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现代高科技的美学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高科技的美学精神欧阳友权伴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而迅猛发展起来的现代高新科技,在感性现实的功利指向上,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而在形而上的精神境界中,它又以新的科学理性催生思维的云朵,促使思想“逻各斯”在自然哲学的前沿拓展人类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情与理:作为西方文化原型的柏拉图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能把柏拉图美学简单归结为神秘主义的美学之源。柏拉图美学思想内部同时凝结着思辩理性和宗教感性两种因素。其理性部分开辟了西方理论美学的思辩之路;而其感性部分代表了西方美学、艺术的浓厚的宗教情调。柏拉图美学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原型,其内部情与理二元的相互交织与矛盾,体现出西方文化内部理性与感性二元动态平衡的结构,这正是柏拉图美学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民的政治生活中存在着关于美学的活动领域。政治美学作为一门艺术将外在自然的对于政治规律的认知理性与内在自然的关于政治理想的政治感性相互协调,这也就极力缓和了价值与事实之间的张力。通过李泽厚先生关于美学的"积淀论"学说,我们发现在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理性是"积淀"于政治感性的,通过这种"积淀"政治理性与政治感性相互融合,从而产生出和谐的美感。因而政治美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政治理性引入到政治感性的自由意识之境,从而帮助公民完成"情感本体"的构建,公民以此作为政治人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形成了雅俗共赏的美学风格。小说中既有作者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思考,又表现了感性的世俗生活。这种雅俗共赏的美学追求是时代思潮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是认识论哲学,它对哲学美学的建树在认识论美学方面,然而它所促成的历史性变革却在本体论美学。审美是知觉现象学还原近代认识论美学诸家有的把审美归结为知性,有的把审美归结为感性亦即知性的模糊表象,还有的把审美归结为以理性为基础的感性。但经验表明,审美过程既不出现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也不出现辩证逻辑的范畴流动。认识论美学由此而陷入了困境。为摆脱这一困境,心理学美学把审美归结为个体的心理体验。但个体的心理体验不能说明审美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又使心理学美学出现了危机。作为现代认识论美  相似文献   

6.
英国著名作家威.萨.毛姆在文学表现形式上基本保持了传统手法,但思想深受叔本华等人非理性哲学的影响而具有现代性,其意识论、创作论、批评理论及艺术风格都有一定程度的反理性倾向,与现代派文学有所重合和沟通。毛姆的反理性倾向与现代派文学又有所不同。他不是站在潜意识、感性或感情的立场上,从主观感受出发夸张和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的不可调合性,而是站在经验和良知的立场上,冷静、清晰地描绘出感性和理性、实质和现象的现实矛盾的实际状况,并以无可奈何的态度求得妥协或听之任之。  相似文献   

7.
李霞 《求索》2011,(6):216-218
桑塔格和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思想曾经是文艺学美学的热点,国内学界已有不少学者撰文对之进行阐述。但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研究,至今未有。此二人之"新感性"都重视感性和艺术,差别在于对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存有不同。明辨二者"新感性"思想之异同,对于我国文艺学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洁君 《传承》2015,(1):140-141
康德美学美的分析论拓展了后人研究美学的领域,极大提升了美学的人文性内涵。将美与道德相结合,通过审美提升人们的道德,让世界趋于和平、稳定、和谐。同时奠定了美学研究中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正确道路,把长期以来欧洲美学史上存在的经验派和理性派的观点结合起来,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精神建构的彷徨与出路——兼与王建疆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学从其建立之初,就一直立足于阐释和张扬人的自由维度。遗憾的是近20年当代中国美学话语却存在着空疏的不及物倾向。它不但日益远离了美学的本真,而且与人的真实存在和精神状态相背离;它无视乃至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当代国人精神的真实状态和生存现状,而且又以摆脱启蒙美学(实践美学)为能事,其结果就是"主义的喧嚣与缺失"。但是,所谓"主义的缺失"还只是一个表层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美学家们构建美学时的彷徨、畏葸、甚至不着边际,在瞻前顾后中他们既丧失了美学所具有的应然状态在于探究审美和艺术的非功利性,同时也丧失了美学所探究的形式的无功利性与其效用的功利性之间的张力。这双重的丧失必然导致当代中国美学向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庸俗的审美泛化、犬儒化;其二是审美或艺术形式的纯技巧化。而美学应该着重于对感性之维的现实观照与把握,而非脱离现实和审美—艺术等感性领域进行所谓"主义"的闭门造车。  相似文献   

