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清一 《人民论坛》2013,(8):194-195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教育目标的人。他认为: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完全之人物”,就要进行“体育”和“心育”的培养。“体育”是对身体的训练,“智育”是对智力的培养,“德育”是对意志的培养,“美育”是对情感的培养,“四育”不可或缺。王国维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了开创性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甍  汪荣 《求索》2013,(6):219-221,114
近代高等学校中的通识教育恩想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识教育的理念。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不同的学科都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汇贯通,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通识教育虽然从近代才开始普及。但其概念的核心在中国可上溯至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思想,在西方则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liberal arts,即自由学科。建立在中西方各自文化传统和历史逻辑之上的“通识”范畴各不相同,然而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培养出具有理性思维与感性直觉的完整人格。追溯通识教育的历史根源和理论基础.对于推动和改善现代通识教育具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经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到民主革命运动,贯穿其中始终有一条主线,就是推实思想。惟实,顾名思义,就是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惟实的出发点乃是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惟实的内容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也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即“非古”,一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师法,即“师夷”。“非古”与“师夷”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师夷”又有由低到高层次的演变过程,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非古”与“师夷”交叉叠印,构成了近代中国的推实画面。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4.
近代思想史是一个已经形成了某些学术流派和有众多科研成果的领域。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李泽厚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华兴《中国近代思想史》等著作代表了学术界对近代思想史构架的几种主要解释“范式”。然而郭国灿著《中国人文精神的重建》一书却另辟蹊径,从材料到理论框架都有新的发现与突破。 首先,郭著提出了一个关于近代思想史的新的解释“范式”。如果说李泽厚是突出近代思想史的三大社会思潮的递嬗转换,冯契突出从古典哲学向近现代哲学转变、李华兴着重思想史的叙述的话,那么,郭著则从“人文精神的重建”即中国人的观念转型这个角度切入,从而以“戊戌”至“五四”作为一个基本时段建立了“人文重建”的近代思想史的解释范式,即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发展历程视为一个“人  相似文献   

5.
於世海  何叙 《求索》2011,(11):171-173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拓者,对中国法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法学思想是中国法制迈向现代化的明镜,给人以深刻启迪。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是中国最早较为系统接受和介绍欧美近代法学思想的人,其法学思想和实践也是伴随维新运动而展开的。梁启超教育法学开启了近代中国之“新民”教育,为国民思想之开化和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之立法点亮了启蒙之灯,其体育法学思想更是为近代中国国民性之重建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梁启超从不同角度阐述并提出了诸多教育法学思想,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法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毕生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寻觅中国教育的曙光,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地实验,形成了中国近代独树一帜的教育理论,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中国近代教育理论宝库。陶行知在教育实践及教育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他早期“教育救国”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救国”思想对他的思想言行起着较大的支配作用。陶行知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早期陶行知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他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经过了一段较为复杂的过程,是他在“十字路口”作出艰难抉择逐步接近教育,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国近代爱国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 4 0年到 194 9年的中国近代爱国主义发展历程 ,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 :第一阶段从184 0年到洋务运动的开展及分化 ;第二阶段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近代爱国主义的总体特征是鲜明的近代性、内容的丰富性、近代民族性、力量的全面性  相似文献   

8.
李阳  马利章 《思想战线》2002,28(2):84-87
埃及与中国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两国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差异巨大 ,但近代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轨迹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近代教育源于欧洲 ,具有学科门类多、涵盖范围广、社会应用性强等特点。埃及的近代教育兴起于 19世纪初叶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与维新时期 ;中国的近代教育产生于 19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两国来说 ,传统教育主要培养宗教人士、官员及知识分子 ,而近代教育则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培养各领域所需要的人才。埃及的近代教育有别于传统的伊斯兰文化教育 ,中国的近代教育有别于孔孟之道的强化灌输。  相似文献   

9.
王玮 《求索》2007,(10):117-118
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的传教士对当时的中国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在近代中国政府的教育体制之外办了从小学到大学的3级教育体系。教会大学办学的指导思想受到传教士所在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自由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念是其核心,即人文的博雅全面教育观,也常被翻译为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0.
张楠 《传承》2013,(1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而民族复兴既是中国梦的目标追求,又是其动力导向和评价标准。对民族复兴的把握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实现中国梦要处理好中国梦与个人梦、贡献与索取、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重视价值观教育,注重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以及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更有利于“中国梦”从梦想到现实。  相似文献   

11.
张楠 《传承》2013,(12):92-93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而民族复兴既是中国梦的目标追求,又是其动力导向和评价标准。对民族复兴的把握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实现中国梦要处理好中国梦与个人梦、贡献与索取、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重视价值观教育,注重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以及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更有利于“中国梦”从梦想到现实。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从“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与“社会即学校”、“做中学”与“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比较。认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固然受到杜威的影响 ,但两者又有质的差异。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批判地吸收杜威学说 ,并且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新理论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直为大家所公认。即外国帝国主义同中国人民的矛盾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社会,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半封建社会。但有人对此持不同看法,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是不够确切、不很科学的。确定社会性质(或者说社会形态)的不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而是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从国家地位角度说,“旧中国是一个  相似文献   

14.
“中体西用”是近代文化横向传承的“必由之旅”。“中体西用”具有同化与顺化二重机制。从“中体西用”到“民主共和” ,中国文化近代化走的是顺化机制下的“外化”之路 ;从“民主共和”到“以俄为师” ,中国文化近代化走的是同化机制下的“内化”之路。从“中体西用”经历“民主共和” ,再到“以俄为师” ,是“否定之否定”发展过程 ,是中国近代化模式由低级模式向高级模式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叶德跃 《求索》2013,(9):117-119
近代西学东渐,西方哲学思想的引进对中国近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启蒙和变革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学术并无哲学之名,只有经学、子学、道学、理学、心学诸说。“哲学”一词,系日本学者西周引入。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哲学”之“实”。未来的哲学将是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过苏通大桥往北,就到了素有“江海明珠”美誉的江苏省南通市。从张謇先生在家乡南通建设“中国近代第一城”至今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开近代中国风气之先的城市不断进行着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一面面城市形象广告悄然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荣耀,而“全国文明城市”则是其中最夺目的一块。  相似文献   

17.
事实上,中国长期存在着“教育荒废”的倾向,即表面上看教育抓得很紧,而实际上真正的教育如健康人格的培养往往被忽略,这种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中国警察职业化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卓 《公安教育》2009,(3):56-61
警察职业化建设是一个大课题,同时也是现代社会警察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警察职业”到“职业警察”再到“警察职业化”,这里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作为一种职业,警察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但职业警察,即专门以警察职业为己任的职业群体,却是近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郭长保 《求索》2010,(2):153-155
中国现代文学史充分映射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和心路历程。现代文学从“五四”起点到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学的终点,始终与中国的现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相吻合,形成了中国文化转型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考察因素。因而,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史,知识分子思想史,同时又是一部中国现代社会史。它的发展同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和革命紧密联系,完成了中国文化和文学从传统的有序到近代的无序到现代的新的有序的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何敏 《求索》2005,(10)
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革新派反侵略的军事思想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端。他们既主张反对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又注意认识和了解西方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器良技熟、胆壮心齐”、“心灵胆壮、技精械利”的建军思想;提出了“以守为战”,“以战为擒”以及水陆配合、积极主动的海岸防御思想。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理论为宗旨,提出了许多促使中国军事近代化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们主张购买和制造近代武器装备,使中国军队进入火器时代;主张“外送内引”,发展近代军事教育,培养近代军事人才;主张适应新的装备情况,进行兵种改革,并确立近代海军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