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证明标准的范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论证明标准的范围李佑标证明标准,即证明要求、证明程度,或者证明要求、证明程度的具体化。对证明标准的研究,可以从内涵上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外延方面着手阐述。以往研究侧重于内涵而忽略了外延。证明标准的外延,即证明标准的范围。笔者认为,证明是一个动态的运动...  相似文献   

2.
对于职务犯罪侦查案件质量评价标准,应坚持“四率”:即有罪判决率、撤案率、人均办案率和大要案率;对于批捕案件质量评价标准,不能以诉、判结论为依据,要坚持法定逮捕条件的标准;对于公诉案件质量评价标准,要坚持“区别于判决标准论”,正确看待无罪判决和不起诉。  相似文献   

3.
论错案追究制中错案标准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错案标准之界定 什么是“错案”?这是实施错案追究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由于“错案”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至今尚无科学定义,①所以在理论和实践中人们对其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把它界定为:“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违反实体法或程序法,致使案件出现明显错误或造成不良影响.应由审判人员承担责任的案件。”②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在其制定的经济庭审判方式改革实施意见中采用列举法,将认定的基本事实错误。是非责任颠倒.造成裁判严重不公.适用法律明显错误、导致错误裁判,严…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事实为根据”一直是我国法院审判的一个重要原则。几乎在所有的判决书中,各级法院都会有一段“经审理查明”的表述。从判决书的表述上,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法官总是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作出裁判的。但现实中每一位法官都曾经遇到过查明案件事实的困难,事实上,有些案件事实是无法真正查明的,①但法官不能因为无法查清事实而不作出裁判。因此,有的时候,法官是在没有完全查清事实的情况下对案件事实作出判断。那么,法官是根据什么对案件事实作出判断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证明标准问题。证明标准是一个与自由心证相联…  相似文献   

5.
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明标准是用以衡量对刑事案件的证明是否达到法律所要求的程度的具体尺度,不可避免地带有司法人员的主观判断因素,故有必要确立一个主观标准,同时,为防止其随意性,又必须确立一个客观标准予以限制,惟有二者结合,才得以保证案件处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关于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在各个诉讼阶段是否存在区别的问题,当前主要存在两类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案件在侦查、起诉和审判阶段的证明标准应当是不同的,刑事诉讼活动必须按照先后次序严格进行,只有前一诉讼阶段任务完成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个诉讼活动,既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在立案阶段为怀疑;在侦查阶段为确实、足够的证据;审查起诉阶段为确实、足够的证据;而在审判阶段的标准才能沿用法律所规定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从总体上讲,自侦查机关到起诉机关最终至审判机关的刑事证明标准应是越来越严格的递进关系。第二类观点认为,我国法律对刑事诉讼的三个诉讼阶段都明确的提出了刑事证明标准,并且三个标准基本表述均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所以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证明标准的掌握上基本是一致的,没有显著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杨宇冠 《清华法学》2012,6(3):67-79
文章论述了死刑案件的定罪和量刑的证明标准与普通刑事案件的异同,认为增加死刑案件的证据数量和种类的办法并不能提高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提出通过程序设置,如增加死刑案件合议庭的人数和对死刑案件进行审查的阶段可以达到提高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效果.文章还认为死刑案件的证明应当摒弃法定证据的残余,采用严格遵守法律正当程序的途径提高死刑案件的质量.文章论证了死刑案件中不利于被告人和有利于被告人两种情况的证明应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定罪和判处死刑的证明标准应当采取最高标准,而有利于被告人的情节的证明标准可以采用优势证据标准或存在合理怀疑的标准.文章分析了“证据确实、充分”和“排除合理怀疑”的内涵,指出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不仅体现在对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等实体方面的要求,还应当包括符合正当程序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卫生行政处罚中,由于缺乏明确的卫生行政处罚证明标准,导致案件质量参差不齐,卫生行政机关办理的案件因为待证事实不清而得不到法院支持的情况也屡有发生。卫生行政处罚作为卫生行政执法领域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进一步规范卫生行政处罚证据制度以及确立卫生行政处罚证明标准问题,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阐释卫生行政处罚证明标准的概念、存在问题等,进而来确立卫生行政处罚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9.
<正> 定案的根据是证据,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定案的根据与证据这两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有差别。前者内涵大、外延小,可称为“狭义的证据”;后者内涵小、外延大,可称为“广义的证据”。这里所谓“广义的证据”,是指与案件要证事实有关联的一切客观事实(下称“关联事实”)。这里所说的“案件要证事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适用实体法需要查明的事实,如被告人  相似文献   

10.
证明标准问题之司法实务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明标准是指证据与事实之间的联系应当达到何种程 度才能认定案件事实,也就是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 最低证明要求。可见证明标准问题是司法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过去我们无论在立法,还是在司法活动中都很少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个问题。但是,从司法过程来说,法官审案必须首先要查明事实,而事实是否查明必然就有一个评判标准和界限的问题。可见,无论我们关注与否以及关注的程度如何,证明标准问题都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于司法活动之中。笔者最近查阅了134个案件(其中刑事60件,民事 63件,行政 11件),对司法…  相似文献   

