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宪政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宪政的成功,没有宪政文化的支持,宪法制度是不可能实施、确立与巩固的。中国百年的宪政道路也表明,宪政文化的缺失必将导致宪政工具主义,宪政必须以宪政文化作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追寻中国宪政的童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社会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转型时期。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宪政观念开始萌芽,并催生了20世纪初蓬勃的宪政运动。虽然这个时期在中国宪政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从整体来看,却是处于宪政的童年。中国宪政童年的特征为君主宪政、官绅宪政、救亡宪政。但因对宪政工具性的理解以致中国宪政运动从一开始便偏离了宪政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宪政     
社会宪政既不同于传统的国家宪政,也不同于所谓的"新宪政"论,它是以规范和调控社会公权力为核心的宪政形式。国家公共领域和社会公共领域并存的公共领域二元化结构是社会宪政的社会学基础,社会公权力和人性尊严的密切相关是社会宪政的价值论基础,人性的善恶双重性是社会宪政的人性论基础,国家宪政对社会宪政的兼容性是社会宪政的政治学基础。在价值层面,社会宪政遵循民主、法治、人权的基本理念;在制度层面,社会宪政主要由社会民主制度、社会公权力制约制度和社会公权力保障人权制度构成。在全球"社团革命"浪潮冲击下,社会宪政是我国宪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真正地实现宪政是每个国家的奋斗目标。然而我们究竟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宪政呢?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契约文化的不断深入等各方面的原因,契约宪政将是宪政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契约宪政是宪政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分析,进而探讨契约宪政的契约属性,并结合实际对我国的契约宪政建设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宪政文化结构是对宪政文化内容的一个展开和深化过程,它处理的是宪政文化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认识宪政文化本质的必由途径。宪政文化结构对于一个国家宪政制度的确立及完善,乃至整个宪政演进的过程都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宪政一词从清末以后逐渐成为官方与学术界的常用词。在1949年以后的前30年,宪政一词被逐渐贬值直至最终消失;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后30年,宪政一词经历了艰难的解禁期。1993年法学研究开始全面涉及宪政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直到2006年宪政研究才真正从政治上解禁。中国宪政研究的艰难历程昭示我们:宪政研究有赖于宪法权威的确立与宪法基本观念——法治、人权——的被接受;宪政研究与宪政解禁和宪政观念的传播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宪政研究有赖于权力主体对宪政研究的宽容;同时,学术体制对宪政研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7.
宪政发展模式与价值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华 《法学杂志》2003,24(6):41-43
从宪政发展的时空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理论基础来看,一般把宪政发展模式分为内源发展型宪政和外源发展型宪政。中国的宪政之路应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民主和自主对宪政而言,确实是不同层级的价值,在宪政的价值排序中自由的价值高于民主,把民主政治等同于宪政是有欠完善的。  相似文献   

8.
宪政的价值构成与宪政的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占美柏 《现代法学》2001,23(4):39-44
宪政的合理性不仅在于其对权力的正当化和规范化 ,更在于其对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理念的张扬与坚持 ;前者旨在解说宪政的工具合理性 ,后者则力图以宪政的价值合理性来论证宪政的工具合理性 ,并为宪政实践提供方向性指引。在宪政的价值构成体系内 ,正义具有综合性与绝对性的特质 ,是宪政的第一性价值 ,并构成宪政价值合理性的基础 ;民主、自由等具体价值目标是宪政的第二性价值 ,它们源自于正义且受制于正义 ,并成为宪政价值合理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9.
西方宪政危机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伯超 《中国法学》2006,1(5):180-189
西方宪政危机本质上是宪政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具体到不同宪政国家,其宪政危机的发生,则各有其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从世界近现代宪政史来看,宪政制度的缺失,国家权力秩序的失衡,国家权力的腐败,政治势力的恶斗,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育不成熟等是导致宪政危机产生的主要因素。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深入探讨宪政危机的成因,对于寻求化解和预防宪政危机的有效对策,促进宪政文明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宽容是宪政的前提,无宽容即无多元社会进而即无宪政;宪政是宽容的准则与机制。当下中国的宪政建设需要宽容,宽容应当是宪政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现代,政党体系经历了复杂的嬗变,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游离于宪政之外到逐渐与宪政融合,由无序结构演化为耗散结构.在成长过程中,政党体系完成了自我的否定.这种演化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中国宪政的艰辛起步与特殊路径.宪政需要政党引导,政党集聚社会资源推动宪政.政党需要参与宪政,只有参与宪政才具有生命.但在建设宪政的过程中,政党的作用也并非总是积极的,某些政党会背弃宪政的基本精神,使宪政建设偏离正常的轨道,而宪政最终也会将其淘汰.  相似文献   

