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版权贸易,在国际上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在我国真正使版权进入市场领域的.却是近几年关于“复关”(GATT)讨论以来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著作权向来被人误解为是文人墨客的事。与商业行为沾不上或极少沾上边。随着党的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在国内贸易市场与国际贸易市场逐步衔接的今天,此种不正常的观念才被淘汰.版权业方开始被重视,版权业的经济意义才越来越引起我国国民的瞩目。在版权贸易中,要不要规范版权贸易市场?如何规范版权贸易市场?笔者拟就这个问题谈谈粗浅看法,以求指教。一版权业的含义是什么.国外有的学者认…  相似文献   

2.
刘晓宇 《政府法制》2013,(23):21-21
据美国雅虎新闻网报道,《生日快乐歌》这首全球最知名的歌曲引发了纠纷。一家名为“早安你好”的制片公司将歌曲版权方华纳音乐公司告上法庭,声称华纳方不应拥有歌曲版权,并需退回之前收取的数百万美元的授权费。  相似文献   

3.
精神权利能否被让渡而成为交易对象,在版权制度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不少争议。本文从人格价值观、外部性及法律家长主义等理论视角,进一步论证了版权中精神权利不可被让渡,并应当被排除在版权交易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4.
兰萨案的判决涉及到美国版权领域的重要问题———平行进口问题 ,版权作品经过版权人的同意或者版权人自己首次投入市场后 ,版权人对于版权作品中包含的权利是否用尽直接关系到商品在市场上能否自由流动 ,知识产权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反对版权作品进入特定的市场 ,严格控制此类产品的销售渠道 ,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版权作品的高价格 ,但是 ,版权人的行为可能违反竞争法  相似文献   

5.
吕斌 《法人》2009,(12):47-49
厂商下载在其电子产品内供顾客“试播”的影音内容,显然也需要获得合法版权,而这或许是版权方的“维权死角”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之反思——重读《安妮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健雄 《知识产权》2008,18(1):20-26
长期以来,《安妮法》被视为“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当我们深入《安妮法》的制定背景,重读《安妮法》的内容时,却会发现:当时还不存在“版权”观念,作为版权保护对象的“作品”尚未诞生,“版权”一词还没定型。《安妮法》的真正目的在于遏制书商公会垄断地位,规范图书交易秩序;保护作者,鼓励创作,促进知识;协调各方利益,维持社会稳定。“《安妮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的论断不过是后人将自己的版权观念强加给《安妮法》的结果。但是,《安妮法》中作者的亮相、促进知识的提出,仍是版权史上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7.
西部开发,环境建设是基础。在开发初期环境建设无疑是各项建设的前提和突破口。无论从理性分析还是实践感悟.环境因素都是西部开发不可忽视的条件。能否营造良好的开发环境,直接关系到西部开发的进程和发展水平。诚然,环境是一相当宽泛的范畴,从空间上有内外环境、大小环境;从时序上有现时环境和未来环境;从程序上有软环境和硬环境;从内容上有社会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夫妻共同生活当中,夫妻一方单方面处分共同财产行为的效力如何?他人能否依据夫妻一方的处分行为取得处分财产?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婚姻生活与财产转让交织的场合,这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反映在法院的审判实践当中,同样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司法难题。  相似文献   

