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当前,贿赂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在行贿手法多样、贿赂关系长期稳定,集体受贿呈上升趋势。因此。打击贿赂犯罪已成为检察机关当前的重头戏。而要顺利侦破此类案件,最主要就是在收集犯罪分子的犯罪证据上下功夫。贿赂案件的证据主要包括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笔者试从当前我国贿赂犯罪表现出来的新特点、贿赂案件的特点两个方面入手,提出在收集贿赂案件言词证据实物证据的几点拙见,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2.
检察机关查办贪污贿赂案件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涉嫌行、受贿犯罪的案件往往是只有"一对一"的口供,很难形成牢固的证据锁链.怎样克服,怎样解决,怎样找到突破口一直以来都是从事此项工作的检察官们所思考的问题.本文对行受贿犯罪中,最有影响的大额行受贿犯罪初查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银行凭据的使用做了具体得分析.一、目前大额贿赂案件要加大初查的分量.二、企业和经营者作为大额贿赂的行为主体,他的行贿目的是为了自己或自己企业巨额贿赂投资的回报,行贿是其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步骤.三、揭露贿赂犯罪首先要了解行贿企业的经营活动,了解企业和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初查阶段最秘密的方法可通过银行凭据.四、银行凭据怎样取得.五、银行凭据属于证据学里面的间接证据.可以丰富"一对一"大额贿赂案件的证据锁链.  相似文献   

3.
讯问是刑事诉讼中取证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贿赂案件的侦查来讲,审讯尤显重要。因为,证明贿赂犯罪是否存在、贿赂金额的大小、贿赂事实的多寡,往往只能靠行、受贿双方的言词证据。  相似文献   

4.
张志华 《内蒙古检察》2004,(5):21-24,11
所谓“一对一”贿赂案件,是指贿赂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只有行贿人、受贿人在场,没有第三人现场目击,也没有其它直接证据的案件。此类案件的特点在于:1、直接证据只有行、受贿双方当事人供词;2、一般情况下直接证据中的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的比例易出现相持态势,即:行贿人承认行贿但受贿人不承认受贿或受贿人承认受贿但行贿人不承认行贿;3、行、受贿双方当事人的供述不稳定,容易出现反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全国查处的贿赂犯罪案件,查办受贿犯罪较多,处理受贿者趋向偏重,而查办行贿犯罪较少,处理行贿者趋向偏轻,这个现象引起了法学界、司法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争议,也遭到人民群众的质疑。笔者通过对某市检察机关近几年来查办贿赂犯罪实际情况的归纳整理,就查办贿赂犯罪中处理行贿人谈几点粗浅的想法,以期有助检察机关更加有效地依法查办贿赂犯罪,推进我国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6.
2011年10月30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专题文章称,该刊记者在多地检察院采访了解到,目前在贿赂案件的侦查中,为取得受贿证据,形成证据链条,检方有时不得不对一些行贿人放弃追查,将办案重点放在查处受贿上。检察机关称,不仅个人行贿受惩处较轻,单位行贿行为受处罚更是属宽松状态。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定,由  相似文献   

7.
我国贿赂犯罪证据制度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贿赂犯罪作为一种隐蔽性极高的刑事案件,其证据特征与普通犯罪相比存在很大的特殊性,2013年修订《刑事诉讼法》后,贿赂案件在查证上面临的困境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贿赂犯罪的惩治效果仍然不佳。在我国加大反腐败力度的当下,应当在刑事证据制度改革中对贿赂案件分而治之,通过完善贿赂案件的强制措施、确定贿赂犯罪的证明标准,并构筑次生证据体系、增设推定制度,以及确立庭审的直接言词原则和侦诉协商法律化等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贿赂外国官员罪是一种具有跨国或涉外因素的犯罪,行贿方是一国的国民、法人或者其代理人,而受贿方则是另一国家的官员,在本罪的犯罪构成当中仅仅涉及的是行贿方的行贿行为,而不涉及受贿方的受贿行为。当前,贿赂外国官员的行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这严重破坏了国际经济秩序也侵犯了各国官员的职务廉洁性。《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国际公约纷纷将贿赂外国官员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呼吁世界各国在国内法中将该类行为规定为犯罪。  相似文献   

