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有隙”也能相知徐苏林"萧规曹随"这个成语,说的是萧何与曹参的故事。意思是萧何为相间创立的规章制度,萧死后,曹参做宰相,仍照章执行。现在一般比喻后一辈的人完全依照前一辈的方式进行工作,缺乏创新,多有贬义。然而,仔细考究起来,萧曹二人的故事中却有着许多...  相似文献   

2.
许光达同志“几番让贤”,恳求毛泽东主席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的“降衔申请”,(详见本刊第6期“名人轶事”,P35页),我读之再三,感奋不已。 这不禁使我想起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政治家的“推让之道”。例如,齐国的鲍叔牙辞宰荐管管仲、(《史记·管晏列传》),汉朝萧何损嫌举曹参、(《汉书·萧何曹参传》),唐代娄师德推贤不代功(《新唐书·娄师德传》),等等,都是值得推崇的。所不同的是,许光达的“推让”,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而且精神境界比古人要高得多,诚如毛主席所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的自身革命的明镜。”  相似文献   

3.
古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楚汉相争之际,汉高祖刘邦每次率军出征项羽,萧何总是提前准备好充足的粮草。四年楚汉战争期间,汉军的兵员和粮草从未或缺。乌江之役后,刘邦成就霸业,登基封赏功臣时,认为萧何“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功在首位,为兴汉三大功臣之首,爵...  相似文献   

4.
段协平 《前进》2007,(1):56-56
常常听到一些人慨叹:累。当然不是田间地头汗爬水流劳作之累,不是车间工房里胼手胝足忙碌之累,也不必怀疑人家“为赋新词强说愁”,不累装累“,无病呻吟”。真的,一些人确实累,身累心更累。要想活得不太累,怕是要学会“简单”。察古今中外,最能使人心累之于疲惫,之于憔悴者,莫过于身陷三场:官场、商场、情场。官场累往往累在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上个世纪,一些地方和单位常有这么些现象:前一任领导提出了很好的工作思路,一任接着一任干就是了,所谓“萧规曹随”,也不是曹参就无能。偏要显示自己比“萧何”强,只好煞费苦心,别出心裁“,创新”出…  相似文献   

5.
反腐败之愚见董保林(一)党内腐败行为,最要害的表现在用人。然而。用人,亦即提拔干部,又是一门极端高超的艺术。一门检验灵魂与心理的艺术,一门直接衡量该政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的艺术。弄得不好,便如沉痛的历史教训,成在萧何,败亦在萧何!而目前的问题是,局...  相似文献   

6.
南庄 《小康》2007,(4):78-79
老包无私,曹参无为,“三把火”的效果,全在官员的心胸里。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还是以才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好京剧的老人都知道:早年有一出很有名麒派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周信芳先生演得有声有色,留下了不少脍灸人口的唱段。萧何听说韩信走了,不顾山高  相似文献   

8.
李善长教子     
李善长,明朝开国第一功臣,被朱元璋称为“世之萧何”。 相传,公元1351年,元朝政治腐败,各地义军四起。李善长避居于定远县郊五峰山下,读书种地,教育子侄。  相似文献   

9.
萧何之贪     
萧何(?——前193),汉初重臣。久演不衰的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使萧何成了妇孺皆知的人物。稍有历史常识者皆知,萧何乃汉初法律专家:刘邦义军攻入咸阳后,他收取秦政府律令图书;刘邦称帝后,他身居相国高位,定律令制度,对巩固汉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并著有《九章律》,惜已佚。然而,正是这个萧何,知法犯法,行贿受贿。早在秦末,他任沛县吏时,即曾贿赂时任亭长的刘邦,“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堪称是重贿。尤有甚者,后来他凭借相国  相似文献   

10.
不少人都知道我国历史上有个萧何追韩信的故事,却不知道他还是个搞后勤的能手。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后,有一天,在皇宫里大宴群臣时说:“各位大臣可以毫不隐讳地议论一下,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得不到天下?”大臣们议论纷纷。不少大臣称赞刘邦体恤百姓,善于用人,赏罚严明,所以能得天下;项羽有勇无谋,嫉贤妒能,不善于用人,所以他不能得天下!汉高祖刘邦听后说:“你们只知道事情的一方面,不知道事情的另一方面。要说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找不如张良;要说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响,我不如萧何;要…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202年,刚称帝的刘邦设酒宴与群臣畅谈汉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些将领说,这是由于刘邦能及时将攻占的土地赏给功臣。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需,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  相似文献   

