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台湾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吕赫若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传奇浪漫与厄运磨难.本文运用传记文学批评方法,依据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抓住其性格核心中的"叛逆"基因,从他的早期经历中廓清他那独特的人生体验在其创作中的印记,并进一步对吕赫若独特的文化心理个性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认识吕赫若     
认识吕赫若徐晓燕海峡两岸作家、学者不久前聚会北京,在为期三天的“吕赫若作品学术研讨会”中对这位台湾文坛先辈及他的作品予以较深入、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被誉为“台湾第一才子”的吕赫若是台湾日据末期活跃在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反映了当时台湾人民所遭...  相似文献   

3.
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一场瑞雪将北京变成了银白的世界。正是此时,来自海峡两岸的对名学者(其中台湾学者15人),相聚在北京民族饭店,举行了“台湾作家吕赫著作品学术研讨会”1月15日上午九时,研讨会在民族饭店11层会议室热烈而隆重地举行了开幕式。全国台联会长杨国庆在致词中介绍说:此次“研讨会首先是由来自岛内的学者提出倡议,而后得到祖国大陆学者积极响应,经过10个月的筹备,终于顺利召开。”他在预祝研讨会成功的同时还给各位学者、来宾拜早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张炯到会并发言说:“聚会在北京研讨台湾文坛前辈吕赫若…  相似文献   

4.
一头浓密且有些灰白的头发,深邃的目光和伟岸的身躯是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先生给我的最初印象。1997年4月,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名誉研究员的称号,我第一次见到了他,并作了一个短暂的采访。不久前,他到北京参加台湾著名作家吕赫若作品学术研讨会,我有幸再次见到他,并作了一次较长时间的采访,就文学创作、祖国统一等话题细细地聊了聊,在我以  相似文献   

5.
语言全面地记录和含容着各民族的基本文化信息.吕赫若不幸生长于台湾作为日本殖民地的年代,从小学的是日语,青年时代曾到日本求学,其作品亦大多以日文写就,在此背景下,如果他的创作带有日本文化因素和特征,其实并不奇怪.然而,吕赫若小说的“中  相似文献   

6.
被遗忘了的作家群像过去用日语写作的台湾作家虽然曾接受日本杂志社主办的文学奖,但是,还有一些作家被日本的文学史和文学辞典遗忘了。他们足日本统治时代或“旧殖民地时代”在台湾长大的中国作家。中国的文学史,过去也没有提过他们。其中有吴浊流(1900—1976),他写过一部以曾在台湾、中国大陆和日本三个地方生活过,最后又不能把灵魂安定在台湾的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作品。该书为《亚细亚的孤儿》(1946年原书名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台湾作家吕赫若的代表作《牛车》,与中国大陆作家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进行比较,探讨了两位左翼作家对伴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而来的畸形“现代化”的揭露与批判,分析了他们面对被殖民化和现代化的纽结而产生的困惑,以及对今天“全球化”时代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丰 《台声》2005,(11):35-35
吕赫若,本名吕石堆,他是天才早夭型的文学家。初作《牛车》一鸣惊人,刊载于日本的《文学评论》杂志,立刻受到文坛瞩目。后来又经胡风译成中文,与杨逵的《送报夫》及杨华的《薄命》一起被选入《朝鲜台湾短篇集─山灵》,作为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代表,介绍给中国。是日治时代公认的、最有才华的小说家。吕赫若,于1914年出生于台中豊原,毕业于台中师范,次年即以《牛车》扬名文学界,此后,不断地有作品在《台湾文艺》、《台湾新民报》、《台湾新文学》发表。1939年,一度进入东京武藏野音乐学校声乐科学习声乐,并参加东宝剧团演出歌剧。1942年返台后…  相似文献   

9.
一 1987年11月5日,梁实秋先生在台北逝吐。这位在中国文坛孜孜耕耘了60年的老人,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他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加以研究的作家。梁实秋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嗣后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哈佛大学研究英美文学,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暨南大学教授,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到台湾后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似文献   

10.
黄幸编译 《台声》2013,(5):80-83
上世纪30年代后期,日本军国主义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并加紧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在岛内推行“皇民化”运动,用种种手段要把台湾同胞改造成“皇民”(日本人);在文学领域则发起“皇民丈学”运动,逼迫台湾作家用目文进行创作。在此环境之下,赖和、杨逵、张文环、龙瑛宗、吕赫若、吴浊流等一批台籍作家用自己的方式对“皇民文学”进行抵制,他们虽然用日文进行创作,但作品或表现台湾的风土人情,或表现台湾同胞的被殖民处境,或表现曲折却坚定的民族意识。他们在被迫用殖民者语言进行书写的同时,也用文字对日本殖民者进行着抵制和反抗。  相似文献   

