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形容年轻人与短视频的关系时,也许不少人会选择“沉迷”一词。短视频确已成为互联网的底层应用。《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短视频用户有8.73亿,青年群体是绝对主力军。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一代,青年会被短视频“集体攻陷”并不奇怪:“短”迎合了信息时代消费内容快餐化的需求,而“视觉化”带来的生动直观、即时满足等特点,实现了对年青一代沉浸式体验的“注意力抓取”。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媒介化"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的媒介化是基于媒介特性对社会的一种改造力量,Vlog (Video-Blog)以视频记录片、视频博客、视频网络日志的形态在各个互联网平台的兴起,是一种媒介实践的新体验,它以其新的传播逻辑重新建构文化和文化发生情境.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其蕴含的视觉美和他者视角,具备Vlog视频传播特性,因此在各种短视频平台可以看到有关贵州少数民族风情的Vlog作品.这种全民参与的传播态势使少数民族的文化以个人视角用短视频的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更直观地呈现在网络上,形成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情境.文章将用媒介化的视角分析Vlog短视频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康》2017,(15)
<正>短视频风口已至,竞争也异常激烈,不到最后一刻,结果永远不会揭晓。目前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今日头条并非一个轻量级玩家。2017年的短视频行业注定将会风起云涌几个小时的电影可能让你有些厌烦,但谷阿莫短短几分钟的讲解视频却能让你兴致盎然;可能你没有看过一集完整的《欢乐喜剧人》节目,但是依然被岳云鹏或者宋小宝的搞笑集锦逗得捧腹大笑。在微信公众号活跃度下降、图文内容越发套路化的背景下,短视频以短、平、快和便于传播的特点成功地占领了人们  相似文献   

4.
杨震 《前进论坛》2020,(5):49-54
4.互联网短视频、网络直播与抗疫近年来,随着4G、Wi Fi等高速移动互联网接入技术的普及,短视频和网络直播走进人们视线,逐渐成为大家喜爱、影响力巨大的娱乐传播形式。这个冬季,众人怀着忐忑的心情面对疫情之时,内容创作者、网红达人们的一个个短视频、直播内容,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提供了精神慰藉,大家靠视频守望相助。  相似文献   

5.
抖音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人们对于情感宣泄、娱乐追求的重要需求,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平台发展的必然趋势。抖音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也表明,在互联网开放、共享、传播的环境下,社会道德劣根性极易被无限放大。因此,必须加强对抖音平台的内外监管、正确引导其内容生产、适当弱化用户画像,发挥短视频这一工具的优势,使抖音向主流化、多元化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6.
翟翊辰  刘蔚 《探索与争鸣》2024,(2):100-110+179
短视频平台通过全新的回报逻辑、构建未来奖励想象的投资话语和基于意义感的精神化叙事方式来引导创作者进行时间和金钱的主动投入,通过流量化的单一评价标准实现对创作者劳动结果与价值回报的分化,通过全景监视与流量控制的信息权力行使实现对创作者的双重规训。希望劳动这一概念是对短视频平台实现劳动同意达成、劳动结果分化和劳动过程持续的概括,是基于流量分配权力所形成的对劳动者创作行为和创作内容的规训,也是短视频平台之于其他平台劳动控制的独特机制。  相似文献   

7.
伴随短视频平台流量时代与用户红利的消退,泛知识类短视频正在成为各平台新增长点。泛知识类短视频以“再中心化”的内容生产、“遍在化”的场景维度和多维支持平台运营逻辑影响着年轻人的知识接受、内容审美及文化参与。应审慎合理对待泛知识类短视频的负面影响,多角度提升创作水平和知识“含金量”,形成学习知识、尊重知识的“知识风尚”。  相似文献   

8.
移动短视频凭借视觉化呈现与个性化互动成为年轻用户自我表达、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在这个过程中,短视频博主作为内容创作者,在塑造用户认知、态度及行为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以视频分享平台B站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短视频博主的新型传播方式及其对用户的影响。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本文对18名B站用户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并基于拟态环境、信息茧房、相似性吸引等理论框架深入分析了博主的自我表达及用户的感知心理。研究发现:短视频博主基于生活场景搭建的拟态环境进行"在线表演";通过人格化表达和情感互动创建"信息茧房",茧房内的用户具有排他性、偏激化等趋势;博主的真实性自我呈现激发了用户对其同款生活的向往,并可能导致基于嫉妒心理的盲目模仿。  相似文献   

