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马里兰大学政治学教授丹尼斯·皮奇雷斯在《国际关系学的新内容——全球经济政治学》一书中,将“全球经济政治学”界定为“关于经济、生态、环境以及伦理问题的新的国际政治学”,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即“一系列全新的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括”。这为我们研究21世纪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当代中国正在以一种新的形象和平崛起于世界,世界也普遍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面对全球政治的“新范式”,中国和平崛起应包括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更广泛的全球认同的文化价值。本文认为,确立可持续发展位的意识和位势,是当代中国全球…  相似文献   

2.
美国当前的经济复苏势头虽有所增强,但仍处于结构调整转型的中间阶段,中长期发展取决于一系列经济社会改革政策的成效.这也决定了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将继续其“内政为主”的执政理念,聚焦增加就业和提高美国经济竞争力等发展议题.美国当前的经济和政治社会生态一方面使得美国社会继续看重中国发展给美国经济复苏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美方也日益关注中国竞争能力升级及其对美国的多重挑战.中国应把握机遇,进一步增强对双边关系议程的塑造能力,加快中美经贸关系的升级版建设,并推动美国社会形成更加客观理性的“中国观”.  相似文献   

3.
约稿启事     
《和平与发展》2009,(2):35-35
《和平与发展》创刊于1988年,以研究当代现实问题为主,同时兼顾学术性、理论性及历史性研究。本刊提倡以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和事件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透过表象,揭示问题的实质,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把握国际形势的走向。重点刊登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分析文章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以“伦理主义”为特征的儒学在当代中国已经失去也应该失去“国家哲学”的地位,发挥不了也不应该发挥“兴邦治国”的指导作用。不过,儒学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并非没有任何地位,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儒学虽然不可能也不应该占据“主席”之位,但能够也应该处于“宾席”之位;不可能也不应该起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但却能够也应该起辅助性的“帮补”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智库的当代中国研究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影响深刻。近年来,美国智库兴起当代中国研究的直接动力在于当代中国的迅速发展。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发了美国智库高度关注中国崛起问题;而中国对于国际问题解决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也使得美国智库更加关注当代中国。美国智库关注当代中国问题的根本动力在于维护和扩大美国国家利益。这既是美国智库开始当代中国研究的原始动力,而且美国智库在当代中国研究中也明确提出了如何维护和扩大美国国家利益的问题。利益的需求,实际上又与美国公众并不真正了解中国构成了矛盾,这就决定了今后美国智库将会更加关注当代中国研究。  相似文献   

6.
1988年以来的缅甸:发展、稳定和开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8年夏秋之交缅甸发生的政治动荡 ,曾经震惊了世界。由于 196 2年起长达 2 6年的封闭 ,世人对缅甸所知甚少 ,对那场长达几个月的动荡也众说纷纭。在我看来 ,有一点是肯定的 ,那就是 1988年夏秋之交是当代缅甸发展的一个分界线 ,从此缅甸告别了“缅甸式社会主义” ,开始了新的发展 ,尽管在这一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当代缅甸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什么是当代缅甸社会的主要特点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就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而言 ,缅甸还处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传统社会色彩相当浓厚的发展阶段。 1999年缅甸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  相似文献   

7.
美国思想库的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的美国思想库可谓数量庞大、五花八门。根据美国《协会大全》统计,美国各类思想库有1000多个,是世界上思想库最为发达的国家,仅在华盛顿特区就有大大小小100多个综合类的或专业性的思想库。这些思想库,有的以对外政策为研究对象,有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生性独特,敢说敢干,无所顾忌,被称为“注定要震惊世界的人”。1980年即萨达姆执政的第2年,就挑起了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1990年8月2日,两伊战争的重创尚未愈合,萨达姆又馋涎弱小而富有的邻国科威特,下令伊军入侵并将之吞并,引发了举世瞩目的海湾危机,并最终演变成1991年初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的海湾战争。海湾战争后,在与美国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中,他屡次巧妙地躲过了美国的在弦之箭,并以敢同美国“叫板”成为世人瞩目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论美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在当代全球化浪潮中具有“6L”的地位与作用 ,即主导 (leading)世界政治秩序、主导世界经济发展、主导世界科技革命、主导世界军事革命、主导文化全球化和主导世界各民族“聚合”。美国“6L”是由国内国际各种因素促成的 ,它是一个历史过程 ,它对当代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有助于了解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和中美建设性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10.
“熊通困境”是指国际体系中的崛起国家,因“异质身份”而面临现行国际体系强烈敌意、因实力相对增长而受到霸权国家及其附庸集团权势压制的双重难题。西周乃至春秋时期楚国的历史经验表明,由于特定国家与霸权国家及其附庸集团大不相同的国际政治身份,受到体系敌视、压制的状况,具有长期的国际政治效应。而此类国家实力增长及由此导致的权势对比变动,较一般崛起国家而言,往往将激发起现有体系内更为强大甚至远超常规的敌对性反应。崛起国家突破“熊通困境”存在两种方式与效应皆有所不同的路径:一是主要通过武力强制,力求最终颠覆现有国际体系,这意味着紧张局势的持续加剧乃至最终爆发大国间战争;二是致力于推动促进现有国际体系身份共识的瓦解,这意味着长期的、连贯的、灵活的、坚定的非军事与军事手段的战略组合运用。当前,在中国国家实力快速增长的背景下,霸权国家及其附庸集团对中国施加愈发强大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美国等部分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与之“对立”的“他者”,并对这种国际政治身份存在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乃至显著敌意。笃行和平与发展的当代中国,突破“熊通困境”的主要战略路径,在于逐步构建并推广新的国际体系“身份共识”,为此需要以改变他国意图和行为为目标,需要付出较长时间的努力、采取灵活的方式以及抱定锲而不舍之态度。  相似文献   

