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缅甸目前正处于从军人执政向民选政府过渡时期。然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佛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暴力冲突却越来越严重。宗教冲突首先是在缅甸西部若开地区爆发,然后扩大到缅甸的其他地方。众所周知,缅甸是一个佛教为主的国家,穆斯林仅仅是少数。而且,一般认为,缅甸国内的穆斯林是东南亚地区最不激进的群体之一,而佛教教义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和平与非暴力。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缅甸佛教徒与穆斯林的暴力冲突?笔者认为英国殖民统治政策造成的佛教徒与穆斯林之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是缅甸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缅甸政治转型过程中日益高涨的佛教民族主义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印尼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冲突的根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冷战结束后 ,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再次席卷穆斯林世界 ,伊斯兰势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 ,成为 2 0世纪末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之一。伊斯兰复兴运动的东渐影响着东南亚局势的发展。印尼作为世界最大穆斯林国家 ,在世纪末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 ,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总爆发。民族宗教冲突是社会危机的突出表现之一 ,而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冲突又是宗教冲突的焦点。探讨印尼宗教冲突的根源 ,有助于了解印尼局势的发展 ;解决印尼宗教冲突 ,有利于东南亚地区的稳定 ,这是各国政府和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焦蓓蓓  夏泉 《东南亚研究》2011,(4):80-85,96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最为聚集的地区,不少华人有宗教信仰。东南亚地区华人按其宗教信仰大致可分为:华人穆斯林、华人基督徒、华人传统宗教信仰者。研究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宗教教育,有利于了解这一地区华人的宗教信仰与发展趋势。本文首先简要分析宗教教育这一概念,然后对宗教教育学术史进行简要回顾,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东南亚华人的宗教教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伊斯兰非政府组织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它分为两类,一类产生于殖民主义时期,与伊斯兰民族主义紧密相联,并在当代东南亚市民社会发挥着第三部门的作用;另一类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与现代化浪潮相关联,更多地关注穆斯林个人的发展,并在塑造市民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印尼和马来西亚穆斯林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伊斯兰非政府组织在数量和影响上,都强于穆斯林占少数的其他东南亚国家.  相似文献   

5.
印尼宗教冲突的前因后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印尼宗教冲突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 ,印尼宗教冲突的产生 ,非一时的宗教冲动 ,而是历史、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如何有效预防和解决国家间冲突,维护地区及全球的和平与稳定,这一直是战后国际社会和区域主义实施冲突管理的基点与诉求。东盟根据联合国宪章、万隆会议精神和其他国际法基本准则,结合东南亚国家的冲突管理实践,制定和实施了一套被誉为能够体现东盟方式基本特性的冲突管理模式。本文主要考察了国际冲突管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东盟冲突管理的基本原则、冲突类型及其管理方法以及后冷战时代东盟冲突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伊斯兰非政府组织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它分为两类,一类产生于殖民主义时期,与伊斯兰民族主义紧密相联,并在当代东南亚市民社会发挥着第三部门的作用;另一类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与现代化浪潮相关联,更多地关注穆斯林个人的发展,并在塑造市民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印尼和马来西亚穆斯林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伊斯兰非政府组织在数量和影响上,都强于穆斯林占少数的其他东南亚国家。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对美依存外交"、70年代的"桥梁外交"、80年代的"积极自主外交"、90年代的"重视东南亚外交"和进入21世纪后的"小泉福田主义"和"新福田主义"外交。日本战后的经济外交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遭受了一些挫折。20世纪70年代末,越南入侵柬埔寨导致日本"桥梁外交"的失败;80年代,日本对东南亚国家实施的"积极自主外交"受到美国的干预而没有实现目标;90年代的"重视东南亚外交"因与"对美依存外交"发生结构性矛盾,而无法有效推进等。进入21世纪后,日本对东南亚外交将出现两种趋势:"小泉福田主义"和"新福田主义",但两者都摆脱不了战后日本外交面临的一个结构性矛盾,即对美依存与独立自主的亚洲外交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已成为当代伊斯兰教世界的一个重要地区,伊斯兰教也已成为影响当代东南亚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分离主义问题、宗教极端势力策动的恐怖主义活动、政教关系问题及其对当代东南亚发展的影响,以及当代东南亚在伊斯兰世界的重要地位和可能发挥的新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东南亚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不断发展,尤以印度尼西亚为典型.这种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还在于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在"中心"与"边缘"关系上存在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差异与不均衡性.因此,减少这种不均衡性,将有助于解决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民族分离主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形成有其特殊条件,是多种矛盾层累式构造的结果。东南亚各国历史上复杂的政治经济结构、族群社会结构带来的社会矛盾和族群矛盾构成了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基座。伊斯兰复兴运动衍生的极端伊斯兰意识形态以及基地组织在东南亚的扩散和"演进"成为东南亚恐怖主义成长的关键因素。美国发动的全球反恐战争给穆斯林带来选择困境,爱好和平的穆斯林同样需要抵制西方社会对伊斯兰教"污名化"的侵袭,反而为极端组织的成长提供了生命力。因为情势的不同,东南亚各国的反恐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固化了层累式构造的矛盾,影响了反恐行动与反恐合作。  相似文献   