9.
网络短视频凭借"短平快"的特点,开创了草根创作、广泛参与、多元互动的网络传播新局面,拓展了文化产品生产及传播的深度及广度,为主流价值观传播提供了新路径。但是,网络短视频内容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为主流价值观传播带来了挑战。为此,可创新短视频应用于主流价值观传播的方式方法,提高主流价值观传播的精准化和个性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短视频具有沉浸式体验、个性化呈现和社交黏度高等特点,已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新场域。短视频场域意识形态传播的逻辑理路,具体体现在以生活叙事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动态图像隐喻意识形态内容、以情感询唤提升意识形态认同、以趣群互动实现意识形态凝聚、以碎片传播强化意识形态认知等方面。短视频场域固有的浅思维化、碎片化、泛娱乐化、去中心化以及算法应用给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的隐忧不容忽视。新时代利用短视频优化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传播,应立足于将娱乐风向引导和优化图像叙事相结合、宏大主题叙事和聚焦生活向度相结合、激发情感共鸣和调动理性思维相结合,以及巧用算法技术和增设人工把关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乡村短视频成为人们在繁忙日程中得以休息放松的港湾。用户情感需求以及信息需求的满足是乡村短视频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乡村内容生产者通过短视频展示乡村文化,从而获得身份认同以及经济效益,并且展现出这样一种发展趋势:未来,乡村短视频将从生活展示转向产业发展,探索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构建产品营销全产业链,逐渐实现向各类服务业和相关配套产业的延伸,不断开拓乡村短视频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短视频具有叙事紧凑、表达生动、冲击力强等传播特征,这使其很快成为受众休闲娱乐和情绪表达的重要载体。同时,短视频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粗制滥造、内容低俗、抄袭泛滥等种种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反思。因此,必须提高专业内容生产者的门槛,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社会功能的发挥,不断提高普通受众的媒介素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移动短视频市场秩序,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7,(13)
<正>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广泛普及,短视频已日渐成为两岸同胞、尤其是两岸青少年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必需品"。这种"必需品"在一定程度上,虽为提升人们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为这个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大尺度涉黄、暴力、"奇葩"镜头层出不穷,内容低俗化、虚假泛滥化、是非混淆化比比皆是。为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短视频已成为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新兴工具。由于短视频内容的良莠不齐以及长期使用短视频所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深受其影响。本文通过对10305名青年大学生的调查研究,透视青年大学生使用短视频现象,剖析青年大学生青睐短视频的缘由,检视短视频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笔者认为,要从坚持内容至上、技术赋能、价值引领、完善监管机制、发挥主体动能性等方面因势利导,发挥短视频的正向积极作用,为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塑培基铸魂。  相似文献   

15.
短视频以其短平快的大流量传播模式,受到公众青睐,并成为公益动员的重要阵地。基于"共意动员"和"创新扩散"理论,以移动短视频平台公益项目"快手行动"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剖析了公益项目如何借助移动短视频平台进行公益动员并引发"共意"的路径与策略。结果表明,公益项目利用平台通过共意构建、共意扩散和共意提升的阶段策略实现共意;呈现"阶段递进,共意动员""依托媒介,自我赋权""话语引导,情感传递"以及"搭建网络,构建联盟"的策略独特性;但仍存在动员止于意识、视频内容同质化娱乐化、集聚效应不足等动员阻碍;需规范行业秩序,加强产品开发,创新合作模式,进一步增强移动短视频平台的公益动员效力。  相似文献   

16.
短视频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短视频作品著作权保护的问题。就防止短视频作品著作权侵权而言,从普通用户到短视频平台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其所负担的义务内容和程度从根本上来说与其他类型的网络作品的相关内容区别不大,不同之处在于这种新形式的消费潮流尚缺乏专门用来应对的相关法律和措施,因此探讨短视频作品的著作权侵权及其保护,为各方主体提供注意义务参考和针对短视频作品著作权保护提出建议,对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抖音短视频通过音舞元素、仪式场景以及消费标签等方式,呈现"不一样"的城市形象,并通过陌生感、圈层化与正能量的方式表达城市意蕴,带动了城市影像书写方式的变革,让城市形象传播从高冷走向亲切,为城市文化传播带来生机。本文在描述现象、反思问题的同时,寻求文旅融合时代短视频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李子柒到“张同学”,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开始娴熟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展现农村生活、描绘乡土变迁、书写时代风貌。“张同学”短视频爆火引人深思,从传播需求心理和媒介文化功能角度,探究揭示以“张同学”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文化视频传播者“出圈”的多重原因,进一步思考乡土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及其发生效果的优与弊,探索借力新媒体平台引导“新农人”乡土文化发展,促进乡村文明、振兴乡村经济的可持续路径。  相似文献   

19.
技术赋能下,低门槛的进入使得短视频传播者素质参差不齐,摆拍、影像合成、“移花接木”等成为短视频创作的手段,故意造假以博取公众关注的短视频新闻越来越多。短视频既可以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载体,也可以是原创故事的传播载体。要区分真实记录与虚构创作的界限,不能容忍摆拍视频穿上新闻的外衣。同时,还要反思短视频创作中存在的拍摄方式失当、占用公共资源、搞笑内容低俗化等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短视频APP的井喷式增长使其迅速成为社交媒体的新宠,短视频信息传播的快速化、参与主体的全民化、传播内容的个性化、输出信息的多元化使其迅速成为青少年娱乐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满足了青少年释放和表达自我的要求、自由平等的诉求、关注认可的渴求、求新求异的追求。因此"短视频热"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和交往价值观。为消解"短视频热"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消极影响,学校应对师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利用短视频提升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家长要培育交往价值观,指导和约束并举;青少年自身应增强审美能力,树立道德自觉意识;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应做到雅俗共赏,用价值观引领算法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