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民族青年信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普遍信仰宗教,民族青年信教有着宗教文化影响、形势政策变化、文化程度以及国际宗教势力渗透等各方面的原因,为应对这一问题,应该加强文化建设、无神论教育和宗教管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广州青年的宗教信仰进行实证调查,发现广州青年宗教活动参与制度化程度较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其信教的动机不同;家庭环境是信教青年了解、皈依宗教的最重要途径。宗教让信教青年获得心灵的宁静、更明确的人生目标,但对幸福感影响不明显。研究建议,关注青年的情感需求,用"无私的爱"进一步拉近共青团组织与青年的距离,用分类引导的手法切实提升青年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3.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信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各种宗教信徒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我国各种宗教信徒也有一定数量。因此,正确认识宗教和对待宗教,制定和贯彻正确的宗教政策乃是相当重要的。同时要看到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宗教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且产生一些新的特点。而正是这些新变化、新特点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所以,当前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统一战线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必须把握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契合点,这就是要以价值观和道德观为视角,引导宗教信徒和信教群众的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相适应,引导宗教信徒和信教群众的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信仰已成为在校大学生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和信仰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身心成长产生一定影响。继承家庭信仰传统是大部分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主要动机,很多大学生在信教之后,对社会体现出乐观、包容的态度,在意志力和自制力方面有所进展。但有的学生信徒因过分倚重教义,在人生观上产生了宿命论思想,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于宗教的传播,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片面、简单等。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尊重、关怀与管理并进的原则,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随着文化的多元化,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无形之中会影响年轻一代。在意识形态领域,宗教无疑是一张好牌。正是由于国际国内的"宗教升温",青年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越来越多,比例呈上升趋势。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国教育、文化、宗教部门的极大关注。但是,青年学生信奉宗教的特殊经历,其宗教观念、宗教行为等方面与普通信教群众有明显的不同。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牢牢把握党的宗教政策和学校的育人目标,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宗教观教育。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人们的一种思想信仰,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又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当今世.有案可查者万多种,宗教信徒占世界人口总数80%。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没有宗教的,。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在我国大量地以完全合法的形式活动和发展,且多种宗教并存,信教比例虽小,可绝对数却不少。在我国宗教信仰是自由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贯彻党的政策,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也是中国宗教特色的一种表现。繁例数由类不人自种样总仰教同占信宗国数教界中人宗多外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各地出现了不少民族宗教方面的问题。一是信教群众对宗教教理教义缺乏正确了解,正信少,迷信多,反映在社会生活中,有的地方信教群众受谣言蛊惑和坏人煽动,影响到了正常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秩序,有的由于受迷信心理的驱使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甚至迷信到“自杀升天”的地步。而少数坏分子也利用群众的迷信心理以宗教为幌子,借鬼神的名  相似文献   

9.
在拥护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中有的人是宗教信徒,不论其信什么教,在爱国统一战线中其信仰自由都要受到全社会的充分尊重。但由于人们不一定对宗教信仰的认识根源都有比较深的了解,因此有的人往往简单地认为宗教信仰者只是因为其愚昧、对宗  相似文献   

10.
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1.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须与所处的社会制度相适应,这是宗教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2.宗教教义和宗教伦理道德方面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能够相适应的内在基础;3.我国宗教信徒与广大不信教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信仰的差异是次要的,这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最根本的依据;4.当代中国宗教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各宗教是能够不断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宗教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我国有上亿的信教群众,如何在新形势下深刻理解宗教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对宗教界人士开展统战工作必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表现为信教大学生所占比例不高,但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信教大学生中虔诚的宗教徒居少,出于好奇而盲从宗教者居多;信教大学生思想状况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消极倾向。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宗教本身的因素。加强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信仰教育,积极开展高校统战工作,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信教群众中老年人居多成为我国宗教信徒构成的一个明显特点。在宗教事务管理中,密切关注宗教信徒老龄化问题及对宗教产生的影响,意义重大。本文在对江苏省启东市老年人宗教信仰状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该市对此采取的系列有效管理举措,以期借此对老龄化背景下宗教事务管理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信教的人越来越多,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青年信教人数的激剧增加。据调查,我国目前的信教人数已达1亿人左右,其中青年所占的比例大约是30%。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在我国四化建设取得重大胜利的今天,这些青年为什么会走向宗教信仰?他们为什么选择了不同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范围内传统宗教的复兴和新宗教的兴起,以及"宗教热"在我国国内呈现出的上升趋势,大学生信教现象正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之一。只有在搞清楚究竟"什么是宗教,怎样认识宗教"这个首要问题,以及"当代大学生为什么会信仰宗教"这个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从教育上去认识和解决现阶段大学生信教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信教大学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我县宗教工作面广量大,任务繁重,是全省宗教工作重点县之一。现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四种宗教,全县批准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152个,信教人数约4.8万人,其中基督教信徒4.3万余人。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保持了宗教领域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无锡市基督教圣十字堂为例,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参与观察、访谈方法及定量的调查问卷,调查无锡市基督教信徒社会属性,分析其信教原因,通过解释主义的分析,掌握到几类社会属性个体的宗教心理状况,了解其宗教心理方面的趋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宗教救助机制的特点,并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解释这些救助机制下信徒可能的行为趋向及心理状态,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宗教能否与社会主义相协调,一直是宗教人土和有关社会人士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宗教法律和基本政策,宗教内部积极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要求,具备了协调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实践证明,宗教能为社会主义作出贡献,也有不利社会稳定的一面,要保持长期协调合作下去,需改变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的认识,创造条件,团结教育信教人员,促进宗教改革,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论宗教文化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毛泽东提出,要把宗教当作文化来研究;江泽民指出,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国56个民族中有一亿多信教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宗教文化在安抚人心、稳定社会、促进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宗教活动场所不仅是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文化、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他们表达宗教情感的精神家园,在信教群众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宗教活动场所具有道德教化、心灵抚慰、稳定团结、慈善公益、对外交流等作用。和谐的宗教活动场所,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也是宗教发挥积极因素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