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6月6日至7日,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圆满举行,双方达成120项成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特使、国务卿克里代表双方就中美关系发表重要讲话,各自陈述本国在涉及双方战略关系与经贸合作方面的原则立场,一致强调求同存异和坚持磋商,为正在经历风雨的双边关系确立主基调、放置压舱石.8年来,中美通过战略对话努力克服双边关系的“七年之痒”,彼此磨合,共同推进新型关系建构,殊为不易.  相似文献   

2.
管弦乐 《法制与社会》2011,(15):140-141
奥巴马时代的中美关系下,分歧和摩擦还将继续存在,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提防也将在美国的外交战略中得以延续,但总的来说,中美关系将在合作与冲突中长远持续发展。中美两国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加强交往,深化合作,谋求友好共处和互惠双赢,努力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和法律基础。《上海公报》确立了指导中美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和战略框架,虽然不构成国际法上的条约,但为建立在《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基础上的中美外交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法理基础和解释依据,具有重大意义;《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坚持了《上海公报》确立的发展中美关系的各项基本原则,构成了国际法上的条约,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政治基础和国际法基础,为中美两国确立了在两国关系中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中美双方积极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所确立的发展中美关系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不仅有助于中美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国际法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4.
作为BIT的“世纪谈判”,中美BIT谈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会对中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美国政府于2012年推出的BIT范本体现出美国投资条约政策的调整.研究美国BIT范本的历史发展,分析美国BIT项目发展背后所体现出的经济和投资政策,并关注美国BIT新范本的主要变化及新特点,有助于我们从中国的政策取向角度探讨该范本的可接受性.判断美国2012年范本或者其任何具体条文是否可接受的标准大致有三个层面,它们分别对应我国国际投资利益的三个层面:维护外资管理权;保护和促进中国对外投资;对国际投资制度和价值的建构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5.
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互相承认并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两国关系的长期不正常状态,开始了中美关系的新时期。回顾30年来的历史,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曲折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刚一成立,美国对中国实行了政治孤立、军事包围、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的反华政策,致使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往来中断了30年之久。经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长期努力,1972年2月27日中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双方回顾了两国之间存在的严重争端,中国政府申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美国方面  相似文献   

6.
王勇 《现代法学》2011,33(3):142-150
长期以来,中美两国对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法律性质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中国认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有拘束力的条约,美国却否认这一点。这种争议的结果既严重损害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权威性,更严重阻碍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根据国际条约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特别是从条约的基本特征、美国国内法关于条约的定性、三个联合公报的履约情况等方面进行的深入分析表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定无疑是有拘束力的条约。基于此,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寻求维护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权威性及其条约性质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7.
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打破中美坚冰,"乒乓外交"因此被誉为"小球转动了大球".8年后,华盛顿子弹队(今华盛顿奇才队)应邀访华,用一次"大球外交"进一步开拓了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王小洪1月10日应约同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马约卡斯视频通话。王小洪表示,中美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就成立中美禁毒合作工作组、开展禁毒合作达成重要共识,两国执法部门应共同抓好落实。双方应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正确相处之道,以法治和专业精神,开展务实执法合作,为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更多正能量。  相似文献   

9.
中美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中美关系中提及频率最高的热点问题之一。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尤其是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中美两国对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理论观念和司法理念存在诸多的差异,中美之间往往就差异问题引起了一些争论,使这个问题变得比较复杂。笔者试图对中美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有关问题加以分析和比较,以供中美知识产权保护人士相互理解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小布什上任以来,中美关系出现了三次变化:从当初的战略竞争对手到如今的伙伴关系,真实的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变化。那么,这三次变化又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呢?本文从这一变化的中美关系入手,分析关系变化背后中美到底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的纪念日。现行宪法被公认为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制定的最好的宪法,其全面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法制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2.
Do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ockean proviso, that the appropriator leave “enough and as good” or that he at least not “deprive others”? If an author's appropriation of a work he has just created is analogous to a drinker “taking a good draught” in the flow of an inexhaustible river, or to someone magically “causing springs of water to flow in the desert,” how could it not satisfy the Lockean proviso?  相似文献   

