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品味三道茶     
董晓一 《今日广西》2008,(11):79-79
品茶,自己是门外汉。尽管桌前也常是香茗一杯,却分不清绿花还是红茶,更没有那种轻咂一口飘然欲仙的感觉。无论多么名贵的茶入口,也似牛嚼牡丹,不知所以然。然而,在云南大理,口味白族的三道茶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游云南大理。在观赏苍山洱海的旖旎风光时,还能品尝到具有悠久历史的白族“三道茶”。那是冬日的—个上午,当游客乘坐着客轮航行在耳海上,陶醉在“高原明珠”、“人间蓬莱”的仙境里时,最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优美的音乐中,伴随着白族姑娘的婀娜的舞姿,献给客人的礼物“三道茶”。  相似文献   

3.
白族三道茶     
第一次喝白族三道茶是在大理。一个初冬的早晨,风和日丽,我和朋友们登临“金花号”游艇。几个白族姑娘、小伙唱着“白族调”、跳着“霸王鞭”,以其民族特有的方式欢迎远方的客人。呜呜的汽笛声响起,我们开始了大理洱海一日游的旅程。那一天,我们登团山、游洱海公园;观天境阁、罗荃寺;眺金梭岛、玉局峰;听阿龙与阿凤的故事,闻望夫云的传说,为南诏公主和穷苦猎人坚贞的爱情故事所感动。当我们仍然沉浸在美丽的传说中时,游览中的重头戏开始了:观白族歌舞表演,喝白族三道茶。白族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总结、发明的饮茶方式,…  相似文献   

4.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茶文化,在以茶事、茶礼、茶会、茶宴、茶俗等为代表的行为文化层面自成体系,不仅保留了既有特色,而且传遍五洲,不断吸收着新元素,生动演绎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展现了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以茶叙事"频频出现于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峰会等重大国际多边场合,担当着传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文化使者。中华茶文化承载了中国人崇尚的与世界相处之道,"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你品尝过我们白族人的“三道茶”吗?虽说这“三道茶”没有什么奇特、隆重的礼节和繁杂的工序,但却是白族人待客的独特礼俗。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白族聚居的云南大理,不管步入那风光明嫣  相似文献   

6.
应我会邀请,日本国际教育情报中心派遣的日本永皎流煎茶道访华团一行23人出席了5月19日在北京贵宾楼饭店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茶与瓷文化展暨第八届国际西湖北京茶会”。  相似文献   

7.
白童 《台声》2004,(5):84-87
饮茶,雅称“品(?)”,是东方民族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民俗习惯之一。茶艺,则是千百年来我们聪明的祖先在饮茶实践中结合社会形态、社交礼仪以及时代背景等逐渐探索形成的一种文化瑰宝。早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就对与茶有关的文化内涵和基本常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而在古代文献上第一次出现“茶”与“茶  相似文献   

8.
品读台湾茶     
尚道 《台声》2008,(11):87-96
中国是茶的故多。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唐代茶人陆羽所著《茶经》中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其中所述的“茶”经考证即为今日的茶。与祖国大陆的茶史相比,台湾茶史虽短,却也有200余年。台湾诗人吴德亮在《台湾找茶》一书写道,“早在300多年前(1645年)台湾就有野生茶树的记载,不过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制造,则是近200年前由先民自大陆福建所引进,包括茶种及种植技术等。”民间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早已深入民间的日常生活。小小的茶叶饱含着两岸中国人的文化与智慧,在品茶的过程中,茶人追求着一茶一人生的哲理境界,享受的是茶所带来的宁静与平和。  相似文献   

9.
参加首届北京竹文化节,别有一番情趣的白族三道茶歌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竹桌、竹椅、竹景致。我刚刚落座,一位身着艳丽服装的白族小姐便向我款款而来。她走到近前,向我莞尔一笑,即双手把杯盏高高托至额头(名曰“举案齐眉”),献上头道茶。根据白族的风俗,姑娘们对尊贵的客人都用此礼仪。随着司仪小姐那娓娓动听的报幕声、节奏明快的乐鼓声和古朴悠扬的白族山歌声,一排窈窕漂亮的“金花”和一排  相似文献   

