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史不是简单地罗列文学变化的历史过程,而是要在文学变化的过程中寻求变化的依据、意义、影响等问题,那么这种寻求就需要在文学史涉及的若干方面建立一种对话关系,是在这种关系中建立文学史的叙史框架。本文从文学的经典化机制、文体的演变关系、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目标、文学标准的变化状况,以及文学史在叙史过程中涉及到的文学视点和文化视点的矛盾这样几个方面,探讨了文学史研究中体现的几种对话关系。这种论述不是对于文学史包含的对话关系的完全穷举,实际上可以在许多不同方面建立多种角度和意义的对话关系,那么,这里的论述目的就是解剖文学史对话关系的实质内容。通过这种解剖,我们可以对文学史有更为充分的体认,对于实际的文学史的撰写和研究提供一个参照。  相似文献   

2.
南方文学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福克纳、韦尔蒂、奥康纳以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主题丰富发展了南方文学,使它更具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三位作家不同的创作主题和表现风格,展示南方文学的魅力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不论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还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形成都有其不变的对文学语言的审美追求、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真善美的宣扬;但不同的文化群体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真善美的艺术准则和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是有所发展和变化的。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文学的形式、内容和功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社会需求;这些因素促成或制约了文学经典的形成。因此,要创作出经典文学作品,既要不断追求和准确把握历代经典文学那些不变的普遍价值;又要敏于洞悉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从形式、内容和功用上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使作品植根于民众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4.
打碎一切政治枷锁,干干净净以文学为基点研究文学史、以纯中国人心灵分析文学史是司马长风治史的基本原则.文章主要从文艺思想、散文创作和人品方面分析论述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新文学丛谈>中对周作人的接受.  相似文献   

5.
郭长保 《求索》2010,(2):153-155
中国现代文学史充分映射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和心路历程。现代文学从“五四”起点到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学的终点,始终与中国的现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相吻合,形成了中国文化转型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考察因素。因而,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史,知识分子思想史,同时又是一部中国现代社会史。它的发展同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和革命紧密联系,完成了中国文化和文学从传统的有序到近代的无序到现代的新的有序的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各种媒体新技术的发展,黑暗中的人类身体得到呈现和关注,并日益成为各种学术理论话语的焦点.由于身体呈现技术的发展和演变,青少年成为一个新的文化族群被创造.在身体成为各种哲学、美学理论热点的时候,从身体出发并达于身体的现代传播却倾向于将身体逐出人类传播的领地.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不仅完全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模式,而且根本改变了身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人类传播历史中身体、符号与媒介的关系,考察身体在人类传播中作用与功能的演变,指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播越来越忽视了交流的物质现实,即身体;剖析无视身体的符号化传播的社会文化后果;认为在网络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背景的今天,身体在场的人际交流更成为不可能的传播乌托邦,而被誉为后喻文化的网络媒体更成为青少年隐身的理想屏障.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各种媒体新技术的发展,黑暗中的人类身体得到呈现和关注,并日益成为各种学术理论话语的焦点.由于身体呈现技术的发展和演变,青少年成为一个新的文化族群被创造.在身体成为各种哲学、美学理论热点的时候,从身体出发并达于身体的现代传播却倾向于将身体逐出人类传播的领地.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不仅完全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模式,而且根本改变了身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人类传播历史中身体、符号与媒介的关系,考察身体在人类传播中作用与功能的演变,指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播越来越忽视了交流的物质现实,即身体;剖析无视身体的符号化传播的社会文化后果;认为在网络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背景的今天,身体在场的人际交流更成为不可能的传播乌托邦,而被誉为后喻文化的网络媒体更成为青少年隐身的理想屏障.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学消费观念的转变,饱受争议的"打工文学"逐渐被社会及主流文坛认可乃至肯定。从称谓的改变、成立产业工人作家组织、城乡二元体制下外来青年产业工人的写作探索与尝试、精神引领到主流文坛关注,都凸显出"打工文学"和"打工文学"作家的更新换代。新产业工人文学新潮,也诞生了新文学群体。本文从全国的视野框架中去思考,从文学庞大人群的文学消费基数去考量青年产业工人这一新文学群体,探寻这一新文学群体的来源、身份特征及其草根写作,以证其生命力、社会影响力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目前,中国古今文学演变的问题尤其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分期问题在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不知您对此持什么样的观点?陈: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者来说,如何界定中国文学的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分期,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过去我们接受1840年,1919年,1949年这三个坐标,如果从民族解放的角度看,未尝不可以。但从文学发展的实际看,很值得我们怀疑。从本质上讲,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是在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重新组合以后开始的,这里所指的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到1949年之间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文学的某些思潮脉络在当代大陆文坛其势不彰,或断续小整,在台湾却延续下来甚至有较大发展,因此缺少台湾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将是脉络断裂、残缺不完整的。本文梳理了"一民主义文艺"、"自由派"和"人的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和乡土文学等在当代台湾的延续和发展,认为将它们纳人研究视野和文学史书写中,才能勾勒中国新文学诸多思潮脉络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完整图像,并使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和经验得以全面地呈现。  相似文献   

