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权力具有“双重性”,即权力可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以为个人谋私利;权力可以造就人,也可以腐蚀人。当前,社会公共权力的异化,其核心都表现为权力腐败。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建立与完善执政权力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对高层权力、高级干部的监督机制,是消除权力腐败,保持执政廉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涉黑腐败是新形势下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中出现的一个新情况、新问题,是一种具有典型特征的腐败,即行政权力与黑社会组织相结合的腐败。由于行政权力具有天然的垄断性,一旦与黑社会组织犯罪活动的严密性和手段的残暴性相结合,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造成的危害将极其严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涉黑腐败问题,认真总结、分析其发生发展的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把涉黑腐败遏制在萌芽状态。一、深刻认识涉黑腐败的严重危害近两年,我省出现的两起涉黑腐败案件令人触目惊心。一起是温岭市以张畏、王秀方为首的黑社会团伙犯罪,该案涉及到温…  相似文献   

3.
王船山的廉政思想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重视官德修养,以求国家“久安长治”;二是强调对官员的监督,重在“严于治上官”;三是构建权力监督制衡体制,实现“君、相、谏官”“环相为治”。本文认为。王船山的廉政思想对当代中国廉政建设的启示是:第一,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加强官德培养;第二,“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大对腐败犯罪打击力度;第三,“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完善现有权力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社会风险的形成原因大致包括:政治信任消解积聚的社会风险、政府执政偏向积聚的社会风险、司法不公积聚的 社会风险、贫富差距积聚的社会风险和文化价值取向不明积聚的社会风险。与此对应的刑事政策包括:实现刑事政策的重点转移,加强犯罪预防;管住权力,严防腐败;严格执法,及时、全面、公正惩治经济犯罪;防微杜渐,彻底铲除黑社会犯罪势力;重建信心、重塑信念、重拾信仰,引导社会成员精神向上。  相似文献   

5.
董毅 《行政与法》2013,(4):7-12
腐败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难题。本文从当代比较政治研究的视野出发,认为制度建设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经济发展水平、权力结构与资源流动等因素都会对反腐败制度的运行产生影响。反腐败是一个长期过程,任何脱离国情与“毕其功于一役”的制度冒险都是不可取的。民主并非是反腐败的“万灵丹”。  相似文献   

6.
腐败与权力孪生相伴,基于权力监督和权力结构维度的防范腐败以及反腐的结果始终无法令人满意,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腐败的主体和行为模式已从个体和单一层面走向多主体、多形式的网络结构。腐败网络生成的内在机理在于中国场域中的社会资本负向功能未得到有效遏制,它的生成演化必然会对中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形成难以估量的破坏。腐败网络的消解路径必须跳出传统"权力"的视维局限,从社会资本视域探寻腐败网络生成的内在机理,进而通过对社会资本的挖掘、清除和替换,消解腐败网络,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7.
谢才萍组织、领导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具有3个特征:组织者、领导者为女性;生成过程表现为“由赌及黑”、“以赌养黑”;形成重大影响过程中存有“保护伞”。为了防止此类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生成,需要加强转型时期的女性利益观和法制教育;改善就业环境以减少社会闲散人员;加大对赌博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戒力度,铲除赌博滋生的土壤;亟需加强对公权力尤其是警察权的监督,以防国家工作人员沦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保护伞”。  相似文献   

8.
有组织犯罪是当前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刑法学、犯罪学、刑事诉讼法学等学科对此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使之成为了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本文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含义、特征和类型,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心理矫治对策。分析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原因,认为社会控制弱化和腐败,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打击必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在严打的高压下,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心理矫治工作,对那些初陷泥潭、涉恶未深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分子进行帮教,引导他们重回社会,是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法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应是通过法律引导、规范和保障的法治社会。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人才,他们的法律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法治进程,我们认为决定法律素质的关键因素应该是法信仰,本文借助调查问卷来了解当前大学生法信仰的现状,进而对影响当代大学生法信仰生成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腐败治理为导向,创立具有国家“第四权”性质的独立监察机关、启动政治体制的重 大改革,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与制度创新。以《宪法》《监察法》为中心的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以中国特色国家政治体制、治理体系优势为基础,在确立国家腐败治理权 的独立、权威地位的基础上,对腐败治理权的权属、类型、范围与运行制度作出规定。《监察法》以《宪 法》为根据,将领导体制、组织体制与权力运行体制作为中国特色腐败治理体制的建构重点,在领导体制与组织体制的建构上,确立了“三元制”的体制建构原则与制度体系,对腐败治理体制内容的理论揭示,有助于深化对立法完善根据与腐败治理权运行正当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当下的中国社会利益冲突深刻而频繁,信访制度作为国民与权力机关沟通的主要渠道,发挥着独特的信息交换、监督与权力救济功能。但当前信访工作中的种种问题暴露出了我国当前信访构建的制度性缺陷,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唯有改革信访制度,促使其与法治相容,方能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修订后的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规定了惩处黑社会犯罪的条款.本文想进一步考察黑社会在西方的起源,在我国内地的发展现状,从而谋求行之有效的防控对策。一、西方黑社会犯罪“黑社会”即英语Under-WorldSociety,直译为“地下社会”,主要指秘密从事贩毒、卖淫、盗窃等非法活动的社会集团。在国际社会中,包括联合国预防与控制犯罪机构的官方文件中,均现有组织犯罪为黑社会犯罪。但一般的观点认为,黑社会犯罪是有组织犯罪的最为典型的一种形态。西方黑社会,有资料可查的源于15至18世纪的封建帮会、农奴主的护卫队和打手以及职业的犯罪…  相似文献   

