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土文化自觉与传统文论价值再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人类学的本土文化自觉立场,中国文论研究中值得反思的问题之一是,西方学术范式遮蔽了对传统文论经验的正确认知.中国传统文论为人生的总体价值观重视"道"对"器"的指导,观念论、技术论与价值论浑然不分,在西方工具范式受到普遍质疑的当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总结与反思近年来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与文论教学方面的成果和经验,通过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复旦大学中文系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于2011年11月19日,在复旦大学举办文学理论的创新与文论教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共话文学理论的创新与文论教学。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研究与中国文论话语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文心雕龙》研究历史的兴衰现象 ,从中国传统文论著作的话语方式和学术规则角度 ,探讨了为何《文心雕龙》在唐宋时期未能被引起足够重视 ,而从明清开始 ,研究渐盛 ,且在当代形成声势浩大的“龙学”,并由此反思当代研究的利弊 ,进一步指出应该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文论思想的异质性 ,在跨文明比较的视野中 ,合理转化中国古代文论 ,整合中西文论 ,让中国文论能真正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4.
刘师培在中国传统文论积累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社会学知识,向多个维度拓展现代意义的文学社会学研究,在文学与社会的交汇点上为文学寻求社会、时代、地理环境等参照物,推进了文艺社会学的近代发展,体现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良好的中西学知识结构,具有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意义。尽管由于特殊的思想环境和学术环境,刘氏在文艺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建构方面尚有缺憾,但却不能因此抹煞其在中国文论从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的可贵努力。深入探讨刘师培在文艺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彰显刘氏在中国近代文论史上的应有地位,恢复其因政治失节而湮没不显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5.
跨文明研究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跨文明研究必然表现在多个学科领域,渗透在文化与学术的方方面面。本期我再次约了清华大学王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余虹教授、四川大学蒋晓丽教授及博士生谭佳、王积龙,就“跨文明研究”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余虹教授的论文专就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诗学的不可通约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跨文明比较诗学中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也正是我多次提出的“异质性”问题。中国与西方文论代表着不同的文明,在基本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和文论话语上是从根子上就相异的(而西方各国文论则是同根的文明)。这种异质文…  相似文献   

6.
张文勋 《思想战线》2001,27(3):58-60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并不是要西化,绝不能离开民族特色这个根,而是要在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的融通中实现转换,比如言志抒情理论的延伸与转换、意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文艺社会功能的拓展及其特殊性、神思妙悟式艺术思维的肯定等.  相似文献   

7.
普京的“俄式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12月10日,由俄罗斯政府斥资设立的“今日俄罗斯”英语电视台正式开播。新开播的电视节目被称为“俄罗斯版CNN”,向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全天24小时播出时政新闻、经济报道、纪录片等节目,反映俄罗斯在世界主要政治事务中的立场,告诉人们俄罗斯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办“今日俄罗斯”的深层目的被认为是宣传“俄式民主”,以对抗“美式民主”。普京所倡导的“俄式民主”是以民主为框架、集权为内核的“可控民主”,这种民主形式在俄罗斯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基础,受到俄民众的普遍欢迎。但普京搞“俄式民主”被美国等西方国家视为“民主…  相似文献   

8.
2009年7月16~20日,"新中国文论6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六届年会在贵阳召开.会议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学理论研究室、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民族学院文传学院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命题 ,自 2 0世纪 80年代由文艺理论工作者提出之后 ,一直受到学术界的热切关注 ,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本文即围绕“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学理背景、内涵、关键、途径、目标和方向等基本内容进行综合性评述。  相似文献   

10.
汉语批评:从失语到重建(笔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 90年代曹顺庆等学者提出的当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及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命题 ,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赞成的、反对的和商榷的意见都不少 ,但更多的则希望他们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思路、方法和拿出实际成果。现在他们提出“汉语批评”策略 ,既是对学界期待作出回应 ,又使其以前的学术理论更加深入。本刊选发的这组笔谈 ,集中探讨了汉语批评的理论内涵、话语策略、汉语批评与当代全球化语境等问题 ,表明了他们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和具体的方法及路径 ,希望引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