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堪称普通法系国家司法基石的陪审团制度,蕴含了司法民主、权力制约与公民权利保障之理念,其在实现司法公正、司法文明、司法廉洁和普法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这也正是我国检察机关人民监督员制度内在精神之所在.通过对新西兰陪审团制度现状的详细介绍,对其特点和发展趋势作出了评价,以期对完善我国检察机关的人民监督员制度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陪审制度主要有两种不同模式,即陪审团模式和参审制模式,两种模式在制度运作、审理范围和审理成本、文化传统上有很大的不同.对我国来说,借鉴英美法系陪审团制度的优点,克服参审制的弊端,可以从九个方面借鉴域外的陪审制度,进一步推进庭审的实质化,发挥陪审制度的民主、监督、人道功能,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人民陪审员制度通过吸收普通民众参与司法,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加强司法民主,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对司法公信力的塑造意义重大。但是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人民陪审员制度塑造司法公信力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实现。笔者认为,人民陪审员制度建设主要应从提高人民陪审的广泛性、有效性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司法公信力不高,仍然存在案结事未了、同案不同判等非正常现象。司法公信力具有信用与信任双重维度。影响我国司法公信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体制缺陷、司法不独立、同案不同判等。因此,提高我国司法公信力,一方面应紧抓司法公信力的信用与信任双重维度,注重从改革传统法院体制、践行司法为民理念、提高办案效率和完善裁判文书制作,另一方面应规范媒体监督、加大普法教育。  相似文献   

5.
司法公信力建设与司法体制、司法机关人员素质、社会公众的法律素养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司法权威与司法公正是司法公信力的决定因素。当前,我国司法公信力缺失的直接原因有:一是司法权力配置不当和司法信仰缺失;二是司法制度的缺陷和司法人员的素质不高。要提升司法公信力,必须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在司法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强司法队伍的素质建设和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6.
司法责任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体法律体系中司法制度的重要部分,对于规制司法工作者行为、司法机关运转方式以及司法制度的公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中司法责任制度的各个模块正逐步确立,特别是错案追究制度、主任检察官责任制度、授权清单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已在相关试点地区摸索实行,但理论界对于我国司法责任制的总体价值追求之方向,尚无明确定论.在司法体制改革中,建立科学的司法责任制度有利于防治司法腐败、提升司法公信力、增强司法责任心、规范司法行为、保障司法质量.  相似文献   

7.
英国的陪审团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陪审团制度 ,是英美法系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审判制度。英国陪审团对参与审理的法院和审理的案件类型 ,陪审团成员的任职资格和产生程序 ,陪审团在法庭上的职责等都有其特色规定 ;英国社会对陪审团参与法庭审理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10年至2011年发生在韩国的18起真实案件的影子陪审团评议过程的观察和评议录像的内容分析,研究了陪审团裁决的约束力、陪审员数量、定罪和量刑方面的陪审团评议以及法官对陪审团评议的介入.总体来说,影子陪审团轮流发言积极参与评议程序,并且陪审员在辩论过程中彼此尊重,出现误解法律、混淆定罪和量刑事实的情况比预想的少.陪审团规模与评议质量之间没有决定性的关系.尽管令人鼓舞的和有待改进的方面并存,但是韩国陪审团评议的整体质量还是不错的.随着时间流逝,韩国的陪审制度有望逐步发展为一种能够加强普通民众的民主参与并提高司法公信力的稳定的制度.  相似文献   

