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古代“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理念为背景,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该理念的内涵及它发生、发展和形成的途程。着重点在于探讨同该理念紧密相关的前贤们在以民为本与富民教民、法治与治国、德治与法治、为政与治吏诸关系上的经典论述,以揭示这些文化遗产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与法治建设的镜鉴和继承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3日下午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到,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民惟邦本【释义】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出处】《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引申】民惟邦本,有时也作"民为邦本",这一思想反映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夏书》的佚文有"后非众无  相似文献   

3.
张鹏 《理论视野》2015,(1):44-45
法治是世界各国成功迈向现代化的通用密码,而掌控中国未来这一密码的是青年。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年法治则中国法治。打造法治青年群体,要处理好三个关系,提升三种能力:一是处理好软与硬的关系,提升以道德滋养法治的能力;二是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提升以良法引领法治的能力;三是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提升以行动践行法治的能力。一、以道德滋养法治"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精髓。然而这个祖传的"压舱之宝"却长时间躺在历史  相似文献   

4.
梁瑞格 《学理论》2011,(17):215-216
秦汉以后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它长期指导和支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和司法活动。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特点有四: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礼法结合,法有差等;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应经合义,论心定罪。  相似文献   

5.
"法德合治"是对中国传统"礼法合治"的扬弃,是对西方"唯法治论"的超越,强调法与德的内在一致性。科学把握"法德合治",一方面,应当认识到"法德合治"是对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涵括:在立法上坚持实质法治优先,把道德规范作为形式规范的前规范;在法律实施上则须坚持形式法治优先,把道德作为解释法律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法德合治"意在表明"德"是理想主义法治和实用主义法治的平衡器,要在理想主义法治与实用主义法治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德治经济;市场经济需要法治,同时也需要德治。法德合治的实现路径:法德合治的关键是既要立法,又要立德;法德合治的基础是确保民权,劝导公益;法德合治的核心是权出于法,力以德行;法德合治的实质是爱民安民,富民教民;法德合治的实践是法主德辅、法德并举;法德合治的方式是国家推进、民众推进,养德为民、以德勤政。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德治经济;市场经济需要法治,同时也需要德治。胡怀应的“构建‘法德合治’体系”一文指出:法德合治的关键是既要立法,又要立德;法、德合治的基础是确保民权,劝导公益;法、德合治的核心是权出于法,力以德行;法、德合治的实质是爱民安民,富民教民;法德合治的实践是法主德辅、法德并举;法德合治的模式是国家推进、民众推进、养德为民、以德勤政。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发挥的重要作用,着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以来立足于国家治理现实境遇,通过进行继承与发展,将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作为治理基础",礼法并施、德主刑辅"思想作为治理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作为治理方式以及"和而不同、天下大同"思想作为治理目标,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基础,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在传统社会享有极高声誉,其廉政思想的主旨是致良知以安百姓,包括明明德以安民、致良知以灭欲、知行合一以为政等方面。从王阳明廉政思想可以管窥整个传统文化崇尚圣人之治的缺陷,即内圣外王的虚幻、存理灭欲的偏颇、德主刑辅的局限。不过王阳明廉政思想也有积极的当代借鉴意义,其主要表现:要以现代法治实现对圣人之治的超越,并在法治基础上注重德法兼治,重视德治的价值优势和治理效能,保持“法”与“德”的张力和秩序。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德治思想,从汉代儒家逐渐取得独尊地位以后开始影响我国两千余年。在这期间我国自君主以下都十分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执政者也将德治思想运用到具体的治国实践中。在德治思想的影响下,政府在选拔官吏上也特别注重候选者的道德修养。在此思想刺激下,我国曾经出现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士大夫。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德主刑辅的思想也必须随之改变,形成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的现代国家制度。让德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从而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才能使德治思想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历史的积淀,传统文化富含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民本传统可以转化为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资源,"德主刑辅"传统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治国方略具有重要启示,"适时因革"传统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机掌握、力度把握和策略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自周初德治主义的萌芽至汉朝中国伦理传统“德治”模式的确立,其间历经管仲以法为主的德法结合论、孔子的以德治国论、荀子的礼法并重论等治国理论。然而,基于批判秦朝“法治”实践发展起来的汉朝治国模式,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走向了纯伦理化的“德治”。与之相应,其培养“德治”主体道德素质的“治德”范式呈现为片面的伦理型特征。自汉至清历朝历代由盛而衰的“德治”循环实践证明:伦理型“治德”前提下的“德治”陷入了“德治”悖论。化解“德治”悖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选择是全面认识、借鉴吸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治国理论及其“治德”范式,促进“治德”的伦理制度化。  相似文献   