9.
版权客体制度是整个版权制度的基石。客体和对象的意义是相同的,版权的客体就是版权的对象,版权的对象就是版权的客体,两者指的都是版权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从权利体系来讲,知识产权是民事权利的一种,版权又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因此,民事权利和知识产权的一般规定性应当适用于版权。作品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这种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赋予作品以版权保护的必要性。也在一定层面回应了版权客体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从版权客体的历史j乏展来看,版权客体的范围经历了一个不多扩大的过程。作品可以分为文字性作品和非文字性作品,虚构性作品与事实性作品,纯粹艺术作品与实用艺术作品。基础作品与演绎作品、汇编作品等。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传输的版权保护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版权作品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传输将会成为重要的作品使用方式。版权制度一直随着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发展。支持网络传输的数字技术正在把各种作品使用、传播方式融合在一起。因此,网络传输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方式的屈起,并且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如何将网络传输纳入版权保护体系,是版权制度迂到的空前挑战,这也是版权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沈晓敏 《政法学刊》2008,25(3):56-60
选举资格是选举的前提和关键,对代议政治能否良性发展、议员是否具有代表性等具有至关重大的影响。清末民初有关选举资格的法律规定,总体上存在着选举标准减少,要求降低的进步趋势,但进两步退一步,曲折复折,与代议政治的本质尚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知识产权在中国大地得到普及。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也在中国版权业上得到引进与发展,合理使用制度是平衡作者与使用者利益的良性机制,合理使用制度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而发展变化,并为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走出立法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立法上有误区。确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民社会呼唤法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治国家推进法治。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化进程越来越引人注目。中国的法治化需要一个前提、一个关键和一个保障。立法是前提,行政是关键,司法是保障。世界各国普遍将司法视为法治实现的最终屏障。但中国司法的独立、自主和中立还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艰难以及越来越受人关注的司法腐败,甚至让一部分人对司法能否担当保障法治的重任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信心;十几年来,政府贯彻依法行政原则,行政管理和执法的状况有所…  相似文献   

14.
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法律环境是企业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新的经济运行机制能否良性运行,而且关系到“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调控系统能否从整体上发挥出最佳调控功能,关系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我们对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相似文献   

15.
论著作人身权的可转让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谭启平  蒋拯 《现代法学》2002,24(2):74-80
当今世界的知识经济革命正在蓬勃兴起 ,知识已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我国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 ,版权贸易的发展将成为必然。如何规定版权的让渡是版权贸易必须解决的先决问题 ,它关系到版权贸易能否健康、迅速发展。应该说 ,到目前为止我国知识产权法学界对于著作人身权的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为此 ,本文拟从实证的角度探讨著作人身权的性质、内容 ,剖析著作人身权的一些疑难问题 ,并论证了著作人身权具有可转让性。  相似文献   

16.
多重版权是指创造性的利用他人作品后产生新作品或其他成果,由有关作者或其他主体分别享有版权或邻接权的现象。多重版权因创造性的利用他人作品而产生,有关作者或其他主体行使版权或邻接权应当尊重他人的在先权利。侵权作品能否产生多重版权的问题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人生妙语     
一方面,幸运与偶然性有关——例如长相漂亮,机缘凑巧等;但另一方面,人之能否幸运又决定于自身。正如古代诗人所说:“入是自身幸福的设计师。”有的时候,一个人的愚蠢恰是另一个人的幸运,一方的错误恰好促成了另一方的成功。正如谚语所说:“蛇吃蛇,能成龙。”炫耀于外表的才干徒然令人赞炭,而深藏未露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这需要一种难以言传的自制力。人生妙语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和版权人由相互依赖走向对立,版权纠纷不断,数字版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认为应该在坚持利益平衡原则,考虑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寻求利益天平向社会公共利益一方适度倾斜的基础上对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范围作出界定,以期建立一个以发展为导向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19.
声音     
"目前约有8%的澳大利亚人会很开心地把音乐从一个设备复制到他人的设备上,而没有意识到根据现有版权体系他们的行为是非法的,这并不奇怪,因为澳大利亚的版权法还停留在盒式录像带时代,必须进行全面改革才能追上新兴数字发行方式的发展脚步。"——澳大利亚消费者保护团体Choice表示澳大利亚版权体系处于一个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20.
纳入版权保护体系的网络传输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版权作品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传输将会成为重要的作品使用方式。版权制度一直随着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发展,按照传播方式的不同分成出版发行权、广播权、有线传播权等不同的权利。然而支持网络传输的数字技术正在把各种作品使用、传播方式融合在一起。这说明,随着传播方式的融合,调整传播的权利也必须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因此网络传输不仅仅是又一种传播方式的崛起,而且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如何将网络传输纳入版权保持体系,是版权制度遇到的空前挑战,或许也正是版权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