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80年美国T.B.Craw-ford等人首先鉴定并报告山羊关节炎脑炎(以下简称CAE)的发病与病毒有关系。继而D.S.Adam又报告CAE病毒与绵羊进行性肺炎(以下简称OPP)病毒相关,并分类为同属反录病毒科的慢病毒。CAE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羔羊的脱髓鞘脑炎及成年山羊的多发性关节炎。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法国、瑞典、西德、瑞士等国均有本病流行。我国也发现本病。1988~1990年,我们采用OPP琼脂扩散试验法,在陕西省部分县、场检查奶山羊2390只,其中阳性者246只,阳性率为10.26%。并对其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间接免疫荧光检测T细胞的方法 ,并应用该方法研究了甘露寡糖 (MOS)对鸡外周血液中T细胞的影响。结果证明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能特异地区分T、B细胞 ,在饲料中按 5g/kg添加MOS就能明显地促进T细胞增殖 ,提高T细胞百分率  相似文献   

3.
我们曾用α醋酸萘酯酶染色法观察了兔外周血液和淋巴器官中T淋巴细胞变化动态,发现兔瘟病毒可引起外周血液中醋酸萘酯染色阳性(ANAE~ )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它表明血液中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也可能反映淋巴细胞功能受损而导致酶活性消失(《中国兽医科技》,1989,7,25~26)。为了探讨兔瘟时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是否受损,本项研究用形态学方法对兔瘟病兔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进行了检查。  相似文献   

4.
山羊关节炎脑炎(Caprine Arthritis En-cephatitis,简称CAE)是山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CAE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中的慢病毒亚科,为单链的RNA病毒。我们已在国内首次从进口奶山羊分离出CAE病毒(见《中国兽医科技》1989,10,3~4页);本试验运用免疫电镜技术对CAE病毒颗粒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5.
为了调查脑炎原虫病兔血液中几种免疫指标的变化,采用E-玫瑰花环试验、流式细胞仪检测、间接ELISA试验和双向免疫琼脂扩散试验对12只病兔和12只对照兔血液中的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IgG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脑炎原虫病兔与对照兔相比,E-玫瑰花环形成率增高,CD4+T细胞没有明显变化,但CD8+T细胞明显增多,CD4+/CD8+T细胞的比值变小,血液中IgG含量增高,双向免疫琼脂扩散时形成沉淀线的抗体稀释倍数增大。据此认为,脑炎原虫病兔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增强,但以细胞免疫为主,CD4+/CD8+T细胞的比值变小可能与兔脑炎原虫所引起的隐性或慢性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6.
将180只14日龄雏鸡随机分为毒害艾美球虫(Eimeria necatrix)初次感染组、二次感染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SPA菌体花环、间接ELISA及细胞培养技术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测定法对相关免疫学指标进行了检测,以研究毒害艾美球虫二次感染对雏鸡外周血液免疫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毒害艾美球虫二次感染雏鸡外周血液T、B淋巴细胞数量及其对ConA或PMA的增殖反应和血清IgG、IgM、IgA免疫球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未感染毒害艾美球虫的对照组雏鸡。证实毒害艾美球虫二次感染雏鸡外周血液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山羊关节炎脑炎(Caprine Athritis Encephalitis)以下简称为CAE是80年代初新发现确定的一种山羊慢性传染病,从病毒学上讲是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的慢病毒亚科,病毒为单链RNA。据国外文献介绍欧、美、亚、澳洲的十几个国家均有本病流行和发生。德国、瑞士、日本也有相似的疾病报道。1980年Rawford等分离出病毒后才正式确定为山羊关节炎脑炎综合征。由于对此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和防治办法,所以给奶山羊的养殖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奉农业部(1987)农(牧检)第389号文指示,我们对从英国进口羊及其后代进行CAE普查和病毒分离,1988年2月首次从血清学上确诊陕西某农场1982年从英国进口的萨能奶山羊中有CAE存在,随后将CAE病毒分离出来,并进行了初步鉴定,病毒株暂命名为“SH-1毒株”。  相似文献   