11.
《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第八条辨析邹才发近年来,在临床法医检验鉴定实践中,笔者曾遇到9例因需援引《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轻伤标准》)第八条作为依据评定伤情而引发争议的案件。争议主要有三:一是如何援引该条款;二是如何确认意识障碍;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之不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法律规定,我国公诉案件的处理大体要经过立案、逮捕、移送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和判决几个阶段。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每一阶段都规定了一定的证明标准。笔者认为,刑诉法虽然在数量上完备了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但其所规定的证明标准在质量上却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   一、对移送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和作出判决规定同样的证明标准,没有体现证明标准在不同阶段的差异性,在司法实践中也难以贯彻落实。这种要求移送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和作出判决应达到同一证明标准的规定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有违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刑…  相似文献   

13.
检验抗诉质量的标准是审判监督工作中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对这个问题有些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应该以法院改判为标准,只有法院采纳了抗诉意见作出改判,才说明抗诉正确,否则就是抗诉不成功;有的认为不应以法院是否改判为标准,法院采纳抗诉意见改判说明抗诉是对的,但是对那些有争议的案件法院虽然未来纳抗诉意见,也并不说明我们的抗诉是不正确的,所以主张“以我为主”,即以检察机关整体意见为标准;有的虽然同意第二种意见,但是对“以我为主”有不同看法,认为“以我为主”就是以提出抗诉的单位的意见为主,所以主张既…  相似文献   

14.
一、案件受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是近年来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纠纷案件中出现的新类型案件,在案件受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一些地方法院对应由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纠纷案件,未予受理;对不应由人民法院作为民事纠纷案件受理的,却予以受理。究其客观原因:一是因受案范围一直未予明确,使得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上很难把握哪些纠纷属于人民法院管辖,哪些不属于人民法院管辖。二是企业改制的复杂性和法律适用上的困难,也使一些地方法院不愿受理这类案件。究其主观原因,是法学理论上对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的内涵和外延没…  相似文献   

15.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什么是审查批捕中的错案以及衡量错案的标准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给实际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在评述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衡量是否属于“错捕”的标准有两条:一是《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的逮捕条件,这是法定标准;二是具体案件的事实与证据,这是事实标准。具体地说,不能认为批捕后作了无罪处理的案件,就一定是审查批捕之错案,而应当具体案件具体分析,以逮捕条件和具体案件事实与证据为标准来审查确认“批捕决定”和“不捕决定”的对错  相似文献   

16.
<正>加强案件质量评查工作是检察机关不断强化内部监督的重要抓手。如何进一步完善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充分发挥其对检察办案的监督作用,需进一步研究探讨。一、案件质量评查中存在的问题(一)人员配置不合理,内生动力不足。一方面,评查人员缺乏办案经验,经验较为丰富的检察官一般被分配在一线办案部门。同时,案件管理部门内部职责分工没有达到专业化标准,缺少专职案件评查员,难以将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做精做细。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司法类案的判断标准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为法官审理案件时寻找类似案件,进而做到类似案件类似审判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参照。判断类似案件的主要标准是争议点相似和关键事实相似;辅助标准是案由和行为后果相似。围绕争议点并借助裁判规则来检视关键事实是判断类案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类案推送平台,明确案例的效力优先级,是解决类似案件类似审判的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该文以借名买房类案件为例,展示类案的判断标准及其运用,以期促进司法适用之统一。  相似文献   

18.
宋杰 《法制与社会》2010,(33):265-266
逮捕条件不是一个规则,而是一个标准。审查逮捕案件的证明标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较高逮捕证明标准。二是一般逮捕证明标准。三是较低逮捕证明标准。审查案件中,在实务中,具体分析个案,区别不同情况,体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适度。审查逮捕案件证据存在瑕疵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部分侦查人员素质不高,难以有效获取有力证据。二是过于重视口供的侦查观念依然严重。三是收集、调取证据的规则还不够完善。具体列举了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供述、勘查笔录、电子证据的审查判断。  相似文献   

19.
案件质量是检察工作的生命,是公正文明执法的前提。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检察院高度重视案件质量。在实践中将其作为检察司法的生命线而长抓不懈。但由于现行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并没有对检察机关的案件质量评价标准做出明确的规定,为了保障案件在检察环节的公正处理,检察机关的执法观念要与时俱进,并切实地树立科学案件观,将法律作为评价检察机关案件质量的直接标准。  相似文献   

20.
理清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合法性审查、合理性审查、全面审查等问题,是正确理解我国行政诉讼审查标准的前提。两大法系代表国家行政诉讼审查标准的形成多来自司法实践,并且具有过程性和类型化的特点。借鉴域外经验,以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审查标准的构建为路径,明晰基本概念的内涵,注重标准内部的逻辑自洽,对于增强行政审判的可操作性,倒逼行政程序法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