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并且呈现多种区域经济整合模式。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台湾作为东亚地区较为重要的经济体之一,虽然积极争取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但由于台湾问题的特殊性与政治的敏感性,一直处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尤其是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边缘,也由此产生海峡两岸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互动问题及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适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薛莉 《东南亚》2010,(2):56-59
随着印度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印度与东亚之间的贸易迅猛发展。从地区来看,东亚已经超过欧盟、北美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目前,印度与东亚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与东亚相比,印度具有独特的要素禀赋优势,同时印度在吸引东亚投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方面表现出非常积极的姿态,因此未来印度与东亚间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将会成为推动印度与东亚贸易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应当把握这次机会,通过积极推动与印度经济一体化合作、增加对印度的投资等手段大力发展中国与印度的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东亚朝贡体系主要是指古代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它是以宗主国的册封和藩属国的朝贡为基本前提,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贸易等方面交流的制度和秩序。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总结东亚一体化建设历程与成就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东亚一体化面临的内外挑战。基于东亚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前景的不确定性以及正在急剧演变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中国未来的东亚战略应该重新构建,其中尤其需要注意充分估计中国崛起效应,不断优化中国对外战略,进而超越东亚一体化,在大国关系的互动特别是中美关系的良性互动基础上推进区域合作,从而使新的东亚战略符合东亚国际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要实现东亚区域合作,推动东亚共同体的建设,解决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存在的现实难题,当务之急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美国因素,即美国对东亚区域合作的态度与东亚对美国这一态度的看法;二是领导权,即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推进东亚区域合作;三是互信原则的确立,东亚各国必须建立互信关系,尤其是东亚地区大国之间的相互信任;四是“低级政治与高级政治并行发展”,经济合作与政治安全合作同步进行。只有正确处理好这四大问题及其相互之间的联动关系,东亚区域合作才能沿着正常的轨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少华 《国际观察》2008,105(1):65-7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是政治与经济的互动过程,从内向视角分析,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从外向视角分析,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了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的良性互动发展,引起亚太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促进了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进一步揭示了美国、日本等有关国家对华战略意图和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7.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实现形式。东亚与美洲无疑是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引人瞩目的两个地区。本文把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划分为六种类型和层次,重点对东亚和美洲地区在区域经济合作和创立自由贸易区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政治利益冲突、一体化模式的异同和区域合作等几方面进行比较,从而为中国全面了解和参与东亚和美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邝梅 《东北亚论坛》2015,(1):21-29,127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东亚FTA一直滞后于欧美地区。近年来,东亚FTA非均衡、多层次的FTA格局进一步强化。中日韩FTA进展缓慢,RCEP与TPP交叉重叠,双边FTA层出不穷。影响东亚FTA格局的因素不仅是FTA的经济收益,地缘政治的新变化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适应后金融危机与后冷战时期"再全球化"和多极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中国应加强东亚FTA战略与安全战略的协调,在促进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安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实现东亚FTA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迅猛发展对东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东亚经济从合作范围到合机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东亚经济合作依然迟缓,东亚政治文化成为影响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东亚和拉美发展模式比较”研讨会纪要今年7月26日,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和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参与,联合召开了"东亚和拉美发展模式比较"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约40名学者专家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视角分析和比...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1. retraces the origins of the revolutions in East Europe, set against the more retarding socio-political causalities in East Asia,2. benchmarks the sequence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East Europe against the limited and incomplete economic reforms in East Asia,3. sets postcommunist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East Europe against scenarios for political change in East Asia, and4. compares the social crisis in East Europe with prospects for more stabl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fucian cultures of East Asia.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the need for negotiated democratic regime change in the remaining Communist dictatorships in East Asia.. While economic structures still require a sustained effort for systemic change towards genuine market economies, its social consequences are expected to be less dramatic than in Eastern Europe.  相似文献   

