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煒 《中外法学》1992,(5):43-45
<正> 从近代到现代,西方国家宪法中的人权保障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的内容怎样?原因何在?实质是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深入研究宪法与人权保障的关系,不断完善我国人权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保障原则的变易宪法对人权的保障是受某种法律价值观指导的,这种法律价值观构成了宪法中人权保障的原则。盛行于18、19世纪的法律价值观,是古典自然法学派的自然权利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洛克认为,在国家产也以前的  相似文献   

2.
民事强制执行中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入宪"要求相关法律必须作出呼应与调整,进一步健全我国的人权保障法律体系.人权的历史,"基本上是奉行程序保障的历史".民事诉讼法中的强制执行程序与人权密切攸关.它至少应当在公民实体性权利实现的程序保障、程序自身的人权保障以及违反正当程序时的程序救济保障三个方面得以改进调整,使强制执行程序成为强壮、富有人情味的健康的程序,以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论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人权与宪法相伴相随、密不可分。宪法作为人权保障书 ,既是对已有人权的确认 ,也是人权发展的保障。从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 ,无论是资产阶级宪法还是社会主义宪法 ,都是以确认和保障基本人权为中心而展开的 ,近现代人权事业的发展都会在宪法中得到体现和反映 ,而宪法的进步又推动着人权事业的发展。现代宪法主要通过确认人权原则和人权范围、规定国家权力的运行规则和确立违宪审查制度来实现对人权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去年3月初召开的全国人大年度例会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历史上首次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根本大法,这一重大举措确立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国家法律体系和发展战略中的突出地位,也是我国法律制度从义务本位逐渐走向权利本位理性成熟的表现。“人权入宪”丰富了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规定的内涵,进一步完善了人权的宪法保障,同时也明示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将进一步深化,也是我国对人权的尊重与保障的坚定立场和崇高职责的最高层次的宣示,表明了我国已向国际公认的“人权”价值观接轨。针对我国社会主义“人权观”的这…  相似文献   

5.
宪法与人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权是宪法的灵魂和核心内容;宪法是人权思想的产物,是人权保障书。从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无论是资产阶级宪法还是社会主义宪法,都是以保障基本人权为中心而展开的。本文指出现代宪法主要通过确认人权原则和人权范围、规定国家权力规则来实现对人权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6.
人权,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社会范畴,按其本性来说,适用人类社会的一切人。它是不可剥夺的,有些基本自由和权利,是不可侵犯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保障绝大多数人的权利是我国的基本方针。人权保障是我国司法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根本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人权视为资产阶级专利,不敢谈及社会主义人权,在以往的检察实践中从人权保障的角度考虑问题不  相似文献   

7.
我国妇女在1949年建国以前的漫长历史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权,更没有人权保障。建国以后,妇女人权及其法律保障制度基本确立。改革开放以来,妇女人权及其保障的建设进入法治化快车道,宪法和一般法律对妇女广泛赋权,《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专门立法对妇女进行全方位保护,男女平等原则已经上升为国策,性别意识逐步进入决策主流,妇女人权保障国际合作不断发展。新中国70年妇女人权保障取得的成绩,为未来更高层次的妇女权利保障提供了良好的现实条件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决定》在第九部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重申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在于保障人权,保障人权则有赖于国家司法体制的建立及其运作。如何发挥司法在人权保障中的功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一、领会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意义《决定》专门提出"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命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功能。从人权与国家治理关系上看,人权保障是国家体制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和标志。国家治理首先是宪法治理,而宪法治理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完善的人权保障制度,维护人权的价值,使之成为国家的价值观,培育国家生活中的人权文化。  相似文献   

9.
冤假错案与人权保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免受司法迫害是最基本的人权人的生命、安全和自由是最基本的人权。这些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其他权利就无从谈起。对这些基本人权的侵犯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来自个人的暴力 ;一方面来自国家有组织的非法暴力。后者主要是因司法权的专横和滥用而产生的冤假错案。近代社会宪法发展的历史 ,就是关于人权保障的历史 ,首先就是反对司法专横和司法权滥用的历史 ,是从制度上防止产生冤案、争取正当司法程序保障的历史。第一个宪制国家———英国1215年颁布的第一个宪法文件《大宪章》第39条规定 ,任何自由人 ,若未经其同级贵族依…  相似文献   

10.
人权问题的核心内容有二:其一是人权的范围,其二是人权的保障。普遍意义上的人权,内容是广泛的,保障措施也是多样的。但刑诉中人权保障却是最为重要的,可以说,刑诉法实际上就是一部人权保障法。在我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刑事法律(包括刑事程序法)对人权的保障是畸形的,它一方面赋予统治阶级成员超常的诉讼特权,另一方面剥夺了众多诉讼参与人的正当诉权。统治阶级保护的是特权而非人权。  相似文献   

