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毛泽东并没有把艺术审美追求仅限于一般艺术美.因为艺术美并不都是艺术典型美,要达到典型美,还需要创作主体进一步进行艺术攀登。典型美是艺术美的理想境界。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的最佳、最高境界是典型美。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作家艺术家应进一步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高级的文艺”,使其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达到使欣赏者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更好地帮助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这是对艺术美的最高标准的美学要求和历史要求。这种艺术要求的实质,是提倡作家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美创造时,不要仅仅停留在一般艺术美的水平上,而应该有更高的追求,通过艺术典型化创造更理想、更强烈、更集中的典  相似文献   

2.
审丑的美感     
人类对艺术的追求,是为了内心情感的需要得到满足。艺术家不遗余力地追求着艺术上的美感,使丑得以进入艺术的殿堂。丑,凭借着自身千面多变的特性,摆脱了陪衬的身份,以生动强烈的痛苦刺激着人类的情感,对美紧追不舍气势汹汹,从而以审丑的痛快超越了审美的愉快。艺术家通过审丑激发美感,使审美退变为感性学的注脚,使审丑成为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霸权话语。  相似文献   

3.
美与丑是一对美学范畴,从古至今对于美的研究可谓详实,而对于丑的认知就存在诸多的误区。审美会习惯将丑推向其对立面,而忽略审丑的美学意义。中国人审美中习惯于感官愉悦,而审丑是需要勇气和胆魄的。另外,丑的特性美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而艺术中的丑与生活中的丑也是大相径庭的。  相似文献   

4.
朱梅梵 《理论月刊》2008,(5):119-121
科学教育教人求真.艺术教育教人求善.真与善之于人生,在由感悟科学美与艺术美而终向人生之大美.认知美、感悟美、创造美是人审美境界发展的三个层次递进的阶段,是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之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同旨趣.当前,学校教育特别重视科学教育,其中感性内容较之知性内容薄弱.艺术教育则是弥补当前学校科学教育重知性轻感性少悟性之不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视角是作家的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和观察方式。审美视角则是创作主体对生活属于自己的一种艺术发现,它是作家的主体意识和审美意象的艺术外化。独特的审美视角是创作主体对生活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开掘的必要手段,而这一审美视角又必须由作家的主体意识来把握。这里,且从它的外视角、内视角以及内外视角的交错中展示它们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工作室里,有一个《欧米哀尔》石膏像,塑造的是一个比木乃伊还要皱缩的老妓女,弯着腰,垂着头,绝望的目光,扫视着两乳干瘪的胸膛、满是可怕的皱纹的肚子和桔树枝一般的手臂,悲叹着自己衰老的身体。这无疑是一个丑的形象。可是艺术评论家葛赛尔却赞之曰:“丑得如此精美。”丑得精美,这正是艺术辩证法的生动反映。艺术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写照,而客观现实生活是瑕瑜互见,美丑并存的。艺术绝不排斥丑的事物,艺术美也不局限于生活美。生  相似文献   

7.
首先,从美的源流来看,可分为生活美和艺术美。所谓生活美,并不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美是生活”,而是泛指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美。艺术美是不是生活美呢?不是的,因为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有如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一样,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例如生活中有孔雀的美,艺术中就有孔雀舞、孔雀画之类的艺术美。这说明生活美是源,艺术美是流,源和流既不能颠倒,也不能合二而一。  相似文献   

8.
人们不仅要欣赏美,而且要不断创造美。美的创造的理论和实践,是毛泽东审美观中最独具特色和价值的东西。毛泽东由此把自己同那些美学上的幻想家和空谈家区别开来,而让自己的美学理论充分地显示出它的革命性、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一)关于艺术美创造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走向审丑的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美学范畴。丑是美的反面和对立面 ,是美的错位 ;如果说美是善的形象显现 ,那么丑就是恶的形象显现。蒋孔阳先生说 :“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 ,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 ,……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象。”“现代主义时代 ,一方面回到了原始时代 ,美丑不分 ;另方面 ,又进一步有意识地发现丑 ,表现丑 ,把丑当成美 ,丑成了美。”①丑的演化轨迹大致经历了一条遭受排斥、作美的陪衬直到取代美而占据审美中心这样一个过程。2 0世纪以来 ,随…  相似文献   

10.
审美化教学及其课前的美学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昊 《青年论坛》2003,(1):111-112
审美化教学是一种经过美学加工的教学。其知识的传授 ,能在很大程度上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魅力 ,是融生活美、艺术美、科学美、自然美、道德美和创造美于一体的高级的社会实践活动。审美化教学课前的“美学施工” ,包括教师对受教者审美经验和心理承受力的深切把握 ,从审美角度对教材的深研与领悟 ,以及对教态美的精心设计。审美化教学旨在培养既善于哲学思考又长于审美创造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夸张变形是艺术处理中常用手法,艺术家出于达意的需要,强化客观物象的某种特点,采用不同程度的夸张、变形,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生活中的美与丑是两种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的侧面,艺术家要真实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美与丑,必须定向地夸张、  相似文献   