12.
地区合作机制的创设能力不仅是大国崛起的一般性标尺,也是大国崛起的内在要求。参与和创设东亚合作机制是保证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有助于奠定中国和平发展的地区性根基,构筑平衡的大国关系,咒化经济结构和扩大对外开放。同时,中国的制度化行为也拉动了地区经济增长,缓解了地区安全困境,促进了东亚地区一体化。实际上,中国和平发展和东亚合作机制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late 2000s has affected the EU and East Asia differently. The EU has seen it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structures undermined by the problems derived from the global crisis and subsequent eurozone sovereign debt crisis. In contrast, East Asia has gone through the global crisis relatively unscathed and has seen its standing at the global level reinforced. As a result, there has been a reconfiguration of leadership, decision-making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s in both regions. In the case of the EU, Germany has emerged as the clear leader of European efforts to solve regional economic problems. Meanwhile, intergovernmentalism has replaced supranationalism as the decision-making and even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 of choice. Differently, there is no single leader in East Asia.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wers at the global level, but at the regional level,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shaped East Asia’s response to the crisis. Concurrently, there has been some move towards increasing integration, even though intergovernmentalism still defines governance structures in the region. Thus,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late 2000s has helped to shape new leadership, decision-making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s in both regions.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中国—东盟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发展。冷战后东亚地区认知结构的变化及中国对东盟规范的内化使中国有了新的身份定位,在这种身份定位指导下的国际实践加深了东盟对中国新身份的重构和认同。中国身份定位的温和与理性及中国自我利益的不断扩大是导致东盟认同中国新身份的重要因素。身份政治理论在给我们提供新视角的同时,其学理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解释和指导国际实践。  相似文献   

15.
印度因其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被美国视为抑制中国“崛起”的控制阀和其重返亚洲、构建遏制中国包围网的重要节点。但印度在政治经济上对美国借重的同时亦和中国在国际上有着诸多共同利益诉求,并为加速本国经济腾飞而不得不倚重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其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中美新博弈中印度将左右倚重并制衡。因此,在经济利益为国家相互关系主导因素的背景下,中国应与印度构建共赢发展互动关系,推动两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上台后,对东南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高调"重返",推出了一系列加强在东南亚存在的举措。2013年连任后,他将在未来4年继续把东南亚作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着力点。同时,奥巴马政府意识到其东南亚政策也需要进行"再平衡",应放缓军事"重返"脚步,在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全方位投入,均衡化、长期化地推进东南亚外交。国内财政限制、中东等地区外交挑战和外交人员人事变动等因素会对美国新一届政府的东南亚外交有所制约,但其未来政策走向仍将对中国周边外交和中美关系产生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8年4月14日,日本与东盟在京都签署了《日本一东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AJCEP)。AJCEP的签署,这是2002年1月以来日本对东盟经济外交取得的最重大成果。作为一个典型的“南北”型协定,同时也是日本首个与区域经济组织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AJCEP的出现既是日本对自身经济结构问题、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和东亚区域产业分工发展的一种回应,又必将对今后的东亚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东亚共同体:路径、机制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东亚金融危机的体制性原因,东亚一体化提上了议事日程,应该说,这是区域合作的政治构想。然而,作为政治构想的东亚一体化是一种"经济增长型政治"的意图,它走出了一条与欧盟完全不同的路径。首先,在欧洲,以"欧洲人"为核心的欧洲主义成为地域统合的原动力,可是,东亚经济统合缺乏"欧洲人"那种主体性意识,这是一种地域结构性的差异。其次,东盟"10+3"模式是东亚共同体的推进机制,然而,与欧盟比较,东亚缺少一个既有共同政治基础、又有法律约束力的推进机构。再次,冷战从欧洲全面退却,但是,在东亚,"冷战"呈进攻态势,"亚洲主义"成为东亚一体化进程中难以跨越的障碍。最后,文章指出,应以自由贸易协定推进东亚机构建设,以机构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并推动东亚共同的经济政治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区域金融合作也深入开展起来。欧元的成功实践为东亚国家(地区)开展货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提出及发展为东亚货币合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东亚国家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进一步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了保证。东亚国家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选择最优合作伙伴,逐步推进次区域货币合作,最后通过长期的努力建立欧盟那样的货币联盟。  相似文献   

20.
East Asia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coherent regional entity in political economic terms, and remains a region of enormous geo-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the European Union. Europe’s links with China and Japan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and moreover these two countries are looking in various ways to exercise various forms of regional leadership in East Asia. This has cri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EU’s relations with the East Asia region generally, and also for the wider international system. Similar and related impacts maybe construed from deepening East Asian regionalism, involving processes where both Japan and China play vitally important roles. The analysis presented here examines the both micro and macro level developments in East Asian regionalism, and issues relating to Japan, China and regional leadership. It concludes by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matters for the European Union, and recommends that the EU should pay particularly close attention to emergent exercises of regional leadership in East Asia, most likely to be performed by Japan and/or China.
Christopher M. Dent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