13.
从西周时期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立法思想,到孔儒学派提出的"德主刑辅"的法制建设理念,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将道德作为主要的规范手段和标准,弱化了法律的作用。韩非子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始终推崇以法治国,从本"法"兴廉、以"术"促廉、因"势"倡廉三个角度构建了自己的廉政思想。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以法治贪;主张用贤,强调吏治监控;主张严刑,强调信赏必罚。其提倡的严刑罚、重权势、因人情等理念,对当代社会的廉政建设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制是传统中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严格执法却做得不够,甚至不大讲究。问题在于:传统中国是君主专制国家,奉行人治、礼治而非法治,其间阻抗严格执法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为:法自君出,而君权无限,君、臣常漠视成法;德主刑辅,礼法冲突时,则屈法伸礼;法律虚无,狱吏位卑,舞文弄法、出入人罪;立法技术上的一些问题也使成法难守易破。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严格执法不仅难,而且无法克服。这使法律缺乏应有的威信与尊严,其消极影响是现代法治建设应当着力避免的。  相似文献   

15.
2014年中央政治局在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学习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考了古代治理思想之后提出治理社会应注重"德主刑辅"的要求。对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行了丰富和深化。转型期的中国尤其要注重社会治理的策略原则和方法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实际上直接呼应了我国转型期追求和谐社会环境的诉求。尤其在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社会能否顺利转型关键在于如何使多元主体共同构建共生关系环境,促进社会治理的内在协调。所以在法治前提下,人们应在包容性的公共理性指导下积极寻求公共治理参与规范建设,实现多元主体共治,保证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16.
理学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儒学"德主刑辅"的刑罚思想。通过德刑关系的本体论解释,理学为刑罚思想提供了系统的哲学论证;通过天命与气质的人性假设,理学为刑罚指出了现实基础;通过共同向善的价值分析,理学指出了罪刑法定原则的以严为本的刑罚适用观点。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成需要具备四大要素:法治之法、依法之治、尚法之人和辅法之德。法治之法是制度要素、依法之治是运行要素、尚法之人主体要素、辅法之德是支撑要素。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我国廉政建设,与传统廉政文化有着内在的契合:从传统"民本"思想到民主思想;从清官理想向公民意识;从"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向德法并重、强化法治;从重义轻利、节欲修身到个人道德修养与合理物质利益需求相结合。对传统廉政文化进行现代性解读,才能使其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9.
沈家本法律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理论导刊》2002,(7):44-45
本文全面研究了中国近代法律制度奠基人———沈家本的法治与立法思想、前德后刑与德主刑辅的思想、反对重刑重法的思想、法贵得人的思想、“赦”与“罚赎”的思想、刑法思想等,指出由于沈家本的上述思想,使中国传统法律向现代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20.
蔡世晶 《学理论》2011,(23):37-38
荀子是儒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非常重视法治,在《荀子》一书中,"法"和"刑"出现的频率极高。但同时也并没有完全脱离儒家的"礼"治思想。荀子的贡献在于,他不仅改造了孔孟的礼治,而且还修正了法家的法治,使它们二者在新的理论框架下融为一体,成为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的先行者。因而,研究荀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礼法思想,对于我们厘清中国封建法律思想发展演进的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