12.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现象。它之所以被从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成为人们的需要,就是因为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不可缺少的意义。艺术教育就是培养人们的思想感情、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观及艺术创造能力。艺术教育具有什么目的和作用,如何开展艺术教育,弄清这些问题,对在校园开展艺术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常康 《前沿》2010,(3):17-21
李贽"自然人性论"使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呈现平民主义色彩,至今仍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核心价值和内涵蕴藉表现为:重视提炼"有德之言",追求表现"凿凿有味"的朴实生活美;强调"尽意""无声"审美效益,主张"以自然之为美"的艺术生活美;倡导倾听"百姓之迩言",崇尚表现"率真""俗善"的拙朴生活美;讲究"格"、"调"、"情"、"性",欣赏悲壮激越生活之旨趣;呼吁恢复"童心"创作"至文",追求"化工"的生活审美之境界。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所创立的平民主义"生活美学",不但丰富了中国美学史宝库,而且至今仍昭示着它生活审美哲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温华 《理论月刊》2008,(3):121-124
本文在阐明当代视觉文化与大众审美意识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的教育功用与"娱乐功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艺术的娱乐功用是以教育功用为前提的,娱乐的观看快感满足了人们低层次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人们的价值需要是会沿着一定的层级需要上升的.人们已经逐渐地在追求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以求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由初始的耳目愉悦逐渐走向精神愉悦,反映了受众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审美需要,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解读能力与审视能力.本文还对图像艺术的审美价值、审美关系与审美创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虞江芙 《理论月刊》2007,(11):119-121
本文从民族的审美思维和艺术趣味对戏剧家的影响入手,分析比较元代杂剧作家与西方戏剧作家们喜剧观念的区别。这种富有民族个性的喜剧精神,使元杂剧家庭伦理剧在伦理叙事过程中体现出:富有"间离效果",注重趣味性,追求创造妙趣横生的戏曲意境的喜剧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审美活动,包含美的创造和美的鉴赏两方面。而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又是审美意识中主、客体的“双向”交流。本文试就布依戏、侗戏这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艺术审美的奥秘,进行探究。 地处西南边陲,与湘、鄂、滇、桂等省毗邻接壤的贵州布依族、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布依戏、侗戏,它们反映社会生活的独特视角和风格独异的艺术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审美参照。  相似文献   

17.
汪莎 《求索》2013,(8):101-103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建构了他的美学体系。他对审美与艺术的剖析在西方关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他通过审美判断和艺术中关的密切联系分析出美的本质问题。辨别判断之美与艺术之关运用审美判断进行区分并详细说明了四个切入点,因为它是分析艺术之美的基础。艺术之美的根本点是判断之美,也就是取决于审美判断并高于判断之关。它与通过审美判断而得出的判断之美都是以无功利、无概念的形式为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事物通过审美判断都能成为艺术,因为艺术是审美过程的提炼.是以美为根本点的最终形式。  相似文献   

18.
白然形象之不同于艺术中的自然形象,正如自然美不同于艺术美。自然形象只表现自然物本身的特殊的自然质和本质规律,而艺术中的自然形象却还表现人的某些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某些内容,其中还反映了作者的情趣、爱憎和褒贬,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并由此而打上了时代的、民族的和阶级的印记。但是,对于那些不承认自然形象本身有美的美学家来说,自然形象之美就是艺  相似文献   

19.
试论艺术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只说“艺术美”,何来“艺木丑”呢?本文正是出于对艺术中化丑为美的传统说法的怀疑,试图提出自己的浅见,以就正于专家和学者。 虽然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也明白地说过“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丑”的话(《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第141页),但从他称拙劣的美人广告画为艺术丑来看,他所说的“艺术丑”是指不成功的或不象样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丑形象。而且即使是这种“艺术丑”,就在同一论著中,朱先生在怀疑克罗齐的丑就是“不成功的表现”这个论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文心雕龙》强调文学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形成了“重情尚采、质文统一”的美学思想核心。他认为:有形、有声之“文”来自客观的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美;物是客观存在,情是物的主观反映,辞是情的表现手段,情依赖于物,辞有赖于情。刘勰肯定自然之美,是为了进一步论证人文之美。他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出发,认为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的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对文艺起着决定的作用,而艺术美又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骏爽刚健的风骨则是品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