8.
以山羊关节滑膜细胞增殖CAEV75-G63,用PEG沉淀浓缩及乙醚处理制成琼扩抗原,其与美国CAE标准阳性血清、参考阳性血清均呈阳性反应;而与马传贫、白血病、蓝舌病和布病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经SDS-PAGE和PAS糖蛋白染色分析,与美国CAE标准抗原的蛋白带相同,其主要分子量为90kd的糖蛋白。抗原制备方法简单,效价稳定,重复性好。经过136份奶山羊血清的检测,两种抗原的符合率为97.8%。  相似文献   

9.
对4只1岁龄犬的胸腺、淋巴结和脾进行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并以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法显示T淋巴细胞的分布,结果表明:1岁龄犬胸腺发达;ANAE阳性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胸腺小叶的皮质部;髓质内淋巴细胞数量较少,但分布有胸腺小体(直径约36μm).淋巴结内分布有生发中心的次级淋巴小结,ANAE阳性反应的淋巴细胞分布在淋巴小结周围的套层及淋巴结的副皮质区。脾脏被在和小梁发达,白髓以典型的脾小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的形式散布在红髓之间,脾小结有生发中心,脾窦较宽大,ANAE阳性淋巴细胞分布在脾小结外周、中央动脉周围淋巴鞘、边缘区和椭球内。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外鉴别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方法有电子扫描观察、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玫瑰花环形成试验、免疫荧光、细胞电泳等,但操作繁杂,又需特殊设备,难于推广。1975年,Mueller认为酸性α—萘酚醋酸酯酶(Acidd—Naphthyl Acetate Esterose简称ANAE)活性是T细胞的特征,并首先试用酯酶(ANAE)染色法鉴别T细胞。以后Ranki又详细报导ANAE染色法检测T细胞的具体方法。我们对该方法做了某些改进,同时对黄陂黄牛血液中T细胞正常值进行了测定。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选择我省地方良种黄陂黄牛共120头(均健康),其中1~6月龄20头、  相似文献   

11.
成年发情期奶山羊下丘脑催产素及其mRNA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原位杂交法研究了催产素(oxytocin,OT)及OT mRNA在成年发情期奶山羊下丘脑中的分布和表达。结果,O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视上核和室旁核,在视上弥散核、弓状核、室周核和乳头体各核团也存在免疫阳性神经元;在室旁核、视上弥散核、正中隆起和第三脑室附近有较多数量的强阳性神经纤维,在交叉上核有少量阳性神经纤维。在下丘脑23个核团(区)中均能检测出OT mRNA的阳性细胞。结果表明,OT和OT mRNA在下丘脑中分布广泛,且OT可能通过轴突传递和血液运输,将OT mRNA合成的OT运送到别的核团;OT在奶山羊发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临床病例中分离到1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变异株HBR,经细胞传代和蚀斑克隆获得了1株增殖性能稳定的传代毒株。为了检测该毒株在Marc-145细胞传代过程中毒力的变化,用PRRSV-HBR株第125代培养物(毒价为107.5 TCID50/mL)经肌肉注射和滴鼻途径接种18头35日龄PRRSV抗体阴性猪,同时设未接种对照组。结果试验猪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用RT-PCR法检测试验猪血清,从第3天开始出现阳性,第7~14天达到高峰,第28天后转为阴性。对同一时间迫杀的试验猪检测各脏器组织中的病毒抗原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感染后第7~14天试验猪多数脏器呈阳性反应,第21~42天病毒集中在脾、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第7~14天试验猪淋巴结及肺出现轻度病变。动物感染试验表明,尽管试验猪未显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从病毒血症、病毒体内分布、病理变化等方面看,该毒株仍然具有一定的毒力,用于弱毒疫苗的研制还有待进一步驯化致弱。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复方丁氨丙磷溶液对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将48只小白鼠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给药组和高剂量给药组共4组。连续给药7d后,采用碳廓清法、流式细胞术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各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外周血淋巴细胞CD4 、CD8 和CD19 细胞百分含量以及血清溶血素。结果表明,高剂量给药组小鼠吞噬指数显著(P<0.05)高于阴性对照组;各给药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CD4 细胞百分率和CD4 /CD8 值均明显(P<0.05)高于阴性对照组,且血清溶血素含量均极显著(P<0.001)高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复方丁氨丙磷溶液是通过增强机体非特异性防御机能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以及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  相似文献   

