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刑问题是一个古老但历来颇受世人关注的活题。原因在于,死刑关系一个人的生死。死刑制度在世界和我国的发展和现状如何?我国死刑适用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那些?我国能不能废止死刑?如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废除死刑,我国将如何完善其自身法律,以适应文明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米震 《求索》2013,(8):189-191
死刑又称生命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权。是一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它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几千年后已摆在首位的刑罚制度,死刑做为一种形与刑法相依存已有着悠久历史。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死刑已被质疑,其存废之争连续不断。在死刑罪名与适用数量居世界之首的中国.面对国际人权法以及国际人权运动对死刑废除的要求。同时直面我国司法现状,如何在目前保留死刑的前提下充分保障死刑犯的权利,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3.
唐文乐 《前沿》2007,(8):102-104
随着世界范围内人权运动的发展,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地位在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中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作为保留死刑的国家,基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没有明确规定"死刑不引渡原则",从而存在着一定的缺憾与不足。为加强国际司法合作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完善相关立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自贝卡利亚以来,死刑存废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中国刑法学界也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对死刑是存是废,国内外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综合比较中西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从理论、现实、价值三个方面来看,中国不仅不应当在当下废除死刑,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应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保留死刑的批评声音一直不停,但这似乎对死刑有失公允,因为死刑只是调控社会秩序的一个必要手段,并不关涉文明和人权的评价。对死刑残暴和血腥的诟病其实应归因于死刑执行方式,因而不应将死刑和死刑执行方式混为一谈。当然,保留死刑并非意味适用的扩大和恣意,而是为了满足民众对安全和正义的渴望和信心,因而遵循一定原则走限制和慎用死刑之路是中国的现实之需。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6,(2)
死刑作为无法修正的刑罚,它的适用与执行直接影响到社会个体的生命。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死刑作为刑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和探讨也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社会报复手段的认同感。在当今世界限制乃至废除死刑的潮流下,从死刑制度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以及自古至今发展的客观趋势,探讨现代死刑制度的现状与不足,以寻求合适的态度来面对中国的死刑制度。  相似文献   

7.
2006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中国与西班牙缔结的双边引渡条约,这是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第一个引渡条约。更为重要的是,条约首次规定了死刑不引渡条款,从而表明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死刑不引渡原则。引渡条约具有条约的属性,死刑不引渡条款在中国的适用对条约在中国的适用问题带来了若干挑战。为此,我们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当前国际发展的趋势,对《宪法》及相关国内立法予以适当的修改、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死刑不引渡条款在中国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有西 《公安学刊》2000,12(4):9-12
汪红英犯组织卖淫罪 ,一审法院判处其死刑 ,立即执行 ;二审法院改判死刑 ,缓期两年执行。由此案而引发的法理思考发人深省。对组织卖淫罪规定死刑有中国历史文化心理基础 ,但在世界各国刑法典上很少有类似的规定 ,也很难找到类似的判例。因此,有必要考虑废除组织卖淫罪的死刑,将最高刑改为无期徒刑  相似文献   

9.
白琼英 《公民导刊》2011,(11):26-27
居正是同盟会元老,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之一,1931-1946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1936年,居正在《中华法学杂志》第一卷第四期发表《死刑存废论》一文,提出了自己对死刑存废的观点。居正通过考察当时世界多国刑法规定与刑罚实践和我国法制中有关死刑的历史,提出减少死刑种类直至废止死刑,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是人类进步的标...  相似文献   

