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傣族社会与其他民族的社会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在这个发展时期中,法律的产生、发展、演变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材料,有关傣族早期法律的情况一直象被迷雾笼罩着宫殿一般难以揭示。本文不揣冒昧,利用傣族古文献资料和汉文历史资料,对傣族早期法律作一初浅的研究,并以此求教于学术界的同仁。一、传说中的早期社会规范在傣族的古文献中,傣族先民的历史被分为若干时代。洪荒时代以前的历史近乎神话,是傣族先民对人类诞生的猜想。而洪荒以后的历史记载尽管还与神有紧密的联系,但却反映出傣族先民不断进化的历程。值得  相似文献   

2.
陈亚颦  马黎 《思想战线》2008,34(1):13-16
从环境感知行为的视角研究傣族地域文化系统,有助于我们把宏观地域环境置于人类的主观意识知觉中,进而理解西双版纳傣族地域景观不再是自在情景,而是可供傣族阅读的文本,傣族按照特定的阐释方式行动,形成生态节制行为,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傣族整体人类生态系统景观.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西双版纳傣族环境感知意识的第一手资料,并用模糊集数学评价方法对环境感知意识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傣族是以稻米饮食为主的民族,这一选择是傣族作为百越民族的历史定位,长久迁徙之后的生存需要。以稻米为主食也是傣族人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智慧行为,这样的行为透露出他们敬畏自然、顺从自然规律的生态理念。而围绕稻米饮食与稻谷生产形成的各种文化事项则突出反映了傣族人的民族特征,使其深深烙上了稻作民族的文化标记。  相似文献   

4.
汪榕 《思想战线》2012,38(5):135-136
傣族手工织锦受到傣族传统纺织技术知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积淀、宗教信仰习俗和社会文化交流情况的影响,其审美特征不仅经由静态的织锦产品体现,也存在于动态的织锦生产过程当中。直到现在,从纯粹审美角度考量的傣族手工织锦产品,尚未在一般意义上获得绝对的经典地位,因为它或多或少地尚未与它的产生所依赖的人群状况,以及它在实际生活经验中所产生的对人的作用分离开来。对傣族手工织锦的考察有助于从美学理论层面"恢复审美经验与生活的正常过程间的连续性",①因为其正是这样一种处于"经验"之中的艺术,其审美特征从极其微观的角度呈现了地方性、小传统族群社会中民族民间工艺在"美的生成"、"工艺之美"、"审美体验"以及"美的内涵"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摆"——古印度巴利语,傣语外借词,意为"佛事、法会、仪式"。傣族的"摆"总伴随着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每个人的一生密切相关。傣族的"摆"主要有:摆干听、摆干朵、摆过广母筛、摆刷纯糯、摆赏建、摆路赕、摆旱尚、摆毫洼、摆娥洼等等。做"摆"的目的是通过个人修行悟道并教化感化他人而得到善果。傣族的"奘"(寺院)是一个庄严、肃穆、洁净的场所,是傣族人民心灵的圣殿,是傣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仅是傣族信教群众虔诚供佛,  相似文献   

6.
江河流水,雷电风云,花草禽兽,日月星辰,这是自然现象。然而,在荒远的古代,这些自然界存在的种种现象,却成了原始人类崇拜的对象,并形成五彩斑烂的神话故事。《傣族古歌谣》是通过“歌谣”的形式,来记载傣族先民的童年生活的,它是一部历史书,也是一部文学著作。难怪有人说它是“傣族诗歌的童年”,这话完全正确。  相似文献   

7.
张健 《前沿》2013,(17):159-162,178
人情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存在的社会空间,人情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社会人际网络关系的核心和基础,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在傣族社会中,人情文化成为人们传达情义的一种社会惯习,规范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情感表达,这是傣族社会中民族认同的一种原生情愫。本文以云南省德宏的一个傣族土司属官寨——官纯为个案,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的视角,阐释了傣族社会中人情互动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人情文化在傣族村寨的文化内涵表达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傣族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核心的稻作民族。围绕稻作农业的祭祀是傣族各个村寨常见的文化事项,在傣族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傣民族为了获得稻谷丰收,适应稻作农业的周期性特征及对节令、历法的需要,产生了对应于农事生产各个阶段、环节的神灵祭祀活动,并呈现链式或阶段性分布,进而形成农耕祭祀链。与各个阶段相对应的祭祀活动侧重点各自不同,体现着祭祀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傣族在历史发展中是否有过奴隶社会?这是一个有争论的学术问题。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答复是肯定的。论据是:当傣族进入阶级社会的初期,在傣族分布地区的四周,全都是奴隶社会,傣族社会不可能超然于时代环境之外;古代的越人,大都建立过奴隶主政权,傣族  相似文献   

