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系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它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形成,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它对巩固皇权、调控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官僚权力、打击官僚腐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长期演进中,形成了一些明显的制度特点与相应的制度体系,本文对此加以梳理,无疑会对我们今天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监察制度的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战国时,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就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但尚未产生专…  相似文献   

2.
<正> 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本质及特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专制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消亡是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始终的,监察权受封建皇帝  相似文献   

3.
官僚政治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政治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的支柱。历代封建君主在通过各级官僚机构来实现其对全国人民统治的同时,为了防止官僚机构的腐败,又建立了监察制度以保证官僚机器正常运转。因此,吏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於监察制度的调节作用。本文旨在论述:清代是一个以满族贵族为核心、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封建王朝,又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高发展形态。这种政治的特殊性削弱了监察制度对于官僚政治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导致了吏治的败坏。  相似文献   

4.
泰国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大约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在泰国法制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外来因素曾经起过相当重要的影响。古代泰国的封建法规渗透着印度《摩奴法典》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神权主义和等级特权的色彩。近代泰国的法律制度在西方法律体系,特别是法国法律体系的影响下,实现了从传统法向现代法律体系的转变。尽管如此,泰国法律制度始终是外来法制的民族化,这就使它成为泰国历代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秩序、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5.
陈桂营  王立 《传承》2008,(22):88-89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具有谏诤君主,纠察百官,维护政令畅通与国家统一,下情上达,保持社会稳定,维护政治系统的动态平衡形成监察制度文化等功效,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弊病:权力源于皇权,服务于皇权,也受制于皇权;受人事影响大,功效的持久性与稳定性不强;在政争激烈时成为党同伐异、排斥异己的工具;对监察者本身的监察是一个问题。古代监察制度功效的一面值得当代纪检监察部门制度化建设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 一、法律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影响,礼法结合达到十分完备的程度。封建法律奠基于儒家思想,其原因在于:①儒家思想最符合地主阶级统治农民的需要,最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社会秩序。②礼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起到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③儒家主张的礼治并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以人治为实施手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具有谏诤君主,纠察百官,维护政令畅通与国家统一,下情上达,保持社会稳定,维护政治系统的动态平衡形成监察制度文化等功效,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弊病:权力源于皇权,服务于皇权,也受制于皇权;受人事影响大,功效的持久性与稳定性不强;在政争激烈时成为党同伐异、排斥异己的工具;对监察者本身的监察是一个问题.古代监察制度功效的一面值得当代纪检监察部门制度化建设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监察制度的继续改革和不断完善,一方面应当增强监察机构的独立性,赋予其独立的法律地位,建立起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并实现财政独立;另一方面应当保障监察人员的专业性,建立监察官管理制度,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引入特定领域专家制度。  相似文献   

9.
《唐律疏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其结构之严谨、内容之完备,影响及于古今中外。唐律中出现的自首制度的规定,深刻、系统和广泛地反映了中国封建刑法的立法精神和立法技术。唐律中对自首的规定,尽管带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对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的,值得今天的法律史学者去分析和研究,以吸取其中有益的内容为我国当前的法治建设服务,以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以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和肃整朝仪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行政监察的主要目标是维护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由于各朝代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同,行政监察制度也各具特色.其中唐、清两代作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监察制度也十分具有代表性,本文将这两个朝代的监察制度进行整理,比较其优点和不足,不仅能使我们对两代的监察制度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为我们完善当今监察制度提供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1.
正经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机构的法律地位,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保证监察委员会履职尽责提供了根本遵循。建立权威、高效的监察体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梳理总结管党治党、制度反腐经验教训,准确研判新时代廉政治理发展规律而作出  相似文献   

12.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助推从行政监察到国家监察的制度升级,接踵而至的是行政监察制度的存废问题。作为行政系统内部的一种专门监督方式,行政监察因其专业性、综合性和实体性等特征,具有其他监督方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顺应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行政监察在体制上应改双重领导为垂直领导,增强行政监察的独立性;在职能上应从侧重对人监督转向对事监督,强化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职能;在机构上应整合行政监察和审计机关,组建监审合一的监督机构。行政监察制度的转型当以修订《行政监察法》为保障,立足长远则应适时制定一部统领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的法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十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古代监察制度初创于秦汉,到了明代,监察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广义上的监察制度包含监察系统和言谏系统,明代的监察机构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地方设置十三道巡按御史、提刑按察使司及督抚负责监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官制度始于汉代武帝以后。在此之前的秦和汉初政权,基本上都是由“马上得天下”的军功重臣所掌握。军人把持下的政权,必然表现出军人心态,即崇尚暴力、强权,鄙视知识分子,反对建立礼仪制度,轻视伦理规范的建设,忽视人才的培养。这些都极大地妨碍了封建国家的政权建设。汉武帝即位后,力图寻求一种真正能使封建社会长治久安的思想体系,他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以仁政思想为特色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重用贤良文学之士,最终改变了汉初为公卿者非行伍出身不行,重臣无军功不任的局面,使官吏选拔制度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察举”和“征辟”取代了秦以来的军功爵位制度。文官制度的确立,对以后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教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汉民族的人格、心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起了导向作用,强化了中国封建政权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特征,丰富了“礼乐文化”的色彩,对于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长期延续,起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贾蓉治 《理论月刊》2004,3(6):98-100
中国二十多年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法治环境的好坏,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地方、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立起良好的法治环境,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必须从法律和制度上对各级国家权力的实际掌握者加以有效制约与控制;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有司法公正做保障。  相似文献   

17.
唐进 《中国行政管理》2014,(10):121-122
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构从初创设立到发展完备,历史悠久,垂2000余年。在朝代兴替中,几经演变,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制度规范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当时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都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一、西周至秦汉:地方监察机构的初创武王灭殷,分封诸侯,同时为了维持其盟主地位和国家统一,建立了“巡狩”制度。天子每五年要出巡一次,目的是对诸侯的行为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18.
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是实行分税制国家的一项基本的财经法律制度。它在加强宏观调控、协调地区均衡、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成功经验进行考查和总结,为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也论亲属容隐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属容隐制度在中国和西方法律史上都有悠久的历史。在当下西方法律制度中仍然存在着亲属容隐的空间,而在中国当代法制中,其因被当成落后的封建法律文化而遭致弃绝。亲属容隐可以调节法律与人情之间的冲突,可以增加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因而在今天的中国法律中,应该对传统的亲属容隐制度的合理因素进行吸纳,从而构建以自由、平等为精神的新型亲属容隐制度。  相似文献   

20.
儒家以礼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以德为维持礼的力量;法家以法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以刑为推行法的力量。汉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把礼与刑紧紧揉和在一起,使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统一起来,以法的强制力来确认和维护礼的规范,又以礼的精神统治力量加强刑的镇压作用,以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