10.
死刑赦免制度是我国死刑适用方面的一个制度空白,宪法虽然有关于赦免制度的规定,但并无专门的操作程序。履行国际公约规定的义务、死刑本身的不可回复性以及“死刑犯不引渡”的国际惯例都要求我国尽快增设死刑赦免程序。借鉴中国古代赦免制度以及美国死刑赦免程序的经验,我国宜选择特赦作为死刑赦免方式,以被判刑人申请特赦权为主,同时兼顾检察机关追诉犯罪需要赋予其一定的特赦申请权,构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核批准的死刑特赦程序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李胜渝 《求索》2008,(9):137-139
慎刑观是中国儒家的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刑法制度有重大影响。慎刑观对中国古代死刑审判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皇帝对死刑审判最后的核准权、死刑审判复核与复审程序、死刑会审、死刑复奏程序等方面。这对当今死刑制度的立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死刑存废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是刑罚之极,所以又称为极刑。综观世界各国刑事立法的渊源,不难发现都有死刑的规定,可见死刑又是一种最为古老的刑罚。死刑以其最强的严厉性,最大的威慑力,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各国刑罚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在惩罚与预防犯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死刑在刑法上的规定和司法中的适用便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1764年贝卡利亚在《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了限制和废除死刑的观点,从此引起了国际上的死刑存废问题的大论战,至今已持续了二百多年。现在世界上已有一部分国家废除了死刑,还有相当多的国家仍然保留着死刑。下面谈谈死刑存废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死刑的实行与废除虽然都有其历史和渊源,联合国、欧盟、大赦国际等也都主张各国尽早废除死刑,但对于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成分复杂的中国来说,要废除死刑还要从客观实际的国情出发,并非言存言废之论如此简单。各国死刑废止的现状进入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废除死刑运动渐成燎原之势。联合国1966年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6条中规定,不得任意剥夺人的生命,并强调,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只能对犯有“最严重罪行”的人判处死刑,表明了反对死刑和限制死刑的态度。1971年、1977年,联合国又先后两次通过决议,要求“从废除死刑的精…  相似文献   

14.
凡夫 《人权》2003,(2):45-47
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在昆明和南京召开会议,重点研究部署在全国法院进一步推广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刑工作。这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积极步骤。 注射执行死刑,中国刑事司法 制度改革的重大进步 昆明和南京会议就推广注射执行死刑提出要求,要求各省(区、市)人民法院以及一些中心城市要尽快创造条件,开展这项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组  相似文献   

15.
《时代潮》2004,(17)
专家建议:免除经济犯罪死刑" 近日,多名专家将中国究竟是否该废除死刑的争议再度提起。只不过,这次他们提出了一个缓步行、分阶段的方法:即在死刑的彻底存废尚在中国司法理论和实践中存有争议的情况下,首先将经济犯罪领域的死刑予以逐步废止。 废除死刑需谨慎" 对于“贪官”处以极刑,至少在目前阶段还有另外一个现实目的,那就是“平民愤”。有句话叫“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虽然这句话有违法理,现已不提倡,但却不可否认它的现实功能。老百姓对贪官深恶痛绝,甚至可说积有一定民怨。如若取消贪官死刑,可说于“平民愤”不利、于缓解社会矛…  相似文献   

16.
<正> 八年前,我被医院确诊为患了肺癌,当时我一下吓晕了。众所周知,治愈癌症是世界医学界难以攻克的难题,在大多数人(包括医生在内)的观念中,癌症=判决死刑;至于何时执行“死刑”那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有句话叫做“死者是生者的痛苦”,想想自己刚刚步入中年,不幸得了癌症,死期临近,上有父母需要孝顺,下有子女等着抚养,家有娇妻还要关爱,不禁悲从心来,我怎么这么倒霉?在  相似文献   

17.
王伟  李云峰 《人民论坛》2012,(11):74-75
死刑保留、限制论是当前中国死刑制度研究中的主流观点。通过对死刑保留论的分析可知,短期内废止死刑有其正当性,即死刑保留的理论依据"恫吓论"缺失道德支持,死刑吓阻犯罪功能不具有比较优势。应当从保障死刑犯的生命权出发废除死刑,或着手为废除死刑做准备,寻找能够确保社会安全的替代方案以取代死刑。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哪些国家执行死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未废除死刑的国家有120多个,而对所有犯罪均废除死刑的国家有30多个,另有10多个国家,除了对诸如战时犯罪等特殊案件,也废除了死刑。世界各国处死刑的罪名繁多,行刑的方法也各异。美国各州执行死刑的方法可谓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马洪伟 《求索》2013,(8):192-194
死刑是刑罚的极致手段.不可逆转。在死刑须被废除的理念和趋势下,正确的选择是从控制死刑开始,逐步实现废除死刑的目的。中国死刑制度和国外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死刑控制方式是多元的,具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处理方式和控制原则。  相似文献   

20.
蒋勇  车茹雅 《求索》2008,(1):97-99
我国由于深受重刑主义法律文化传统的影响,加之严峻的经济犯罪现实,使立法者在经济犯罪的刑罚中大量的适用死刑,这在世界各国刑法对死刑的规定中是相当罕见的。从刑罚的基本价值来看,经济犯罪适用死刑不具有合理性。基于经济犯罪不同于暴力犯罪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来看,对经济犯罪废除死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