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正2月28日,台湾"二二八"起义71周年,其牺牲先烈的遗族家属、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的受难同胞和家属,以及关心"二二八"起义历史事件、"白色恐怖"的朋友们,来到六张犁"白色恐怖"牺牲烈士弃葬墓区,向上世纪50年代为追求国家和平统一、坚持台湾民主自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敬悼追思。  相似文献   

2.
陈小兵 《台声》2014,(4):76-77
<正>2013年10月,一座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落成。广场为纪念上世纪50年代为国家统一、人民解放事业牺牲于台湾的大批隐蔽战线无名英雄而建。50年代初,台湾岛内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地下党员被捕遇害。这些忠贞不渝、宁死不屈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绩与世长存。12月中旬,媒体报道纪念广场落成开放的消息后,在台湾岛内及海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多位岛内及早已移居海外的"白色恐怖"时期政治受难者及遗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6,(11)
正在台湾上世纪50年代的"白色恐怖"下出生、成长,后因年轻生命中的理想和热情而入狱。在经过死刑、无期到15年牢狱之灾刑满后,他又毅然扛起大旗,走上为两岸和平统一大业奔波之路……他,就是吴荣元,台湾劳动党主席、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召集人。在"高压"环境下成长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是中华民族通过内战选择发展道路的一次阶段性  相似文献   

4.
《台声》2020,(4)
正陈明忠1929年1月2日出生于台湾高雄冈山,著名社会运动家、社会主义理论家,是台湾"统左"阵营的代表性人物。在"戒严"时期两度被捕入狱,是台湾最后一个政治死刑犯,一共坐了21年黑牢。他一生经历日本殖民统治、"二二八事件"、上世纪50年代白色恐怖、党外民主运动,以毕生的实践、反省和思辨,探索民族和平统一的未来和人类全面解放的道路。2019年11月21日,陈明忠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相似文献   

5.
《台声》2020,(14)
刘建修,台湾新竹县竹东人,台湾光复后为"台湾省邮电管理局"员工,受中共中央华东局派遣之女性干部计梅真、钱静芝启蒙与影响,于1948年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上世纪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时期被捕入狱,被判15年。出狱后,上世纪70年代又因陈明忠案二次被捕,被判感化3年,实际被关5年。两次入狱共坐牢20年。是台湾同胞爱国统一阵营的重要前辈。于2020年5月23日上午在台湾逝世,享年93岁。本文为台湾作家龙绍瑞受大陆"吴石案"专家杨浪先生所托,对刘建修生前进行的采访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分析陈映真的三篇白色恐怖小说。作者认为陈映真的白色恐怖写作,重点并非揭露与控诉,而是召唤记忆抵抗遗忘,通过历史的再叙述以期疗愈内战分裂、民族分断的伤痕。作者又说,三篇小说对白色恐怖历史的再叙述,有着清晰的话语重构意识,深刻回应上世纪80年代的大陆改革开放、文革反思等社会历史,更回应物质日益富足饱食,精神日益贫困的上世纪80年代台湾社会。作者还认为,这三篇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4,(2)
<正>2003年1月11日,台北六张犁"乱葬岗"正式更名为"戒严时期政治受难者纪念公园"。埋藏在荒烟蔓草中一块块墓碑,见证当年多少省内外热血青年,他们的青春与理想因"白色恐怖"在这座岛上扼断。20余年过去了,岛内各政治势力把"转型正义"喊得震天响,但时至今日年轻一代仍分不清"二·二八"与"白色恐怖",更奢望言及这些历史带给我们的思想启示。简言之,"白色恐怖"主要是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自由阵营"以"铁幕"对"共产阵营"的围堵。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白色恐怖"在岛内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8.
《台声》1994,(5)
由台湾民间组织“50年代白色恐怖处理委员会”主办的“绿岛夜曲文艺晚会”,3月14日晚在台北“国立艺术馆”举行.晚会的题旨是:以文艺审美的方式,纪念在1949年至1953年的白色恐怖时期,遭到非法监禁、秘密处决的政治受害者,带领观众走进历史的现场,聆听历史的证言.“50年代白色恐怖处理委员会”表示:目前已查实披露的首批“白色恐怖受害者名单”为1017人,而实际受害者是这个数字的三倍或四倍;这些当年的受害者包括外省人  相似文献   

9.
《台声》2009,(2):88-93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公营部门(如“行政院新闻局”、“文建会”、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国家文艺基金会”、电影资料馆、公共电视),与民间单位(如全景基金会、联合报系、超级电视等),以及一些个人的积极推动下,台湾纪录片无论在拍片数量与品质、纪录片工作者人数与技术上,较比过去均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与同一时期已逐步凋零的台湾剧情电影相比较,纪录片的发展在台湾有一种格外耀眼的光芒。纪录片俨然已成为当今台湾影像的显学。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09,(2):86-87
台湾纪录片的历史很长,却也很零散。早期许多纪录片的题材多为重大建设、风景民俗等等,只纪录、不诠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如1986年成立的“绿色小组”,便以机动性强、简便的VHS或Betacam摄影机突破了三台封锁,拍摄街头冲突,呈现出萤光幕上看不到的台湾。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2)
正当代台湾文学,一直随着台湾社会的政治形势演变而演变。实际上,台湾作家长期遭受各方权势胁迫,到了新世纪当下仍旧戴着自由的假面。台湾社会的演变,从1950年迄今,可分三个阶段:五六十年代台湾处于极端白色恐怖时期,写作一字失察立遭刑狱,作品内容大多是脱离现实的虚构,文学只有"为政治服务"的自由。七八十年代台湾  相似文献   