11.
人权主体界说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通过分析人权主体理论的历史发展 ,概括出人权主体范围扩展的三个过程。在古典人权理论中人权主体是有限的。现代人权理论中 ,人权的普遍性首先指主体的普遍性。法人所以成为人权主体 ,一则因之其权利为宪法意义上的权利 ;二则因之其保障方式为宪法诉讼方式。人权的国际化使集体成为特别的人权主体。法人和集体作为人权的主体仅具有手段性的意义 ,生命个体才是真正本源性的人权主体  相似文献   

12.
李龙  余渊 《现代法学》2015,(2):10-15
人权保障不等于人权,它来源于人权理论。它们的重心已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即由以人作为人权的主体转换成了以国家作为人权保障的主要实施主体。视域是一种与主体有关的能力,是"精神的观"。而我国的人权发展进程也历史地注定了我国人权保障视域的独特性。当下,它的时代含义是:国家以保障人权为目标,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全国各界都在回顾与梳理自1949年以来的历史与成就,而其中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必定是最光辉的篇章。李步云教授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权发展历程的亲历者与见证者,通过他的讲述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新中国人权发展的历史变迁,为将来人权保障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可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罪刑法定原则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其在价值取向上过分偏向于人权保障而忽视社会防卫的事实也是不言自明的。单纯依靠罪刑法定原则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法治国,解决其问题的出路在于以类推制度的"社会防卫"弥补罪刑法定偏向"人权保障"之不足。  相似文献   

15.
惩罚改造罪犯和罪犯人权的保障是对立的统一。其对立性表现为:一方面,一些监狱干警过分注重惩罚和改造,忽视对罪犯人权的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罪犯提出人权主张时,传统的管理、教育模式受到冲击,感到束手无策;另一方面,一些罪犯不切实际地主张自己的权利和法律规定、监管秩序发生了冲突。统一性表现为:从整体上看,对罪犯人权的保障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惩罚和改造,只有保障罪犯的人权,尊重罪犯的人格,改造内容才能为罪犯所认同。监狱工作以改造人为宗旨,通过改造使罪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生存的技能,从而立足于社会。改造罪犯成为新人,就是对罪犯最根本人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在时空建构理论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贯穿于其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始终。历史逻辑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元逻辑”,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之生成背景、主体选择、伟大成就构成了历史性的逻辑脉络。价值逻辑是以基于共同价值的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价值体系,突破了普世价值以及绝对主义时空观的封锁,以共识性的价值观为人权的对话、商谈和治理提供了时空语境。实践逻辑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叙事风格,有效拓展了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空间、勾连了过去与未来的时空联结。理论逻辑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关于人权主体、人权价值、人权功能、人权话语等人权论述的整合,提升了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时空构想能力。这四者呈现“四位一体”的时空结构,价值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是历史元逻辑在理想观念、制度设计和话语体系等社会时空领域的延伸,可以从中发现或提炼出具有开创探索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法治与人权关系的历史发展大体经历了分离、结合与融合三个历史阶段。在上世纪早期法治实践之中,法治与人权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处于分离状态,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之中法治与人权都未建立有效关联。上世纪九十年代伊始,以1991年《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党的十五大报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为标志,法治与人权由分离向结合转变。此时,法治与人权在理论层面或实践层面都互有所指,处于价值互涉的状态。以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为界,法治与人权趋于融合。由此开始,法治的人权保障价值与人权的法治保障方式高度融合,处于无法隔离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刑法改革与人权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人权保障是当代刑法改革的鲜明主题之一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当今世界,人权已成为各国和国际社会处理政治、经济、法律等事务时常常优先予以考虑的问题。人权的改善和进步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法治无疑是人权保障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在人权的法律保障中,刑法由于其所保护利益的广泛性、重要性及其对违法制裁的特殊严厉性,使刑法对人权之保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刑法对人权的保障,既包括对犯罪人人权的依法保护,同时当然更应包括对被害人及广大守法公民人权的保护。鉴于刑法对人权保障特别重要,所以当代各国立法者一般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尽可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刑法对其加以保护。 事实上,20世纪以来,围绕如何更加有效地保障人权,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大规模进行了刑  相似文献   

19.
国际人权斗争风云变幻的形势和国内人权实践的发展迫切要求深化人权理论研究。认识人权,首先必须明确其主体。抽象而论、人权即集体权利与个体权利的有机统一。然而,如何统一,统一于哪个方面,则多流于偏“公”废“私”的政治性结论。其实,人权的产生,人权的实现与发展以及人权的保障,都是在社会集体中得以进行的;人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方面又表现为集体性的权利。但是,这并不否认,人权,在本体上,就是个体的权利。相反,只有立足于个体人权,尊重个体人之为人的利益需求,人权运动,才能找到其历史  相似文献   

20.
人权乃是需要重新思考和认识的重要法学范畴,它是权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广泛存在,人权原则的深入贯彻实施,必然要求各部门法学都应将其作为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权保障首要的和关键性的环节是人权的宪法保障,这是人权的其他法律保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人权的政治保障和社会保障的根本法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