11.
1998年10月29日上午,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中心10楼礼堂座无虚席,来自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共50余名评论家、文学史家、作家,济济一堂,对台湾著名乡土作家黄春明的作品,拉开了为期3天的热烈研讨的序幕。黄春明,1939年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县罗东镇。1956年,他的处女作《清道夫的孩子》以春铃的笔名在《幼师通讯》上发表;继1962年3月20日在台湾《联合报·副刊》上发表小说《‘城仔’落车》后,他的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拾,直到60年代中期,又发表了诸如《小巴哈》、《北街门》、《玩火》、《两万年的历史》、《把瓶子升L去》……等众多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形成其短篇小说独特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沈从文采用了以外聚焦叙事偏移的叙事聚焦模式。这样 ,他的作品既达到了理智、冷静的艺术效果 ,又避免了读者解读作品的主观随意性。正是这种聚焦叙事模式的运用 ,使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张炯 《台声》1996,(12)
朱秀娟女士是台湾作家中有特色的一位.她在经营企业的同时坚持从事文学创作.她特别关注女性的命运.她迄今创作小说、散文二十多种,且以创作长篇小说为主.她的长篇小说《女强人》不仅荣获1984年中山文艺奖,而且连续多年成为台湾的畅销书.关于她的创作,大陆学者撰写的多种台湾文学史和小说史,都给予相当地位.因而可以说,她的名字对于关心台湾文学发展的祖国大陆广大读者并不陌生.  相似文献   

14.
台湾出版界认为,90年代一个重要的出版特征,将是中文读书世界从分裂中再度彼此渗透.过去数十年来,使用中文的读书人,大致各读各的书,各唱各的调,彼此的思想线索、感情投射,甚至用语句法,都有了明显的差异痕迹.80年代末期开始的相互渗透现象将成为90年代的重要生活面貌,人们将加速交往,把彼此的环节扣起来——到那个时候,可能就没有“大陆作家”、“台湾作家”这种区别.只要有一个编辑构想(出版构想),写作来源将从所有使用中文写作的人口上考虑,不管他身在大陆、台湾、香港——到那个时候,也可能无所谓“大陆书”、“台湾书”.一个身在台湾的作家可能在大陆出书,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5.
吕赫若的早期小说。较为成熟的技巧,深刻反映了殖民经济和封建经济的制度性双重宰制下的台湾社会现实,揭示了人的命运的社会经济本质。小说中的真实与社会的客观现实达到高度的一致性,是对以赖和、杨逵为代表的台湾新文学中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丰富。  相似文献   

16.
张羽 《台湾研究集刊》2007,2(3):80-88,98
张爱玲与台湾文学史书写有着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半个世纪以来,诸种台湾文学史或书写,或缩写,或不写张爱玲,都有其内在的深层原因。作为"文学/文化"的"张爱玲符号",已经成为一种亟待思考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对张爱玲文本在东亚的后殖民和冷战秩序构筑当中被台湾接受的一些脉络,以及在台湾本土意识高扬的背景下台湾新文学史要怎样处理张爱玲的考察,阐述文学制度介入到国族想象后,对作家阐释也出现了较大的位移。而且,也要阐释台湾"独派"人士在处理文化上的身份认同和政治上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7.
《台声》1999,(2)
全国台联六届二次理事会于1月6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1998年工作报告和1999年工作要点.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台联名誉会长张克辉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廷翰出席会议并讲了话。1998年,全国台联积极、稳妥、务实地开展工作,努力推动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和各项交流活动。一年来,全国台联邀请接待了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土SO多个团组、1500多人次来祖国大陆交流访问n先后举办了台湾乡土作家吕赫若、黄春明、陈映真作品研讨会,与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全国台湾研究会共同举办了第七届海峡两岸关系研讨…  相似文献   

18.
历史叙事实则体现了写作主体的精神动态,通过历史叙事呈现,我们可以洞察主体意识形态走向.鉴于台湾文学史的特性以及两岸相隔的现实,大陆的台湾文学史写作更突出了距离对视中包含的种种政治文化想像,通过考察历史叙事提供的言说疆域版图,一方面可以探掘这一想像空间的多面维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善学科的发展建设.本文选择刘登翰、杨匡汉、黎湘萍以及朱立立等所撰写的几本台湾文学史著作为样本,试析大陆学者台湾文学史理论视野的位移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的变动.  相似文献   

19.
钟理和论     
钟理和,这位台湾乡土作家的杰出代表,正在受到海峡两岸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他的八卷充满辛酸血泪的作品,在台湾近年来繁荣而又嘈杂的文坛上,独秀一枝,令人瞩目,以至形成“钟理和热”。台湾评论家称他为“台湾作家群中的一颗慧星”。祖国评论界也公认他是“台湾著名爱国作家”。可以肯定,在我国新文学的长廊中,钟理和自当无愧地列身其中。他的精神、人格、作品鼎足而三,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 钟理和祖籍广东省梅县,一九一五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县的一个小康农家。他的童  相似文献   

20.
(一) 1988年,于是之在北京人艺接待两名台湾作家,命我作陪。交谈中间,对方谈到一个现象,即大陆上的,现代文学史上比较活跃的那些作家当中,1949年之后,写作最勤、著述最丰的当属老舍。老舍去世之后,中国的话剧舞台即使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仍让人感到某种寂寞……解放后的17年里,老舍先后创作了23部剧本及一批散文,和至少两部长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正红旗下》。其中《正红旗下》没有写完。老舍以写作为生命存在方式。于是之则讲到了另一个现象:解放以后,尤其是1978年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活跃的那批作家里,作品能够不断被改编,不断被搬上舞台与银幕的作家有两位,一位是南边的鲁迅;一位是北边的老舍。截止到1998年,几乎老舍的全部中长篇小说诸如《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