12.
无诉讼即无宪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宪法之生命在于宪政 ,而宪政之精髓则在于法治 ,惟法治之精神方可葆宪政生命之树长青。宪法诉讼既是宪政法治存在的基本标志 ,也是宪政法治实现的必要条件 ,因此说 ,没有宪法诉讼 ,就没有宪政。  相似文献   

13.
领导干部宪政意识之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晓明 《行政与法》2005,2(8):37-39
宪政是以良宪为基础,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中国正走在通向宪政的路上,可是要实施宪政,必先要研究宪政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宪政意识;因为宪政意识是实现和实行宪政的思想基础,也是进行宪政建设的思想条件。本文着重分析了领导干部宪政意识薄弱的四大表现,并对其深层原因作了探寻。最后,对如何培育和提升领导干部宪政意识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中国特色宪政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国 《河北法学》2004,22(6):7-1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既有共同特征又有着重大差别。政治文明所包涵的要素具有传统经典宪政论和新宪政论的内在因子。政治文明与宪政一般关系表现为:政治文明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政治文明发展的结果;政治文明是宪政的核心,宪政是政治文明的载体;政治文明建设促进宪政发展,宪政随政治文明进步而完善。合理借鉴世界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中国特色宪政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和加强人大地位并同时注意对人大权力进行有效制约。  相似文献   

15.
检察权与中国宪政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宪政的研究我们存在太多的困惑,直接后果是对中国是否是一个宪政国家,中国的宪政道路怎么走的迷茫.因此有必要对宪政的概念进行重新梳理,结合中国的现实,研究中国宪政的现状及走向.检察制度是中国宪政体制设计的重要形式,它的完善关系中国宪政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西方宪政发展的自由主义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代西方宪政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自由主义发展的结果。自由主义为西方宪政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与价值基础。而自由主义文化背景的不同 ,又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宪政理念和宪政制度。自由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 ,又进一步促进了近代西方国家宪政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由主义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对本国宪政理念和宪政制度的完善 ,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 ,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现代自由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两种自由观 ,对宪政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并出现了“消极宪政”与“积极宪政”两种宪政模式。在现代社会 ,两种宪政模式的互动与平衡的实现 ,还需要在未来自由主义的发展和宪政的实践中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7.
傅煜遥 《法制与社会》2014,(15):143-145
宪政是宪法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宪政强调国家权力的限制和防范,强调公民的参政权和政治程序。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宪政的理论与实践依照简单的理性逻辑,不断向西方借鉴,缓慢发展。在富国强兵的理想和救亡图存压力下,近代中国对宪政价值与宪政文化理解出现了偏错,使得中国近代宪政之路荆棘丛生、曲折坎坷,且这种实用主义与工具主义的思维模式影响中国的宪法实践至今。厘清中国近代宪政发展历程,反思中国近代宪政实践为何陷入困境,糅合中方传统政治模式与西方宪政文化,最终达到宪政文明。  相似文献   

18.
行政宪政化界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龙  滕宏庆 《法学论坛》2004,19(3):30-35
行政宪政化源于新宪政论 ,通过回顾新宪政论的研究背景 ,比较旧宪政论的创新观点 ,从而界定行政宪政化主要应当考量的五对关系因素。行政宪政化是对依法行政的内涵从宪政角度进行的提升和深化。  相似文献   

19.
村民自治的宪政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澎 《北方法学》2009,3(5):78-84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社会综合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是保障农民依法直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和自治权利的制度设计。中国的宪政建设不能忽视农村基层民主宪政,没有农村基层民主宪政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民主宪政化,村民自治自身具有丰富的宪政内涵和宪政价值。中国村民自治的研究应当突破传统思维视角和研究进路,从宪政的角度对村民自治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揭示村民自治的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教训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四辈 《中国法学》2004,(5):150-157
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留下了许多教训:落后的经济基础只能起到束缚作用;传统农民不是宪政建设的社会基础;战争环境不可能成功建设宪政;列强是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阻挠力量;"人治"方略难以推进宪政建设;不成熟的理论只会导致宪政误入歧途;脱离实际的模式会对宪政造成致命的危害;离开司法制度建设的宪政将一事无成;军队近代化是宪政建设成败的关键。分析和总结这些教训,对于发展市场经济、加速城市化进程、保持社会稳定、开展宪政和法治建设、培养法治观念、完善司法制度和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等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