10.
郭山  吕昭河 《思想战线》2007,33(6):82-87
常规的人口理论将"多生、男性偏好"视为在我国获得广泛社会认同的传统生育行为,但这一命题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却得不到历史实证材料的支持。相反,傣民族的传统生育行为表现出"少生、无性别偏好"的"现代化"生育特征。  相似文献   

11.
十九大报告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贯通的系统观点和思想体系。从其内生逻辑来说,这不仅对价值观建设公共性特质的应然回应,也是我国国家和社会关系嬗变与价值整合的必然要求。价值观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社会治理是价值观建设的路径指引。工作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及其在工作和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顺应社会治理的模式变迁,将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体纳入工作价值观建设的宏观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主体对工作价值观建设的最大效能,从而实现工作价值观建设的统筹推进和长效运作。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聚焦"社会建设",这昭示着我国政府职能即将开始一次真正意义的转型,它标志着以个人社会权利为中心的整体性社会建设的开始。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权力向社会公民权利回归的历程分析,总结浙江的现实经验,可以看出,培育与国家公共权力相对应并能与之进行有效互动、制衡的社会力量,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基础要件。  相似文献   

13.
犯罪的本质主要解决立法和定罪的正当性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德日法益侵害说、英美系的危害原则和中俄的社会危害性理论是各自主流的犯罪本质学说。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本质为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这一概念能够揭示行为的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不过,当前据以判断社会危害性的实体内容和规范标准缺失,应当予以修正。将社会危害性理解为法益侵害性,具有理论的可行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我国的社会危害性中的"危害性"与法益侵害性中的"侵害性"具有同一意思,而社会危害性之中的"社会"应当理解为法律所保护的生活利益,而不是抽象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宁健 《桂海论丛》2006,22(6):14-16
思想观念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需要以人为本观念、包容观念、共赢观念、协调观念、整合观念的支撑和引领,才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制度安排的伦理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纬 《思想战线》2002,28(3):5-9
任何制度都是一种规则或规范的安排 ,一种人类的理性选择。这种安排和选择决定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同时 ,也是制度的进化和变革的过程。一部社会制度的变迁史 ,就是不断引入新的规则与规范、新的合作与竞争、新的利益关系和利益选择的创新发展史。这其中伴随着人们对正义、平等等价值的追求 ,以及制度安排的伦理考量  相似文献   

16.
试论公共政策的社会总体利益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利益内涵的模糊和不确定,以及关于公共利益的种种争论,对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说”提出了挑战。公共政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此目标决定了公共政策的社会总体利益最大化取向。“社会总体利益最大化”与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公共性”并不矛盾,相反,二者是统一的保持“公共性”是追求社会总体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追求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是“公共性”的集中体现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汉奸问题曾一度成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从受外国侵略者驱使出卖祖国利益的不同行径看,鸦片战争前后的汉奸大致可分成五类即转卖鸦片者、接济逆夷者、煽惑百姓者、充作内应者、贿夷乞降者。清政府对汉奸的防范措施主要有加强对出海民船的管理;严格军队营门管理,实行暗号制度;加大暗查力度等。清政府对汉奸的处置措施主要有就地正法;递回原籍,责令地方官严加管束;“化奸为良”等。  相似文献   

18.
法治秩序下的利益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小玲 《桂海论丛》2005,21(2):77-79
利益冲突是人类社会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人类社会也正是在对利益冲突的不断协调中发展和进步的。能否合理有效地协调利益冲突,成为法治秩序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所在。因此,探索一套能对利益冲突作出有效协调的利益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法治秩序下利益协调最为关键最为本质的是法律制度协调。  相似文献   

19.
张宁 《桂海论丛》2008,24(5):46-48
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众多社会主体利益的交汇点,企业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企业更应该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文章以南方冰雪灾害和“5·12”四川汶川地震为例,探讨了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企业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构建和加强突发事件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李长健  屈怡  曹俊 《桂海论丛》2008,24(4):95-96,F0003
“小产权”房的出现带来许多的社会问题。建立在集体土地上的“小产权”房,以其低廉的价格带动在其各个地区的热销。“小产权”房热销直接侵害弱势群体农民的利益,同时也给购房者带来一定的风险。基于对农民权益保护的视角,在对“小产权”房的理论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需要从立法、监管、市场、宏观调控等方面进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