9.
叶丽华 《法制与社会》2013,(14):118-119
贿赂犯罪作为职务犯罪的一种特殊的形式,由于贿赂案件作案手段的特殊性,在侦查实践过程中,大部分的贿赂犯罪定案的依据只有行贿人的证言以及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很难收集到其他形式的证据予以辅证,这就决定了口供对于认定贿赂案件的重要意义。2012年3月14日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法律层面首次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是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伟大创新,但也对反贪部门贿赂案件的侦查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本文主要从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规定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内涵外延、贿赂犯罪案件非法证据产生的原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给贿赂犯罪案件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从转变侦查理念,提高收集证据、固定证据的水平,积极应对在审查起诉、法庭审判阶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热点部门和权力的集中点成为贿赂犯罪的高发区,行贿目的正向赚钱、买权方面发展,而受贿方对贿赂所得利益的掩盖形式则由直接形态向洗钱活动发展。检察机关应立足职能,加大打击贿赂犯罪的力度,加强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1.
论贪污贿赂案件侦查中的再生证据及其运用马迅贪污、贿赂犯罪属于“隐形犯罪”,这类案件的被告人大多都有很强的反侦查能力。案难办,证难取,是当前检察机关查办贪污、贿赂案件侦查工作的显著特点。如何拓宽侦查思路,探索侦查规律,开辟取证渠道,是当前深化反贪污、贿...  相似文献   

12.
在贿赂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受贿方和行贿方为了证实自己没有犯罪行为,往往将行、受贿的财物说成是馈赠而不是行、受贿行为。怎样区分行贿行为和馈赠行为,在此谈谈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所谓污点证人(stained witness),简而言之,就是具有犯罪污点且知道案件情况的人,多存在于贿赂犯罪、共同犯罪和团伙犯罪等案件之中。贿赂犯罪污点证人(以下简称“污点证人”),是有贿赂犯罪污点(参与受贿或者行贿行为),在司法机关追诉贿赂犯罪中配合和帮助司法机关就有关案情如实提供证言,由司法机关对其作出不予起诉或者减轻刑罚处罚的人员。根据我国的反腐败司法实践,污点证人多数是受贿罪案中罪责较轻的共同受贿人、行贿人和介绍贿赂之人。贿赂案件的污点证人虽然也被称作“证人”,但与普通证人相比,其特殊之处主要有:(1)污点证人的稀有性…  相似文献   

14.
职务犯罪案件中的贿赂案件主要以言词证据为基本证据,相比一般案件容易出现恶意翻供的现象,如何应对恶意翻供已然成为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难点.本文结合工作实践,通过分析贿赂案件恶意翻供的表现形式及成因,从而提出侦查阶段应对恶意翻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法眼看天下     
廉立 《天津律师》2006,(1):11-13
新闻:全国检察机关启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 从2006年起,中国政府的反腐败重点是治理商业贿赂。中纪委、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商务部等部门联合推出了一系列惩治商业贿赂措施。全国检察机关从2006年1月1日开始启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  相似文献   

16.
去年南平市两级检察机关坚决执行“严格执法,狠抓办案”的方针,既查受贿也查行贿,全市1-8月查办了行贿罪案18件20人,占贿赂案件总数的17.47%,比前三年查办行贿案比例增长了11.76%,现对行贿犯罪的严重性及查办行贿犯罪的必要性作一初步分析。一、当前行贿犯罪的严重性近年来经济领域中的犯罪以贿赂犯罪最为突出。据统计,南平市检察机关立案查办的贿赂罪案自1989年起便超过贪污罪案而居第一位。1979年至1988年,全市立案792件,其中贿赂案197件,占24.9%;1989年至1996年,立案2380件,其中贿赂案1067件,占44.83%,比前10年…  相似文献   

17.
“一对一”贿赂案件由于其特殊性缺乏第三人见证且知情人少,很难收集到有力的直接证据,因此收集与案件相关的间接证据便成为案件侦破的切入口.本文就此针对“一对一”贿赂案件间接证据的作用,收集方法及运用策略和原则进行论述,以期对此类案件的侦破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行贿犯罪是我们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最近我们组织人员对我市两级检察机关查办的行贿犯罪案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查办贿赂案件中,选准“突破口”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在办案实践中感到,只要侦查思路正确、措施管用、方法得当,案件就会得以突破。一、巧借“双规”,阻断联系,促使尽快“吐”口由于贿赂案件行、受贿行为都秘密进行,犯罪隐蔽性强,不易被人发觉,即便是接到群众的举报,也多是一些道听途说或猜疑的不具体线索。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案件线索先由纪检部门进行调查,发现触犯刑律的有价值线索才移送检察机关。然而,纪检部门以纪律监察为主要任务,对案件的调查以对当事人能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为基本要求,因而在调查当事人、固定证据等方面没有检…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重受贿、轻行贿"现象,要纠正这一错误倾向,应当取消特别自首制度,明确行贿犯罪与受贿犯罪在立案过程中的平等地位。要实现刑法对行贿犯罪的有效规制,还需完善行贿犯罪的构成要件,将贿赂犯罪中的"财物"改为"不正当好处",将行贿犯罪中的"给予"改为"提议给予、许诺给予、实际给予";完善行贿犯罪的刑罚配置,为行贿犯罪全面配置罚金刑,并完善行贿犯罪的资格刑,对行贿犯罪与受贿犯罪实施同等处罚。与此同时,行贿犯罪的罪名体系也应作出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