11.
王艳荣 《前沿》2009,(4):176-178
小说这种文体在文学史上曾经长期受到忽略,被称为“稗类”。自晚清起小说开始有了长足发展,并具有了现代意识。谴责小说是为兴盛者之一。该类小说以“揭发伏藏,显其弊恶”为主要特征,凸显其社会功能性色彩。文学革命后谴责小说式微。新中国文学发展中亦无谴责小说踪迹。直至新时期文学发展到90年代出现的反腐小说,才在某种意义上接续上了这个传统。笔者认为,谴责小说固然有其恶俗之处,反腐小说也不脱其弊端;从谴责小说到反腐小说,也是文学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现代转型, "少年"、 "青年"作为现代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 "青年"象征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富有批判精神,并被赋予青春期反抗、内在冲动和乐观主义等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偏激、破坏、狂热、粗暴的先锋精神.新文学运动一直延续着"青年"的特征.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从延安时期的工农兵文艺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青年"精神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体现.但经历了"文革"后,中国社会结束了"青春期",逐步进入了告别理想、崇尚实际的"中年期".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在21世纪,对照研究两个"新世纪"的文学特点及其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文学的特征、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寻求未来文学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中创作水准退化的积极意义●张荣翼文学史是对文学发展进程的描述。在一部长时段的文学史中,不管撰史者是站在何种立场,以何种价值观点来评述文学史进程,总会面临着文学发展中的水平起伏状况。即在某一时段中,可能是文学走向成熟、走向繁荣,而在另一时段中,则...  相似文献   

14.
塑造英雄可以说是西方文学的伟大传统,一部西方文学史其实是一部抒写英雄心灵的历史,从英雄形象的第一个原型“半神”在古希腊文学中诞生,英雄母题就一直支配并主宰着西方文学的人物塑造:从中世纪的骑士英雄,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英雄;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英雄,到18世纪的启蒙英雄;无论是19世纪的拜伦式英雄、撒旦式英雄,还是20世纪的海明威式英雄,甚至是的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反英雄”,他们都可以看作是古希腊的“半神式英雄”母题在不同时代的“变体”.正是这些英雄形象汇成了西方文学多姿多彩的河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前,我国公开出版的外国文学通史共有13部,这些文学史表现出以启蒙和教育为宗旨的总体特征.它们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周作人与郑振铎的文学史著作.周作人编写的两部外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和《近代欧洲文学史》均极具研究价值和意义.这两部文学史既体现出民国时期典型的文学史观,也渗透了周作人独特的文学批评理念;郑振铎编写的《文学大纲》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一并讨论,体现了编者宏大的叙事观念,在比较文学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形成于20世纪中国的"现代文学"概念,不仅是对一段文学史的命名,而且是对一套特定的文学价值观的概括性表述.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和文学活动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不但改变了这段文学史的原有框架,而且也从某种程度上形成对这种价值观的冲击和超越.这里所做的,首先是对一种已然发生的文学史事态的描述,但其最终目标,却不独从较深层次上揭示中国文学的当下状况,而更在通过这种揭示对它的未来发展做出尽可能前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世界文学":从乌托邦想象到审美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学"最早由歌德提出,后来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新阐释,逐渐打上了文化全球化的烙印.经过100多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世界文学已经从早先的"乌托邦"想象逐步演变发展成为一种审美现实.世界文学之所以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版本,与翻译的中介不无关系.正是由于翻译的干预,一些原本仅具有国别/民族文学特征的文学作品成了世界文学.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世界文学,必须依据以下几个标准:1.是否把握了特定的时代精神;2.其影响是否超越了本国/民族或本民族语言的界限;3.是否收入后来的研究者编选的文学经典选集;4.是否能够进入大学课堂;5.是否在另一语境下受到批评性的研究.虽然"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中国文学,但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地位却十分边缘.为了早日使中国文学跻身世界文学之林,当前翻译的主要方向应该由外译中转向中译外,这样才能有效实施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贵州是最早、深度、一直参与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建设和发展的省份之一,其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相对较发达和丰富,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现有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史或多或少地在分期断代、资料搜集、编纂视野、阐释深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我们可全面、系统、深入地继续编写贵州各民族的族别文学史,在多民族文学史观下编成《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史》,并应与时俱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总的编纂视野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史进行重写,彰显新时代视野与新的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发展观的演变与现代化进程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发展观的演变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的演变,更是社会变迁、进步与发展所要求的。发展观的演变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经济增长发展观到综合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直至今天的科学发展观。而与发展观相对应,社会管理的侧重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从经济管理到综合管理,再到人性管理,直至科学管理。对于符合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观,要不断坚持贯彻和落实,把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应用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柴焰  焦勇勤 《青年论坛》2002,(4):117-118
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侧重于对文本的分析 ,其发展轨迹也非常清晰 ,从 6 0年代的反理论倾向到 80、90年代的理论复兴 ,其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6 0年代末到 70年代早期 ,主要是以妇女形象为主导 ;第二阶段是 7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中期 ,主要是重建女性文学史 ;第三阶段是 80年代中期以后 ,主要是发掘被人忽视和遗忘的女作家。虽然在三个阶段中 ,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的思考焦点和理论主张有所不同 ,但都力图揭示男权文化传统中的男权思想 ,针对“男性构筑的文学史”进行了颠覆 ,并力图重建女性的文学传统 ,寻求女性自我表达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