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垄断行业“福利腐败”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平  袁辉 《行政与法》2007,(5):37-39
“福利腐败”的本质是一种集体特权腐败,它的蔓延和扩散,隐含着许多危机,其产生的根源在于行业垄断,不透明所致。因此,消除垄断行业的“福利腐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打破垄断,即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行业实行内外监管,健全法制,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2.
《中国监察》2010,(9):45-45
邵景均撰文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上存在的四种腐败基本形态,都与特权直接相关,一是权钱交易,二是权权交易,三是权色交易,四是纵权享乐。腐败的基本轨迹是:执掌公共权力的人在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下,通过改变公共权力的作用方向和运行规则,使之成为特权,谋取不正当的私利。这就告诉我们,反腐败必须反特权。反特权,首先,必须加强正确权力观的学习教育。其次,必须用法律制度规范和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3.
萧瑜 《检察风云》2005,(11):60-61
没有一个公平的环境,就不会有一个成熟的市场,更不会造就一个先进的行业。作为一家民营图书公司的老总,但愿国家的这次“书号整顿”不会滋生更多的特权和腐败,也但愿教辅书不再是造就腐败的黑洞!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现在最危险的还不仅仅是贪钱的腐败,我更担心的是官员的特权。因为一旦承认特权,就意味着它是合法的,由特权导致的腐败是不被追究责任的,特权是一种制度性的腐败。比如,官员在住房、医疗、退休方面的过分福利,单位集体公款支付的礼券礼品,数额巨大的‘三公’消费,干部转任国企高管后的巨额收入等等。治理危机不同于执政危机。我倒不认为我们党现在有执政危机,但我们存在高度的治理风险,在一些局部甚  相似文献   

5.
程文浩 《政府法制》2009,(16):16-16
近两年,“隐性特权”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问题。从2008年引起强烈反响的某地区干部“出国考察”清单,到前段“特权车牌号”的存废之争,“隐性特权”的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寻租”,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界公共选择学派创立的理论.在寻租理论里,“租”泛指政府干预和管制,抑制市场的平等竞争,人为地扩大供求差额而形成的差价收入.寻求这种差价收入(租)的活动就称为“寻租活动”,其特点是利用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如游说、行贿、拉关系、走后门)来得到占有租金的特权,从而产生权钱交易的腐败.寻租理论已在我国经济学界受到关注,但法学界却尚未予以足够重视.本文认为,借鉴寻租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我国权钱交易腐败的根源及对策,为法学界探讨如何防治腐败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7.
葛滨  史晓帆 《中国监察》2013,(17):46-46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在班子内、系统内、流程内科学配置权力,加强权力制约。 特权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产生的根源之一,是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着力解决特权问题将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全党上下应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凝聚坚决反对特权的共识,全面查摆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形成遏止特权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
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已经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除了“夫人腐败”、“子女腐败”、“秘书腐败”外,一些领导干部的司机参与腐败犯罪的现象也格外引人注目。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近几年,一些专车司机凭借其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身份,逐渐分享部分权力资源,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某些腐败犯罪,一种新的腐败群体正在滋生。(4月18日《半月谈》)  相似文献   

9.
郭艳 《政府法制》2009,(13):29-29
近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率先取消特权车牌号,开了内蒙古乃至全国的先河。此举的背景,据说是在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一次“大走访”征求意见座谈会上,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对部分挂有“蒙OA”车牌号的“特权车”超速行驶、抢道、占道、逆行、闯红灯等违反交通法规行为提出了很多意见。为积极回应公众对特权思想的反感与不满,呼和浩特市下决心对特权车牌号被滥用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治理的方法就是重新统计与换发车牌号,除了具有统一标志标识的警车用“蒙A警”号牌之外,其余呼和浩特市警车一律改用与民用牌照混编的号牌,不再享有任何特权。  相似文献   

10.
纯海 《政府法制》2009,(3):42-43
近年来大量的案例表明,领导干部腐败大多是“圈子腐败”。这个圈子的圆心,就是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半径就是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圆周就是依靠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获取私利的人。今天我们剖析的安徽省淮南市委原书记陈世礼的“利益圈”,实质上就是一个“腐败圈”:陈世礼的腐败,就是典型的“圈子腐败”。  相似文献   