10.
陈雯 《长白学刊》2009,(2):115-119
在现代风险社会中,理性并非是维持家庭稳定的全部因素,感性因素也在发挥着积极的功能。作为现代化基本特征的理性过度渗透于家庭日常生活,初级群体的亲密情感逐渐出现了内卷化、悬置以及最终脱域现象。而这种去感情化社会事实生成所引起的家庭关系的排斥与家庭关系的解构,是现代家庭进入一种不确定性风险状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人格理念中存在着重德性而轻知性、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群体而轻个体的历史局限。现代人格的建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转换问题 ,而是一项在整合基础上重建的系统工程 ,应该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人格优秀成份基础上 ,学习借鉴西方人格理论的科学因素 ,塑造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道德人格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2.
张亚冬 《青年论坛》2011,(2):157-158
将中国传统美学融入现代艺术感强烈的招贴广告中,逐渐成为我国招贴广告设计行业、甚至是全球招贴广告行业的一种时尚和趋势。传统美学中对美的追求影响着现代招贴广告的设计,反过来,现代广告招贴又影响着传统美学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志 《湖湘论坛》2003,16(1):18-19
法学和美学本属于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 :法学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规律 ,属于理性研究范畴 :美学研究美的现象及其规律 ,属于感性认知研究范畴。然而如果把法律现象当作审美对象加以分析 ,人们便可以借助法学和美学的结合发掘出某些对法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新视角和新见解。本文拟从法律美的表现、特征和内在机制、价值效应等几个方面对法律之美命题作一点尝试性探讨。  一、法律之美的现象表现如果说对法律现象进行审美评判 ,不难发现理想状态下的法律现象具有下列美的表现 :(一 )法律自身的内在美。这种内在美表…  相似文献   

14.
近代学者在西学东渐的历史境遇下为思想启蒙而提前进入审美现代性的构建。现代美学之审美无功利、审美主体化和美学独立性在王国维和丰子恺那里集中体现在“静观”人生所构建的审美境界中。只是二者在个性、哲学根基和对童心诠释等方面存有差异,以致中国现代美学同时出现了以美灭欲的排斥生活和以美观物的体验生命两种审美倾向。近代审美境界的理性建构不仅为个我的觉醒和人的尊严艰难地争取生存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现代美学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路径参考。而王国维的自杀和丰子恺的倚重宗教则反映了缺乏个体价值支撑的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5.
魏俊雄 《求索》2012,(9):127-129
马尔库塞的思想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言,时刻处于极其矛盾的状态中,纵观其思想变迁的历程可看出其发展逻辑的连续一贯性,这尤其体现在他学术探索的根本问题———主体解放思想上。马尔库塞主体解放思想的理论逻辑是:人的本质是感性的实践活动———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成为控制一切的意识形态,技术(工具)理性排斥了价值(批判)理性,劳动成为歪曲人的本质的异化存在。克服异化的关键点在于重新实现传统的技术理性和价值(批判)理性的统一,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恢复个体否定、超越、批判的主体理性能力。而实现主体解放的现实路径是树立新感性和进行艺术革命,因为感性是人的最真实最具体的存在,也是理性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则是使感性与理性协调的中介。  相似文献   

16.
知识论是为知识存在的合法性奠基的理论。传统知识论遵循的是理性动力原则,这一原则在近代知识论奠基运动中始终未被触动。马克思超越近代知识论的实质是以感性动力原则代替理性动力原则。理性动力原则强调理性是知识的动力源泉,理性动力原则的缺点是抽象性;感性动力原则强调感性是知识的动力源泉。马克思强调把感性当作感性活动来理解并在感性活动中不断生成发展,因而是活动的感性。活动的感性能不断地扩充知识对象,因而能为知识论进一步奠基。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的崇高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康德对崇高范畴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论分析,并且在其所建立的先验哲学体系中.将这一理论作为一个关键的环节确立下来.崇高是康德哲学实现由自然到自由、感性到理性过渡的基本中介,作为美学范畴的哲学意义,在康德理论体系思想中得到了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8.
感性和理性一直是学界对视觉修辞和文字修辞的定位,而政治视觉修辞也因此一直被冠以感性的特征。通过对备受境外媒体和公众关注的一带一路视频群进行内容分析,发现西方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报道与反馈中感性和理性兼而有之,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层面,从而投射出政治视觉修辞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因此,学界或应破除感性与理性二分对立的研究视角,尝试以综合修辞的融合视域来审视不断涌现的政治视觉修辞现象。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从20世纪初诞生开始就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在对大众文化这种带有功利性的审美现象进行评论的过程中,批判与否定大于赞扬与肯定。而大众文化的出现必然存在合理性,需要拥有合法地位,因此这种功利性审美现象必然要向美学提出合法性诉求。本文根据大众文化的特点设想构建一种"一体化"美学,在这种新的美学范式下,二元对立结构将被打破,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生活、功利与非功利都分别面临整合,真正体现出一种新时代美学的极大包容性。  相似文献   

20.
陈凤 《前沿》2014,(23):69-70
中国的古代科学技术发展一直是领先于世界各国的。可是为什么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本文运用美籍华人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理论,诠释了我国古代科技观的本体内涵,提出我国既要保有中国古代科技观的"机体理性"之圆融统贯,又要吸收现代西方科技"机械理性"之明晰与条理,传统先哲"志于道"的传统,开创以"创"为核心的新命题,构建出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