10.
“茶外茶”是在祖国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单味中药依法制成的一种特殊茶剂。由于“茶外茶”在增强人民体质。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这一颇具传统特色的饮食疗法倍受广大群众的青睐。现将临床疗效可靠的8种“茶外茶”的制法、功用简介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两·岸佳偶茶为媒,跨海姻缘一茶牵。闽台婚俗讲究“三茶”、“六礼”,茶与婚姻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十分密切。近几年来,在台商李瑞河创办的天福集团中,以茶为媒牵成了跨越海峡的7对姻缘。  相似文献   

12.
自古名山出名寺,名寺产名茶。茶与寺与僧都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我冈最早种植茶叶的是西汉时期的吴理真,他在四川蒙顶山上落发修行,亦茶亦佛,禅茶一味。唐代,出自寺院的陆羽,所写的《茶经》记录了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白茶行天下     
傅翔 《福建乡土》2009,(3):22-23
对于茶,我想我一直是外行,因为我到今还说不清茶有几大类,这些茶又各有哪些特征,想来这也真是一件可羞愧的事情。不说别的,单说茶对于中国的地位与影响,我可真是不应该的。虽从懂事起便一直都在接触茶,可我和许多国人一样,对茶文化真是了解得太少了。只要随便问些茶的常识,我便要无地自容的。  相似文献   

14.
古有陆羽在《茶经》中说到:“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干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可见古人对于茶的喜欢。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借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这段话说明品茗必须做到水好、火足、具美。可见品茗者除讲究精茶、真水、活火,还讲究妙器,称“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神农得茶”以来5000年,茶就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相依相伴,一直到茶为国饮的今天。在茶叶王国的王冠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就是武夷茶,从它开始现身,就一直受到世人的追逐、茶人的推崇、文士的礼赞、国外友人的膜拜,至今依然光芒闪烁,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夷茶的魅力无限,究其原因是。  相似文献   

16.
武夷山茶百戏,一个失传已久的古代点茶、斗茶文化的技艺,如今却在章志峰的努力下使之重现,中国的茶文化技艺又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仅用茶水显现的文字和图腾 茶炉、茶瓶、茶筅、茶罐(合)、茶盏、盏托、茶巾、茶杓、水盂……这些点茶、分茶的道具着实让初次接触茶百戏的笔者有些眼花缭乱。而这些道具都分别类、整齐地摆放在“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的家里。 “点茶是用沸水冲点抹茶,并打成泡沫饮用的饮茶方式。斗茶是评比茶叶品质和比试品饮技艺的一种活动。分茶是能使茶汤形成图案的一种特殊技艺。”说起茶百戏,章志峰总是难掩内心的激动:“茶百戏兴于宋朝,而出现的时间则更靠前。它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特点就是仪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茶百戏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稀缺的茶文化资源。但是元代以后分茶逐渐衰落,自清代至今未见详细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17.
人生如品茶     
黑色的夜幕给我安静的感觉,思想就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慢慢沉淀。桌上的茶冒着缕缕的热气,富有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让我感觉到亲切。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一路走来,让我领悟到了成长两个字的分量,就像三杯不同味道的茶。  相似文献   

18.
茶性淡泊宁静,从小泡在茶堆里的薛彤云,秉性也是如此,不爱应酬,只喜钻研茶。薛彤云出生在福安茶叶世家,父亲是一个农业技术推广员,经常夜以继日地钻研制茶方法,虽然从小耳濡目染,但父亲希望女儿能读书成才,于是她中专读了会计,1991年,如愿到福安一家国营茶厂做会计。  相似文献   

19.
余悦  冯文开  王俊暐 《求索》2007,(10):50-53
北宋是文人的“黄金时代”,茶事与文士的生活更是难解难分。饮茶可以助文士诗兴,增添文士诗情;同时,文士又以诗歌咏茶情,诗茶互动。茶成为诗思的触媒,品闲的标志,北宋文士还常赠茶给友朋,并以茶为题,彼此唱和,怡情悦性。  相似文献   

20.
茶香飘四海,友谊连两岸。11月16日,由福建省政府、国家有关部委和台湾有关方面联合主办,南平市政府承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市开幕。本届茶博会突出“茶与茶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