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劳动关系和谐促进企业和谐、社会和谐是工会肩负的社会责任.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代表者、维护者,劳动关系的协调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工会要在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维护职工权益;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的格局中科学定位自己的职责和作用;在参与、配合、协助、协调、引领、教育的维度内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工会系统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要从提高工会的维权能力入手.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角度,提高工会的维权能力,要围绕提高工会的群众工作能力,在群众化、民主化上下功夫;要围绕提高工会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在依法维护上下功夫;要围绕提高工会的社会参与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上下功夫;要围绕提高工会的开拓创新能力,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要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应从三个方面下功夫。即围绕中心促进发展,要在不断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上下功夫;围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在不断夯实和谐社会基础上下功夫;围绕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要在不断提高工会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创新社会管理是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工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格局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协同者,必须要参与社会管理并在其中发挥独特作用.我国工会参与社会管理既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也有现实依据和自身组织优势与工作机制优势,更有党和国家的重视与支持.工会组织应当从现代社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出发,以争取和实现职工社会权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选择参与社会管理的路径,发挥出工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运》2011,(7):54-54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工会于娟来稿.就如何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创建和谐垦区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以下看法。1.工会要在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上下功夫。一是加大源头参与力度,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与措施制定方面加强同党委、行政沟通。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和谐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劳动关系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最广泛、最重要的关系.劳动关系是否和谐,对社会是否和谐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要求.所以,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江阴市新桥镇总工会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在党政主导下,积极协同主动作为,以推进"两个普遍"为抓手,建工会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目标,建平台提素质;以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为重点,促发展重维护;以关注民生为要务,延伸服务,做实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经济强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民生改善、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8.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新格局中,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其创新部分.我国工会组织的性质特征决定了其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参与社会管理,工会要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切入点,同时加大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社会服务的力度.调查分析表明,为使工会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协同作用,工会需要党和政府以及法律政策的更多支持;需要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密切与广大职工群众的联系,强化维权意识和服务意识;需要不仅为广大职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而且不断培育依法有序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9.
2011年初,党中央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科学命题。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发挥好工会等群众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桥梁、纽带作用的要求,是各级工会面临的一项新任务。为此,我们亟需积极探索构建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工会工作价值体系,进一步摆正位置、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彰显工会作为。  相似文献   

10.
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以服务职工为核心、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实现为目的,以协调劳动关系为切入点,以化解职工群体性纠纷、更好帮扶职工和服务社会为重点,特别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加强任务整合,促进工作联动,推动基层工会合作,提升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声势、影响、效益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工会形象是工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留给人们的印象和看法.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工会的评价褒贬皆有,中国工会尚未树立起完美的社会形象.近期工会组织的职工队伍调查显示,职工对所谓自己利益“代表者”工会的工作也仅仅给了个“及格”分数,离真正“职工之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工会组织应充分认识到重塑形象的重要性,并采取强有力措施,履行好基本职责,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唯有如此才能重新获得职工群众的信任.  相似文献   

12.
工会社会公信力是指工会组织信守承诺而对社会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工会组织通过开展活动、履行社会职能及其取得的实际效果而体现出的、并被社会积极认同和信赖的、维护公平正义的组织能力和社会影响。工会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形成是以劳动者结社所体现的契约精神为基础,是通过工会对会员维权承诺及其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价值判断,因而具有强烈的契约精神和社会伦理意义。提高工会社会公信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实践要求,其实现路径就是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所提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按照工会工作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维护好和实现好职工的切身利益与合法权益,以实际作为在社会上树立起工会组织的崭新形象。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区工会作为基层工会组织,因其紧贴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职工群众实际,应当成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微观载体.社区工会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履行其社会职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职工、服务职工和团结职工,切实维护职工权益,为构筑健康和谐的城市社区,为实现维权维稳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社会支柱作用.  相似文献   

14.
工会的社会方位是指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这种社会方位是由工会的性质决定的。工会的这种社会方位所决定了工会的属性。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定工会的社会方位时,必须重新考察和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一方面,工会社会方位的准确定位,可以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与国家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是劳动关系规则制定者的作用;另一方面,工会社会方位的准确定位,可以为工会在协调和稳定劳动关系中设计和制定一套完整科学的维权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侵犯职工合法权益屡有发生,而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上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要求工会组织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维权机制,提升维权水平,增强维权职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维护职工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职工发展规划提出了职工的六项权益,其中之一即是安全权,发挥工会的监督职能,有效维护职工的安全权,实现体面劳动是工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工会应注重源头参与,通过签订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帮助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开展安康杯竞赛、强化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参加事故调查等途径有效维护职工安全权。  相似文献   

17.
加强维权机制建设,是工会组织履行维护职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内在要求。在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工会维权机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坚持体现工会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根本原则,全方位加强工会维权机制建设,维护职工发展权、民主政治权、劳动经济权、社会保障权和精神文化权益,促进企业和职工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着眼于把工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组织,核心是服务,前提是学习,动力是创新。工会干部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群众意识,在发挥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用中体现新作为、展现新风貌。  相似文献   

19.
工会干部是我国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行动者.在我国的工会组织体系内的地方工会领导干部对于社会管理创新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工会组织能否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对地市工会主席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展示了作为参与社会管理行为主体的工会领导干部的态度、倾向、现状,及他们对当前障碍阻力的认知,是判断和深入探讨工会组织如何在工作实践中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的生动鲜活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工会作为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群团组织,存在最大的问题是脱离群众,其群团作用难以发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劳资冲突事件的增多,工会改革势在必行。珠海创建的首家"工友驿站"—新加坡花园站,是珠海工会去行政化所采取的重要改革举措,即以社会组织作为工会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思路,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建立"工会+社工+义工"的"三工"联动模式,为职工提供维权、帮扶救助、就业介绍、幼托等一系列服务,打通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