12.
论人才与用人之道翟耀翎,张玉福一番伟大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是否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这就要涉及到一个用人之道的问题。历史上刘、项争天下,刘邦终于打败项羽,统一了中国。为什么刘邦能打败项羽?原因很多,但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刘邦善于用人。试想,萧何、张良...  相似文献   

13.
把立足点放在内部人才搞活上李景林古人云,功由才成,业由才广。秦因商勒而富,赵用廉颇而强,这是历史的经验。抓人才,人事部门无疑处于“龙头老大”的地位,必须围绕人才大做文章,人事部门要做新时期的“萧何”。如何才能抓好人才工作呢?我认为必须坚持“引进外部,...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 2 0 2年 ,在秦末群雄逐鹿中夺得天下的汉高祖刘邦大封群臣 ,将负责汉军后勤的萧何推为灭楚首功 ,并赐给带剑穿履上殿 ,入朝不必奔趋的特殊礼遇。  刘邦之所以如此推重萧何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后勤在灭楚战争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决定的。  公元前 3世纪初 ,“秦失其鹿 ,天下共逐之”。到刘邦入咸阳、灭秦朝的公元前 2 0 6年 (汉王元年 ) 1 0月 (秦历以 1 0月为岁首 ,1 0月相当于公元前 2 0 7年1 1月 ) ,只剩下项羽、刘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及一些小的割据势力 ,项、刘相争已箭在弦上。  就当时的力量对比看 ,项羽军 40万 ,巨鹿一战 …  相似文献   

15.
洪均 《理论月刊》2005,(5):51-53
胡林翼在担任湖北巡抚期间(1855-1861),针对湖北盐政的种种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整顿措施,取得了成功。胡林翼整顿湖北盐政的成功,一方面为清军镇压太平天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使川盐完全占领了湖北市场,运销制度也突破了过去官督商销的模式。胡林翼因此被誉为“湘军之萧何”。  相似文献   

16.
刘邦的人才管理历来为人所称颂,难能可贵的是,他不避讳手下的人比自己强。刘邦取得天下以后,一次问功臣、将相们:“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刘邦听完各人的回答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相似文献   

17.
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已成共识。但往往“成亦萧何、败亦萧何”,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美日企业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通用公司哲学:“把职业培训视为一种投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把职工的教育和训练放在重要地位,认为职工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高低,对生产率的影响很大。公司内部设有各类型的技术学校,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也经常接受新技术的教育,该公司的职工从进公司到退休止,一生中要不断接受各种各样的训练。这种再训练和再教育使得职工的知识不断更新、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这个公司对管理人员的培训采取三种形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09,(9):114-116
想将灯笼的起源做一个完整的考据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上古的人们发现火可以供照明之用为使其不受风候的影响而以各种能防风.但不妨碍照明的物品来防护灯的型态于是渐次地发展出来.古时候灯笼广泛使用于宫殿官府,寺庙、店铺及民间节庆.颇具浓厚的民族特色.几千年来的历史中.各种千奇酉怪的灯笼交迭出现.在楚汉演义的宇画里.萧何月夜追韩信马前小卒必绘其手执一灯.  相似文献   

19.
《松州》2017,(1)
正留坝是国家级贫困县、秦巴山区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历史典故均出于此。近年来,留坝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人文资源,以建设中国山地度假示范区为目标,走出了一条旅游精准扶贫的创新之路,全县通过发展旅游业脱贫人数占总脱贫人数的70%以上。一是发展全域旅游,为旅游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直为本期致读者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而苦恼。就在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式挂牌的9月13日中午,与朋友聊天说到鸿门宴时,忽然想起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刘邦善于用干部。他用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萧何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用韩信统领军队,战无不胜。他重用这三位杰出人才,最终打败项羽,登上大位。而项羽不听自己手下计谋,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落了个自刎的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