11.
何清涟“中国问题”研究法,是以解剖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真实存在的经济社会矛盾为切入点的研究法。她认为中国当前腐败与黑社会勃兴的现实,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大的隐患与陷阱之一。她对腐败与黑社会生成关系的研究并不直接,但她研究所得出的深刻结论,却异常深刻的揭示出腐败与黑社会间一种深层的机制联系。她研究认为,当前中国的腐败是“源于制度的社会结构性”腐败;进而认为,当代中国的腐败,核心是“三大权力腐败”;又进而逻辑地揭示出,“三大权力腐败”,是黑社会生成的“源于制度的社会结构性”土壤。  相似文献   

12.
《政府法制》2009,(16):53-53
孙立樵 “新官堕落”有其复杂的原因,根治也应该进行系统思考。目前,最急需做的工作是优化“新官”成长环境,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一整套预防和保障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使年轻干部“不愿腐败”、“不能腐败”和“不敢腐败”。  相似文献   

13.
在Upjoin案件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再次重申了律师——委托人特权所具有的价值。“我们认识到该特权的目的.是‘鼓励委托人对其律师进行全面的披露’。该特权的这一理论基础长期以来已经被法院所认可……应当承认,在委托人是一个公司的的情况下,特权的适用将会复杂化。公司在理论上是法律的拟制,而不是一个人。但是本院已经认为,在委托人是个法人的情况下,该特权也适用……”就本案的主要争议。  相似文献   

14.
1.将房产公开作为官员财产申报公开的突破口 让官员率先实行房产公开,很容易查实其购房款是否来自合法收入,也是发现腐败的较好线索. ——红旗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黄苇町(《新京报》,2012年12月2日) 2.灰色权力地带不除,市场公平难立 灰色权力以及灰色权力地带的出现,从基础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规则,为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中国改革论坛网,2012年6月20日) 3.特权也是一种腐败 特权也是一种腐败,甚至是更可怕的腐败,是制度化的腐败.  相似文献   

15.
戴鹏 《政法学刊》2014,(2):24-30
新刑诉法规定强制证人出庭,但对被告人的父母、配偶、子女做出例外规定,一定程度上确立了近亲属的“免证特权”,但该规定的不完善以及传闻证据规则的缺位,纵容了司法机关采纳未出庭证人的书面证言,不仅与“免证特权”的初衷相违,更是剥夺被告人的对质权。只有真正完善近亲属的“免证特权”,并确立传闻证据法则,才能从体系上实现发现案件真实、保护特定关系以及保障被告人对质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反腐败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败是社会公害,近几年来加大了打击力度,但仍屡禁不止。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新的防腐败措施,消除特权从源头治腐;严肃法纪不徇私情加大腐败成本,警示世人;公共决策与行政行为公开化使腐败无机可乘;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使监督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7.
八议、官当     
何进 《江淮法治》2008,(8):37-37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官员和贵族总是会堂而皇之地得到特别的优待、享有特别的权利,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这些“优待、宽宥、特权”都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等级社会,法律中贯穿着不平等的精神和原则,规定了很多的特权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八议、官当”制度。  相似文献   

18.
腐败的实质就是权力的滥用。腐败是特权惹的祸,反腐败必须反特权。本文立足于司法实践,从特权思想入手,分析目前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特权行为以及特权思想作祟,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动过程中带来的危害。第二部分析坚决反对特权思想与反腐倡廉的紧密联系,并阐述通过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高发的窝案现象,启示我们在反腐倡廉的斗争中应该从特权思想的源头抓起。第三部分,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常""长"二字着手,总结本院办案经验,提出打击预防职务犯罪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务求做到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9.
证人作证豁免权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房保国 《法律科学》2001,(4):113-121
证人作证豁免权是证人的适格性与可强迫性相分离的一种体现 ,它包括“公务特权”、“拒绝自陷于罪”的特权、“亲亲相为隐”的特权、“职务上的特权”和“非法取得证据的排除”等五种情况 ;证人作证豁免权体现了对证人及其相关社会利益与特定社会关系的保护 ,是各种利益均衡的产物 ;我国有关证人作证豁免权的立法阙如 ,未来制定的证据法典应确立一套关于我国证人作证豁免权的法律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20.
佚名 《政府法制》2008,(9):50-51
中国历史上的几项腐败记录王亚南先生曾说过,一部二十四史,实为一部贪污史。此话深刻至极。不论历史与现实有多大差别,在描述腐败现象时,惊人的雷同表现在:一是权力与金钱共生;二是特权与财富交辉。从形式上看,历史上的腐败与现代腐败十分相似,即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共存,得其一便自然顺得其二。但现实的制度结构毕竟与历史上的不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