12.
正上世纪80年代,台商开始西进创业,并带来了优质种苗资源与现代农业思维。1989年,陈文郁在厦门创建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开启了闽台种业合作新阶段。多年前,台湾育种专家陈文郁第一次将小番茄的概念引进大陆水果市场,由此引领了产销潮流。如今在果蔬市场走俏的圣女果、无籽西瓜、"冰箱西瓜"、厚皮甜瓜等,都是农友的手笔。"西瓜大王"与第一粒无籽西瓜2006年,Discovery探索频道制作的纪录片《台湾人物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5,(10)
<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党施行白色恐怖苛政,禁绝大陆文学,文坛顿成沙漠。于此时际,当局扶持《现代诗》《蓝星》《创世纪》诗刊逐步发展,三家诗刊的成员,几经分合,汇成泛现代诗派,长期占领了台湾主流诗坛。泛现代诗派,在五十年代的前行者,多为二十岁上下习诗年轻人,他们遵循当局文艺政策,作品编织梦幻,远离社会现实,力求在语言形式方面发展。其中,唯有痖弦和商禽两位,创造了内容形式俱足吟味的诲品。痖弦才赋优异。他的诗,起点高,原创力强。杨牧指出:"痖弦的诗,甚至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传说;抄袭模仿的人蜂拥而  相似文献   

14.
正8月19日,著名导演、台湾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行因心肺衰竭病逝于台北,享年91岁。李行导演上世纪50年代涉足影坛,至80年代共导演作品数十部,包括《王哥柳哥游台湾》《养鸭人家》《汪洋中的一条船》《早安台北》《心有千千结》《彩云飞》《海鸥飞处》《吾土吾民》《原乡人》《小城故事》等,是台湾"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的开创者和台湾电影半个世纪的见证人。  相似文献   

15.
130年,远吗?     
《台声》2015,(19)
<正>近段时日,在刘铭传的故乡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铭传乡,两岸同胞再一次用心纪念这位台湾的首任巡抚。英灵远去,英名永存。自此,台湾,安徽,又一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任时光流逝,任岁月蹉跎。认识铭传,由于台湾,走进台湾一如走进满怀思念的地方。思念之一就是,台湾乡亲于铭传不可谓不爱之极,至今"铭传大学""铭传国小""铭传国中""刘铭传路",以及上世纪50年代初纵贯线北上2次对号特快车被命名为"铭传号",仍像英灵矗立,那思想那  相似文献   

16.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东南亚女性嫁到中国台湾.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东南亚女性通过中介公司远嫁台湾.这种特殊的人口迁移现象源于台湾地区人口中的性别比失衡、台湾当局推行"南向"政策以及台湾与东南亚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等因素.这些跨区婚姻对于台湾解决适婚男女比例不平衡、提高人口出生率、增加劳动力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为此,台湾当局与民间组织采取了相关的辅助措施,以帮助东南亚新娘尽快适应台湾生活,促进"新台湾之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上海支部生活》2021,(12):34-37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相继占领东三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就在东北各地艰苦抗战之时,一首从上海传来的歌曲宛如战斗号角,发出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洪亮怒吼。这就是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白色恐怖横行,但白色恐怖无法阻隔信仰的足音。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高潮时期,那时全国各地的台湾同乡会都已经解散,但是还有一些遗留的房产问题尚待解决。1952年我从上海调到北京,任台盟华北总支部主任委员,在此期间我也亲历了北京台湾会馆房产问题的解决过程。位于北京前门大街大江胡同的台湾会馆是一座历史悠久,很有历史和纪念意义的建筑。在50年代初,当时的会馆管理者为了响应全国公私合营  相似文献   

19.
马骏骎 《新东方》2006,(7):60-64
一、引言我国纪录片发展自1958年第一部纪录电影的诞生开始,就记录并肩负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和使命。近50年来,我国纪录片发展的整体趋势呈现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淡出和社会因素的复杂化。纪录片的社会化不仅仅是当下我国纪录片生长的土壤,同时也是我国纪录片界的首要课题和目标。二、纪录片社会化的概念、表征和发展趋向关于纪录片社会化的概念,何苏六曾经指出:“我国纪录片的社会化并非社会学中社会化的概念,而是指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出现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界普遍的个人、小群体、行业而言的一个更为宽泛的外延和疑似,有着多元化的意味。”笔者…  相似文献   

20.
正提到台湾,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美食。在常州,就有这样一位来自台湾的"吃货"。作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一批来大陆淘金的台商之一,近30年来他专注于做台湾美食,从蛋糕到奶茶,再到台湾水果,为台湾食品风靡常州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就是常州百福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