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邢丹 《重庆行政》2015,(1):47-48
行政美学是研究行政实践活动中的美和审美的学说。行政美学的性质和特点,使得它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行政美学的价值以人与行政实践的审美关系作为基础,在人对行政实践的审美过程中形成,它通过使人获得愉悦的精神,追求行政价值美的实现,并最终通过审美目标的实现达成行政的和谐与升华。研究行政美学的价值,对于促进政府在行政实践中探索行政之真,追求行政之善,塑造行政之美,促进行政达到真善美统一的境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理宣  黄英杰 《求索》2013,(12):95-98,191
马克思并没有直接论述科学活动的审美精神.但是马克思却给我们提供了分析和研究这一人类重要审美精神活动的方法论和价值指向。借用马克思关于审美直观之掌握世界的方式和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视角来分析科学活动中的审美现象,不仅可以解释当前关学理论界与科学界关于科学审美的争论,揭示科学活动中审美精神的本质.加深我们对科学活动及其理论的理性认识,即科学活动的审美本性是人类本质力量的袁征和确证,科学理论是科学家主体自觉审美追求的结果,科学与审美的统一形成了科学家独特的精神境界。而且它还有利于我们自觉地倡导科学研究中的审美精神,以排除科学研究中极端的功利主义和异化现象,为科学地繁荣和创新注入持久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动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审美不仅限于文学艺术和哲学之中,同时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和多学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的向往、追求,是人类的本能与天性。审美是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认定美与不美的主观意识的鉴赏。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美感是人人具有的。但是,审美能力的高低,审美趣味的雅俗却是因人而异的。审美会带来心理上的平衡、愉悦,而变异的审美却会产生犯罪心理的胚胎。 犯罪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社会各阶层的人,犯罪心理是指犯罪人准备和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犯罪心理产生的诱因是复杂…  相似文献   

4.
审美是战斗精神培育的重要视角。我军战斗精神的审美范畴包含价值美、形式美和产品美三个层次。战斗精神价值美只属于从事正义战争的革命军队,它与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能动关系,"能打胜仗"是战斗精神价值美的重要体现。战斗精神形式美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它与社会审美密切相关。战斗精神产品美具有间接性和时代性,战斗精神产品审美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审美”作为人的有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政治理论的最高价值之一。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时代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是一种蕴含美的理念和价值诉求的审美政治。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审美政治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它继承了马克思审美政治的感性解放的审美理念、美的规律的审美尺度和自由王国的审美愿景。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筑了一个审美的政治共同体,它内含着“各美其美”的政治判断、“美人之美”的政治态度、“美美与共”的政治追求和“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具有丰富的审美政治面相。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面推动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层面的审美共同体建构,是一种五位一体的审美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6.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李水金认为,公共行政是一种美,是一种崇高的灵魂之美,它和建筑、音乐、艺术一样,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从艺术的角度研究公共行政的审美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政府形象的建设,有助于公共官员的文明执法,有助于改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公共行政的质量和美感。从审美价值看公共行政:1·形式之美。主要体现在建筑物外观设计、结构设置及人员形象上等方面的形式之美。2·行为之美。表现为:行政行为中的文明执法;在行政活动中要遵守规则;在行政行为中要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实行政务公开,防止暗箱操作;公民对公…  相似文献   

7.
张瑞婷  胡晓红 《求索》2013,(8):174-176
法律以理性的方式追寻正义和真相,常常表现出其冷酷与保守的一面.看似与美学完全对立。相反。美恰恰是法律的应有之义.是法律本身的性质和使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法的美学价值是值得我们去向往和追寻的。以法作为审美判断的对象进行评价,找到其在美学方面存在价值的学术据理,有助于人们了解法律本身易于为人所接受的一面。当一种事物具有了美的特质,它便可以使人接近、欣赏并享受,也便具有了美的价值。我们从法的价值、法的强制性、法的本体、法的运行等方面进行研究,都可以发现其美学上的价值投射。研究法之美学价值的学术据理及其存在方式有利于强化社会公众对法律的理解.消解民众于法之冷酷情感的心理距离,强化社会法治理念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8.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反思中国古代有关环境美学智慧、环境美学思想,寻找中国古代环境美学中的资源,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价值和意义,结合中西方的环境美学理论,以建构今天的既具有中国环境美学所强调的人与环境相通,环境美与人格美相通特色,同时更具有全球化色彩的环境美学,丰富当代环境美学智慧,实现中西方环境美学交流,以天人一体、天人合一、礼、阴阳合一、道法自然等为哲学思想,在审美理想上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促进了环境美学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于涛  ;王婷  ;田茂军 《求索》2014,(7):182-186
苗族鼓舞经过长期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以“击鼓而舞“和“击鼓伴舞”的音乐舞蹈特征,是苗族人民特有的音乐舞蹈,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以其形象动作描绘、模仿、模拟苗族人民的农耕田园日常生活情景的苗族鼓舞,艺术上具有群众参与的娱乐性与竞技性,在音乐上具有神秘的祭祀性与节奏性,舞蹈语汇上具有生活性与生产性。审美上具有内涵美,社会美,运动美,音乐美与服饰美。  相似文献   