14.
自应用酒精法检验奶山羊鲜奶以来,养羊户和收奶员反映,经酒精一测,不少鲜奶顿时就成了“酸(坏)奶”,分泌“酸(坏)奶”的羊也就被认为是患有“酸奶病”,致使养羊户只好将“酸奶”喂猪或上地,并到处求医寻药,或将“酸奶病”羊卖给他人。结果,既浪费了奶源,也挫伤了农户养羊的积极性。为了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七个单位协作从“奶山羊奶酒精反应阳性与酸奶病”、“奶山羊奶酒精反应与滴定酸度及煮沸试验”和“奶山羊奶酒精反应与奶中主要无机离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乳牛白血病是由牛白血病病毒(BL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临床上可用微量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检出白血病阳性牛,其中有部分牛表现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增多症(称双阳性);少数牛可导致淋巴肉瘤而死亡。乳酸脱氢酶(LDH)是组织中糖酵解过程中的重要酶,当组织受损害时,LDH便释放进入血液和体液中,因而患恶性肿瘤的动物,常表现血清乳酸脱氢酶(S-LDH)活性增高。本试验在应用MID进行牛白血病普查的基础上,对96头乳牛进行S-LDH活性值及其同功酶谱的测定,以探索其对白血病肿瘤牛的早期诊断价值。 (一)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观察了马立克氏病(MD)疫苗免疫增强剂配合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免疫雏鸡后外周血清ANAE+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MD疫苗免疫增强剂不但可促进外周血液ANAE+T淋巴细胞总数的增多,而且对免疫早期T淋巴细胞的迅速增殖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多都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探讨了亚硒酸钠和维生素E对家兔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补硒后家兔外周血液非特异性酯酶阳性(ANAE~+)淋巴细胞百分率和E-玫瑰花环试验形成率均从试验第7天起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这些变化可能与补硒后体内GSH—Px活性的变化有关。另外根据Ⅰ和Ⅱ组比较,VE和亚硒酸钠配合应用在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葫芦多糖(LSP)对鸡脾脏淋巴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本试验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葫芦总多糖(LSPt)及30%、50%、70%、80%乙醇浓度下分步醇沉的4种分级多糖(LSP30、LSP50、LSP70、LSP80),并通过苯酚硫酸法及红外光谱对葫芦多糖进行检测。通过M T T法测定各级葫芦多糖的安全浓度及对鸡脾脏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试验所提取的葫芦多糖均具有多糖的特征峰为多糖类化合物。脾脏B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表明,除LSP30外的所有多糖在一定浓度下能单独和协同LPS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其中LSP50的增殖作用最强且对B淋巴细胞增殖的浓度范围最大。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表明,所有多糖在一定浓度下能单独和协同Con A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其中LSP50的增殖作用最强且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浓度范围最大。综上所述,各级葫芦多糖中LSP50对脾脏B淋巴细胞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最强,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将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蒿甲醚组和桦褐孔菌多糖组,每组10只.每组小白鼠腹腔接种弓形虫RH株速殖子1 × 102个,建立小鼠急性弓形虫感染模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中CD4+、CD8+T细胞百分数及CD4+/CD8+T细胞比例,探讨了桦褐孔菌多糖对感染弓形虫小鼠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显示,桦褐孔菌多糖组中CD4+T细胞百分数及CD4+/CD8+T细胞比例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阴性对照组CD8+T细胞百分数显著高于桦褐孔菌多糖组(P<0.05),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多糖可有效调节感染弓形虫小白鼠的CD4+T细胞百分数及CD4+/CD8+比例,达到抗弓形虫目的.  相似文献   

20.
反刍兽的瘤胃内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与纤毛虫,饲料进入瘤胃后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发酵过程。当瘤胃内环境恒定时,复杂的生物发酵即会正常进行;当疾病时,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国内外对牛的瘤胃内环境研究较多,而对奶山羊研究极少,仅Ogra,J.L.等(1982)对奶山羊瘤胃内纤毛虫的计数作过研究。为给奶山羊瘤胃疾病诊断提供依据,我们对66只奶山羊瘤胃内环境几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