定,同时对以贝克为主的制度性风险社会起到反思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