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占文 《中国司法》2007,(11):44-46
在律师文化建设研究中,国家司法部和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文化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是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局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律师制度的根本方向,立足于律师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所进行的战略思考和作出的战略部署,对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所谓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文化体系,就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制度为目标、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执业精神为核心、以社会…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弘扬法治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就现实处境而言,由于我们缺乏法治文化的传统,亟需构建沿着自身文化、体现时代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的提出表明中西之争到了高级的、成熟的阶段,即构建关于法治理解的多元性世界观,而不只是西方法治理论一家独大。建构中国法治话语体系一方面要批判西方自由主义法治话语体系对中国的支配性地位,另一方面还在于立基于中国法治实践反思性地创建本土的法治话语体系,这是时代向中国法律人提出的思想性任务。不仅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世界层面上争夺法治话语权,为法治的世界概念注入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4.
《现代法学》2019,(3):23-3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人权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人权话语体系建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背景来看,西方人权话语曾一度左右国际秩序与人权话语"西强中弱"态势。从理念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构的指导理念;从原则来看,主体性、平等性、差异性、开放性原则是建构的原则;从内部构造来看,人权话语构造结构、逻辑、诠释与途径是构造的内容;从表达来看,多方合力表达关系、人权符号与人权话语转换是建构的表达;从功能来看,提升中国特色人权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促进全球人权治理与促进概念人权向制度人权转化是建构的功能。就论证内部逻辑构成来说,其背景、理念与原则是总纲性内容,而人权话语构造结构、诠释与途径是具体内容,人权符号与人权话语转换则是表达功能,从而有机形成了中国特色人权话语体系逻辑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5.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庄严写入《宪法》,建构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以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被列入时间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11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的发展历程,论述此体系的构成,分析它的特点与缺陷,最后认为,我们建成的法律体系只是做到现阶段需要法律调整的各主要社会关系领域都已有法可依,它还不完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设计的构想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土壤,也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民族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决定了中国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是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宪政建设的实践,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现实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以及人类政治法律文明共识,为研究基础和资源,从中总结、归纳、概括和建构作为一种理论模型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国经验而又在约束条件下具有普遍真理性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这种研究不仅要致力于总结和概括宏观意义或者一般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框架,而且还要特别地总结和概括微观意义或者部门法学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构成。  相似文献   

8.
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国法学界正在深入探索如何推进法学理论的发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体系,以适应我国法制建设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B又务。基于同样的目的,本文试就“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之命题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法学的指导意义,略陈管见。一、“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之命题的立论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后,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法学界一些学者提出了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法学理…  相似文献   

9.
张文显 《法学研究》2014,36(6):13-19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学理论的新概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治建设的新思维、新纲领。法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大力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法治体系是描述一国法治运行与操作规范化有序化程度,表征法治运行与操作各个环节彼此衔接、结构严整、运转协调状态的概念,也是一个规范法治运行与操作,使之充分  相似文献   

10.
林建峰 《法制与社会》2012,(32):221-222
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启了对文化建设的孜孜探索和对文化繁荣的不懈追求,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理论,这些理论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和谐文化理论的形成体现了党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以及对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既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在全面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必要着眼于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抓手: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由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牵头抓总的法治机构体系,完善以领导干部为“关键少数”的法治队伍体系。这三个重要抓手,分别着眼于宪法法律、法治机构、法治队伍,可以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从三个不同的维度,系统化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12.
法律体系概念本身就是一种均衡的话语结构,只有在广义的均衡法律体系概念语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话语结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协调和统一。"中国特色"的民族主义法理应当取法现代性的公民国家建设,围绕法律的历史体系发挥其话语功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法理应当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为准,抓住法律的价值体系做好文章;"法律体系"的建构主义法理应当效法德国"潘德克顿"法学原则,以法律的规范体系建构为核心基点。三者均衡的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法治历史经验、价值理念及规范内容有机整合于法律体系的动态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3.
蔡武 《中国监察》2011,(21):42-44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述,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飞跃,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话语体系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当代中国凝聚社会共识,参与全球治理的文化名片,建构、翻译与传播具有丰富内涵以及高理解度的核心价值话语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理论话语的建构、翻译与传播是其跨语际实践的三个有机步骤,三者之间虽有时间上的先后之分,但并非构成简单的线性序列。包括核心价值观在内的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有效传播需要将翻译视为利用另一种语言对源语概念进行跨语阐释的实践活动,其结果有助于我们跨越汉语从另一种视角重新审视并界定我们的源话语,从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话语建构。此外,还需要根据受众的反馈来调整源话语的表述方式,从而使建构、翻译以及传播构成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闭环。这种动态的跨语际话语实践观有助于我们获得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翻译与传播问题,以期为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司法》2011,(3):5-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一个科学系统,不仅包括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司法规范、司法组织、司法机构、司法程序、司法机制、司法制度和司法人力资源体系,而且包括独具中国特色的司法理念、司法理论、司法政策、司法文化、司法保障等丰富内容。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的体系构成。一是司法规范体系。包括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司法组织以及规范司法活动的各种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6.
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从内涵的特色性来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涵义和精神实质,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更加自觉地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现状着手,根据客观实际提出了两个命题,并对之分别论证: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涵进行重新界定,提出应该明确的将"行政规章、司法解释"全部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范畴;二是宪法要在"制定法律、修改法律、废除法律、法律清理"等"法律体系建构与发展"中的各个环节发挥其"立法指引"、"系统规范"、"责任追究"等三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法学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和法律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方强教授等三位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法学的构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上层建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期发表此文,期冀引起法学界广大专家学者的注意,并望有更多的同志投入到此项战略性课题的研究中去。  相似文献   

19.
徐岱 《当代法学》2013,(2):3-13
中国刑法学理论体系是沿着以阶级斗争为纲——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确立——全球化背景下的和谐社会和和谐法治的建立这一发展脉络的完善而逐步变动和完善起来,形成了科学、和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人权保障的刑法基本理念与罪刑法定原则、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论、社会危害性理论、死刑限制理论、量刑规范理论及刑罚执行论。这些基本理论不仅体现了中国本土化、特色性的刑法理论体系,而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了中国法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法治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自身建设中,思想政治建设是核心和根本。换句话说,思想政治建设是带动参政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机关建设的根本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主题是同心。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同心是源于共同政治文化背景的思想政治认同,是在广泛的政治联盟中始终坚守的思想政治底线,是基于共同政治价值取向形塑的思想政治意识。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其与执政党的政治共识是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理论建设、践行政治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过程之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在政治方向上引领同心、增进认同,在政治文化中涵育同心、扩大共识,在政治协商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