13.
上海文化立法规划和文化法律思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虽然在调整人们的社会文化关系和文化事业管理的一些重要方面,初步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也必须看到,这只是很初步的;长期以来,国家的文化法制建设明显滞后,立法数量偏少,立法层次偏低,是个突出的问题。这离“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和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离依法有效地、公平地、稳定地促进和调控文化事业和一切文化活动的改革开放要求,还是有相当差距的。就上海乃至全国而言,加快文化立法进程,以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法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此进程中还必须明确有关的文化法律思想,厘清有关文化发展与文化法制建设中的若干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公民文化是政治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在阿尔蒙德和维巴的研究中,公民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息息相关,可以说,它们是支撑民主制度的核心要素。我国在建设宪法政治的过程中,也必须认真对待公民文化对于宪法政治的支撑作用,并从宪法社会化的角度出发,探索公民文化对宪法政治建设的推动作用。对我国来说,正确处理公民文化和宪法制度的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凝结着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智慧,体现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理论特色的价值逻辑。其蕴含的新观点、新精髓、新思路、新提法,丰富了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先进特色、民族特色、和谐特色、时代特色的重要理论内涵。新观点体现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先进特色的价值目标。新精髓形成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民族特色的理论核心。新思路体现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和谐特色的发展导向。新提法体现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时代特色的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6.
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小说中选择中国母亲和女儿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并成功地塑了中国母亲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作为华裔作家的中国情结和中国化意识使然。在其小说中,母亲是中国化传统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中国化传统通过母亲得以延伸,历史和记忆通过母亲得以重建。谭恩美的小说之所以在主题和艺术上具有特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感染力以及母女关系所折射出的深邃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After comparing different procedures of evidence collection in the German, American and Chinese legal system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differences: Each system is determined by its specific social culture and is compatibl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vil procedures of its own. Based on China’s specific social culture and its system of civil procedure law, the German style of evidence collection is in a better position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China in pursuit of justice.  相似文献   

18.
蒋海松 《现代法学》2022,(1):94-108
我国民法典汲取了优秀传统法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法文化既形塑了民法典的独特人文精神,也对其制度建构深具启示。在精神牵引上,传统文化的德法合治影响了民法典浓厚的道德关怀,重视抽象化的人之德性价值为人格权独立成篇提供了哲理论证,传统民本精神、“法顺人情”、天人合一思想、诚信文化都有其精神传承。在民法典制度安排上,继承了传统的典章治理智慧和通过法典化增强民族认同的政治使命,“有典有册”、律例统编的传统形式启发了民法典简约的立法技术。此外,在具体制度上,传统家事法律制度深刻影响了婚姻家庭编,传统典权制度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进行了历史论证。民法典对民族特色的彰显并非偶然,其原因在于民法典是民族特质的法意凝练,法治发展趋势要求从法律移植到“中国之治”,通过民法典提振民族精神也具有世界经验。但传统法文化影响不能过度拔高,其诸多人文主张仅停留在观念层次,而缺乏制度建构。应对传统观念进行现代化的制度转换与批判性继承,引领新的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9.
聂晓英 《政法学刊》2007,24(4):115-118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轨时期,警民关系由于社会的转型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警察文化视角研究警民关系,有利于调整警察的价值观与增强群众的认同感,有利于警察体制的建设和执行,有利于警察形象的建设,有利于解决制度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从先进警察文化的内化与警察文化的创新两方面谈了警察文化视角解决警民关系的途径。先进警察文化的内化是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宣传教育,并通过实践外化警察文化从而增强内化;警察文化的创新是要转变执法思想,加强文化强警的认识,通过制度化来稳固已有先进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面临不同层面的理论分歧,其中分权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理论冲突,集中反映了中国宪政建设中不同制度发展方向的理论选择。然而,宪政建设中的实践问题既不可能等待理论上的冲突尘埃落定,也无法完全涵盖于上述理论冲突中。当代中国宪政建设中面临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下的控权机制问题、宪法基本权利的法律化问题、新媒体时代的"权利-权力"关系问题、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度化问题以及宽容的宪政文化的养成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超出了纯粹的理论选择问题。不应以理论上的所谓"冲突"取代对宪政制度具体问题的关注,应以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宪政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