10.
宋振文 《求索》2008,(2):84-85
电视传媒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若过度追求高额利润、强化娱情宣泄和迎合猎奇心理需求,将会对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本文从道德价值扭曲错位;文化心理负向转移;审美心理畸变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1.
佟新 《人民论坛》2020,(9):132-134
在消费社会中能否改变"眼球经济",有赖于互联网平台和每位参与其中者的反思性与自觉。审美的差异是消费社会阶层化的必然产物,重建美好生活就是要重回具有精神价值的生活。事实上,抵抗审美异化的力量一直都在场且不断增长,认同美的多元形态和个体对审美的追求本身即是消费社会中的政治,它包括了人们对生活的反思性、对精神生活的向往、认真做事的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美的追求     
<正>摄影虽然只有短短100多年的历史,但对于美的事物与作品大家还是有共同的追求,如何确定一张照片的美与不美是有一个标准的。虽然美学没有固定的尺度,但是从古至今对美的追求还是人类所共有的,而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对美的诉求与欣赏美的途径。摄影艺术的美是摄影家在艺术实践中将现实事物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并以人们可以感受到的最佳方式展示出来,摄影家的创作实践已经熔入了摄影家的多种审美心理、审美情感、审美认识、审美想  相似文献   

13.
彭自成 《理论月刊》2003,42(11):41-42
理论创新应当做到审美自觉,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理论设计是一种“意象美”创造活动,智慧是创新主体所具有的美的精神形态,理论反思和批判是一种审美判断。美的本质在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理论创新是一种审美追求和审美自觉。  相似文献   

14.
蒋盛云 《理论月刊》2010,(10):18-20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紧紧围绕和实现三大基本任务展开,即由认知到共同思想基础,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方向、凝聚人心;由共同思想基础到价值追求,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由价值追求到实践运用,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三大基本任务是一个由低到高的理论层次和心理发展过程。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这三大基本任务在时空上是相互交叉、在内容上却是互相影响的。  相似文献   

15.
宁薇 《理论月刊》2008,(9):137-140
本文以杜丽娘和安娜&#183;卡列尼娜为形象载体,对中俄文学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进行比较后指出:由于中俄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思想氖围等方面的差异,在艺术表现内容上,前者体现的是张扬的情感追求,后者则是狂热的宗教情怀;在审美理想追求上,前者是一种中和之美,后者是一种矛盾、极化之关;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前者以情韵取胜,后者以情节见长。  相似文献   

16.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示。职工对美的崇尚和追求,无论对单位还是对其自身来说无疑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功能,把审美教育切实渗透、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相似文献   

17.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军人也不例外,军人也向往和追求美要真正发现、鉴赏美的境界和内涵,首先我们需弄清什么是美和审美。 一、什么是“美”和“审美” 从美产生的效果来看,美,简单地说,就是能够使人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比如,美丽的山水,可以使人流连忘返;款式新颖的服装,能使人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杜丽娘和安娜·卡列尼娜为形象载体,对中俄文学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进行比较后指出:由于中俄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思想氛围等方面的差异,在艺术表现内容上,前者体现的是张扬的情感追求,后者则是狂热的宗教情怀;在审美理想追求上,前者是一种中和之美,后者是一种矛盾、极化之美;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前者以情韵取胜,后者以情节见长。  相似文献   

19.
罗峰 《求索》2011,(9):218-220
《摘苹果后》、《收割》和《牧场》是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弗罗斯特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在这些诗歌中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诗人笔下的乡村劳作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诱人的田园情趣,在诗人的眼中,那都是各种劳动关的体现。本文从劳动关学的角度去解读诗人及其作品,探讨自然劳动中劳动者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和精神上的美;诠释劳动所处环境和劳动产品本身的美学价值;发掘劳动生产整个过程所具有的动作形态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彭勇军 《求索》2012,(11):159-161
特殊心灵求美的审美态度使得他们有艺术审美的需求,其艺术审美心理结构可以分为审美感知层、审美经验层、审美直觉层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特殊心灵在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精彩瞬间",以及特殊艺术审美实践所具有的行为力量能改善特殊审美主体的社会行为,因此探索特殊心灵的艺术感知方式,助其构建艺术审美世界便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与现实价值。文章在讨论特殊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感知方式基础上,分析了特殊艺术审美心理的形成机制与作用,并提出了构建特殊心灵艺术审美世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