9.
人民陪审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 ,是一个国家司法文明、法治文明、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目前尚处于初级水平 ,制度设计整体粗糙 ,没有纳入国家权力机关管理视线 ,没有具体制度保障 ,因而需要从整体上重新进行精心构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应与司法体制改革同步进展 ,近期实行陪审法官制 ,将来实行陪审法官和陪审团制。为确保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适用 ,应将其在宪法、法院组织法、各项诉讼程序法中固定下来 ,实现人民陪审制度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10.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中国特色的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制度,在发扬司法民主,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方面,具有积极效应与独特价值。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实施5年来,在立法的推动下,全国各地法院积极落实,成效显著,①从陕西法院征询公民代表意见、河南法院试点人民陪审团、到“吴中模式”的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英国诉讼制度的根本变迁是陪审团制度在王室巡回法庭的建立。伴随王室巡回法庭在整个司法组织体系中主导地位的确立,陪审团成为关涉自由人诉讼的主要审判组织形式。通过考察中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之间博弈、民众认知理性的发展等因素对审判组织形式变迁的影响,探析英国陪审团制度形成的基本动力要素,为我国的司法制度改革提供一些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行政复议制度作用的发挥离不开行政复议公信力的提升。影响行政复议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行政复议申请人的知情权、选择权、救济权和行政复议机关的合法性、独立性、专业性、执行力等。提升我国行政复议公信力乃当前现实社会的大势所趋,要提升我国行政复议公信力,有必要建立起相对独立统一的行政复议机关、专业化专职化的行政复议队伍、规范化司法化的行政复议程序以及有利于公众广泛参与的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3.
西方国家陪审制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陪审制度作为公民参与司法的一种形式源自西方 ,并且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分别表现为陪审团制和参审制。本文拟就西方两大法系陪审制度的制度背景、制度设计要点及其面临的共同挑战进行透视 ,以期在明确西方两大法系陪审制度差异的基础上对它们的一些共性因素加以归纳 ,从而对其加深认识 ,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一 西方国家陪审制度的制度背景首先 ,从历史上看 ,近代陪审制度即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和大陆法系的参审制在形式上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原因。英美近代陪审团制的形成过程中 ,贵族反对王权和殖民地人民反对宗主…  相似文献   

14.
司法的社会效果主要体现于司法对社会的功能和社会对司法的认同。"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是当前衡量审判工作的重要标准。在司法公信力缺失的今天,应当推进审判公开制度、建立裁判文书质量管控机制、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提升司法审判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40年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前我国的司法公信力的状况却令人堪忧,如裁判不公、司法腐败、诉讼效率低、不尊重人权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使公众失去了对司法的信赖和尊重,还严重阻碍了司法改革前进的步伐。因此,研究我国司法公信力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我国,部分公众对司法不信任、不依赖、不服从。公众通过发达的大众传媒冲击司法,甚至左右司法,致使司法公信力降低,司法信任危机加重。公关技术具有化解矛盾、增强互信的效能。把公关机制引入司法领域,建立舆情感知与分析制度,重塑司法品牌,可成为破解当前司法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司法管辖与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的管辖区域完全重合的制度设计,一定程度上为行政权力等外界因素干预司法独立运行提供了便利条件。司法不独立困扰着法律的统一实施,导致司法公信力下降,阻碍了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打破司法不独立、地方化的格局符合人们对司法公正的新期待。通过探索构建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以改变司法机关人、财、物的管理模式,为司法去地方化保障司法独立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陪审制度的考察及思考-论参审制在中国的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陪审制度是具体的历史条件、诉讼文化下的产物 ,陪审团的移植不适合我国国情。参审制 (陪审制 )的价值基础受到质疑 :其司法民主只具有象征意义 ;其司法公正难以保证 ;其司法监督得不偿失。现阶段司法欠缺公正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化的法院体制和极不科学的法官遴选制度。防止司法不公也不一定要通过陪审制度 ,以毒攻毒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本文拟通过借鉴与参考各国 (地区 )的立法体例 ,结合我国陪审制度的实施情况 ,对该制度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陪审团制度是英美法系的经典代表作,陪审团成员作为案件事实的认定者,易形成偏见,文章主要探讨了陪审员形成偏见的主要因素以及研究陪审员心理的价值,以论证偏见不应当成为否定陪审团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探索建立主办侦查员制度,意在提升办案质量、强化办案责任、减少行政干预,构建刑事司法责任体系,有效防止冤假错案,提升人民群众公共安全感、满意度和执法公信力。笔者认为,主办侦查员制度设计与探索试点要注意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