11.
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曾译作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是美国具有保守色彩的重要战略和政策研究机构,素有“强硬路线者之家”和“冷战思想库”之称,与石油财团关系密切。40多年来,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网罗了大批国际关系学界大腕和政坛精英,奠定了自身在美国乃至世界战略政策研究机构中的龙头地位。近年来,它加强了对亚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研究,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主张较前温和,是对共和党政府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思想库之一。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重返东南亚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近年来特别是“9·11”事件以来美国在政治上、经济上 ,尤其是军事上重返东南亚的种种表现 ,进而研究美国重返东南亚的主要原因 ,最后指出美国重返东南亚将给中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占领华尔街”运动已经由美国蔓延至全世界,正演变为世界性的社会运动。目前美国的“占领”运动呈现出以青年为主、口号多变、目标不一、缺乏领导等特征,媒体对运动反应低调,政党对其看法对立。催生“占领”运动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持续衰退与失业率攀升,公众对大型金融机构失望,新自由主义的负面影响以及美国公众对国家发展方向的信心不足等。该运动对美国金融机制改革、政治文化转型和2012年大选都将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使美国民众和舆论趋于保守,孤立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进而将助推国际责任的转移和国际金融机制变革。  相似文献   

14.
“我虽然是‘老外’的长相,没有中国血统,但我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  不错,正是他曾经受到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切接见,他被中国大陆10个省(市)聘为政府顾问,1996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给他作了专题报道,介绍他的成功之路,他就是美洲华人、著名美国侨领、美国梅州同乡会会长、美国中华团体工商联合会总主席、美国熊氏集团董事长、美国《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先生。  龙年访龙岩  或许是缘份和巧合,千禧龙年,回“家”过年的熊德龙先生来到福建闽西龙岩,一个“…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时期以来,美国是否在走向衰落、美国国内近些年来是否出现“极化”现象、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民主制度是否不再有效率以至于难以运转和工作等,成为认识和判断美国最为重大的问题.而美国是否对中国奉行“遏制”战略,也是中国国内高度关注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争议的问题.本文对这些认识和判断美国的几个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美国并未走向衰落,美国政治极化并未对其制度造成严重中击,美国也并未奉行对华遏制战略.  相似文献   

16.
在亚太地区,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传统的“辐辏”霸权体系难以为继,离岸 制衡理论也遭到重大挑战。为此,美国理论家近年提出“全球公域论”,成为美国“重返亚洲” 战略的理论基础之一。以此为指导,美国加紧推行全球公域战略,重点是改变在南海问题上传 统的中立政策,以所谓的“海上自由航行”原则突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限制,实施“空海 一体战”,为美国亚太双边联盟体系寻找新的合法性并强化这一体系,以实现美国亚太霸权从“ 霸权稳定性”到“霸权可持续性”的转型。形成中的美国全球公域理论与全球公域战略对亚太 秩序和中国国家安全带来一系列挑战,值得中国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世界战略重心东移,美国“重返亚太”,印度与印度洋战略重要性上升.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印太”作为一个新的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概念在澳大利亚、美国、印度等国的学界和政界被广泛使用.在“印太”语境下,中国的地区影响力遭遇人为淡化,中国的海洋活动受到格外关注,部分国家积极筹划针对中国的海上安全合作和小多边机制.但由于各自利益驱动,在“印太”框架下,有关国家在联手制衡中国的问题上尚未取得一致立场.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重返亚太”、中美战略竞争升级的背景下,澳大利亚战略家休·怀特(Hugh White)提出了与中国“分享权力”的建议。他指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正在引起世界战略力量和政治力量分配的改变”,“美国最好的选择是分享权力,把中国当作平等的一方来对待”。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所处国际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 ,既意义重大 ,亦殊为不易。因为“9·1 1”以来世界形势的变化本就错综复杂 ,无抽丝剥茧之功根本就难窥其“真实” ;而要以“我”为主对本已复杂的国际环境作出判断 ,更会因每个人观察角度、分析方法的差异而见仁见智。这也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国面临国际环境的判断存有较大争议的原因所在。为此 ,《现代国际关系》专家论坛于 1 1月 5日以“如何评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为主题 ,举行为时 1天的研讨会 ,来自京城的国际问题知名学者、专家围绕这一重大问题各叙己见 ,热烈交锋 ,予人以诸多启发。现将之分别加以整理刊登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所处国际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 ,既意义重大 ,亦殊为不易。因为“9·1 1”以来世界形势的变化本就错综复杂 ,无抽丝剥茧之功根本就难窥其“真实” ;而要以“我”为主对本已复杂的国际环境作出判断 ,更会因每个人观察角度、分析方法的差异而见仁见智。这也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国面临国际环境的判断存有较大争议的原因所在。为此 ,《现代国际关系》专家论坛于 1 1月 5日以“如何评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为主题 ,举行为时 1天的研讨会 ,来自京城的国际问题知名学者、专家围绕这一重大问题各叙己见 ,热烈交锋 ,予人以诸多启发。现将之分别加以整理刊登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