13.
根据亨廷顿与诺启示,本文认为当前中国的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是制度的缺失与失效导致政府公权力失范侵害公民的权利所引起的社会抵抗运动。而要有效缓解社会;中突就要增加政府制度供给的有效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限制,使政府权力在宪法与法律的约束下运行,同时给予社会群体利益表达与维护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权力监督在规制“为官不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备鲜明的预防功能和校正功能。但目前存在四大短板,即“为官不为”问题的滋生和蔓延,深刻反映出权力监督主体的监督意识薄弱,难以形成监督“为官不为”合力;自上而下、平行与自下而上监督不匹配,难以构成监督“为官不为”网络;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各有不足,难以形成全链条监督“为官不为”模式;权力监督机构存在罅漏,难以有效履行监督“为官不为”之责。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补齐权力监督短板,有效规制“为官不为”,应详列权力清单,绘制权力“流程图”,让“为官不为”无处遁形;建立多元化与立体化的权力监督体系,对“为官不为”形成监督合力;构建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完整监督链条,挤压“为官不为”的生成空间;深化纪检机关领导体制改革,以落实“两个责任”防范“为官不为”。  相似文献   

15.
权力这个东西,自古就很“霸道”。在权力运行的时候,在权力发威的时候,在权力遇到阻力的时候,这种“霸道”的个性,展现得更加充分。源于此,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权治”才被认为是最“神圣”的权威: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心灵深处,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进步,“权治”越来越不得人心,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府“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16.
谢勇 《政府法制》2010,(23):30-31
在当下中国各个阶层中,“基层官员”显然是名声有点不太好的一群人。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群人的种种“事迹”:截访、强拆、腐败、骄纵、狂妄、黑社会……重重讥讽乃至诅咒正不断地在这群人身上堆积。这群人是同家权力的执行者,掌握着最真实层面的社会资源。他们而对着形形色色的,特别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底层民众。他们的规划、喜好乃至趣味左右着这个社会人们非常现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市民社会阶层分化表现出阶层差距过大加剧社会断裂、阶层结构闭塞导致 社会流动不畅、权力配置失当加深阶层矛盾等现状。由此,埋藏着腐败的社会结构诱因。具 体来说,阶层差距过大造成某些公职人员的财富观异化、社会流动滞涩造成既得利益群体腐 化堕落、权力配置失衡及不当运用促发腐败行为。而市民社会也蕴藏着反腐败的阶层动力, 因为腐败行为与市民社会自由平等的价值基础相抵触、腐败行为与市民社会的存在基础—— 商品经济相抵触、腐败行为与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发展进程相抵触。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最轰动的新闻莫过于重庆轰轰烈烈的打黑行动;打黑行动中最轰动的,又莫过于一大批红顶官人成为黑社会的保护伞,同时相当数量的黑老大又分别顶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红顶帽子!与前台打打杀杀的黑社会小喽罗相比,这些黑社会的“白领”“红顶”们掌握着支配社会运转的最重要能量:权力、地位、金钱、人脉、暴力乃至通过慈善等活动占据道德高点,而在背后,  相似文献   

19.
论公证权的监督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的思想家阿克顿勋爵就提出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的至理名言。这一有关权力的定律似乎已经内在地包含了“公证权也会导致腐败。因而公证权也应受到监督”的论断。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权力,公证权的腐败和滥用一方面会导致公证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利受损,另一方面则会摧毁公证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信用基础,导致公证行业自身的毁灭。  相似文献   

20.
佚名 《政府法制》2008,(9):50-51
中国历史上的几项腐败记录王亚南先生曾说过,一部二十四史,实为一部贪污史。此话深刻至极。不论历史与现实有多大差别,在描述腐败现象时,惊人的雷同表现在:一是权力与金钱共生;二是特权与财富交辉。从形式上看,历史上的腐败与现代腐败十分相似,即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共存,得其一便自然顺得其二。但现实的制度结构毕竟与历史上的不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