12.
日本新宗教团体创价学会继承日莲正宗"立正安国"的政教合一理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二战后民主法治环境中积极开展政治活动,于1964年成立公明党。创价学会与公明党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四个时期:教团主导政教合一时期(1964-1969)、政教分离时期(1970-90年代初)、教团成为政党斗争工具时期(20世纪90年代)、政党保守化与教团集权化时期(2000年至今)。二者关系的变化说明从战后民主化到政治、宗教多元化的今天,宗教势力依然对日本政坛有深远的影响,同时政党的本质属性决定宗教政党必须以夺取政权为最高目标,在复杂多变的现实政治斗争中,宗教政党的政治主张往往与宗教理念发生冲突,形成对其母体教团的反噬效果。  相似文献   

13.
"9·11事件"对东南亚伊斯兰文化圈的冲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9·11事件"对东南亚的最大影响之一,是使该地区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发生变化,两者之间的矛盾有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影响该地区主要国家的社会政治稳定,进而危及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还有可能改变地区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世界上,民族与宗教问题往往是引发地区骚乱或局部战争的导火线,而且往往与政治、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泰南四府马来族穆斯林民族分裂主义的性质也基本如此.近百年来它始终困扰着泰国政府,尤其是二战以后,泰南穆斯林地区由于宗教、民族矛盾的发展,政治上的不平等和经济上落后等因素,导致要求独立自决的运动一直延绵不断,并由政治斗争发展到武装斗争.特别是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泰南四府原来积存的矛盾被重新激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公开采取了暴力恐怖手段与政治对抗,企图谋求独立,且愈演愈烈,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综观泰国历届政府的政策,笔者认为,为了打击南部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仅靠法律手段和政治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武装镇压或同化政策也是难以奏效的.为了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稳定,首先要承认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用政治对话代替武力对抗,用改革政策取代同化政策,加快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增加人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做到社会公平、分配公正.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要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政府要通过诚意来逐步取得绝大多数穆斯林的理解与支持,不给少数顽固的穆斯林分裂主义者以可乘之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铲除南部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真正实现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和国家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二战结束后,随着冷战的逐步展开,美国政府通过对文化外交行政主管机构的整合、国会的一系列立法,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展开了"文化冷战".冷战时期,美国在东南亚开展的文化外交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以富布赖特项目为代表的教育交流外交、以图书馆建设和图书翻译及传播为特征的图书外交,以及文艺表演外交.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开展的文化外交活动促使该地区部分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社会精英阶层)了解并接受了美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培养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亲美"人士,进而推动了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文化渗透.另一方面,美国的文化外交在某些情况下也给东南亚国家的统治阶层带来了一些麻烦,同时也引起了企图延缓东南亚非殖民化、希望继续控制东南亚地区的英国、法国等老牌殖民地宗主国的反感.此外,美国文化外交的扩张主义本质,以及美国在该地区的政治、军事行动与其在文化外交项目中标榜的国家形象显著冲突,也使得美国文化外交影响力的发挥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6.
Throughout Central Asia, the end of communism has been marked by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management and influence of local mosques. In many rural areas, small underground mosques operated by informally trained, elderly moldas have been supplanted by newly constructed mosques led by younger, foreign-educated local imams and financed by governmental and private donations from Turkey, Saudi Arabia, and other countries. From several perspectives, this ‘revival’ of Islam is characterized in a way that implies that increased religiosity and piety is somewhat problematic. In this essay, based on six months of ethnographic fieldwork in Western Mongolia, we argue that such an approach prevents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religious changes are enhancing the social and material well-being of certain actors. We explore the utility of the concept of well-being by focusing on the everyday lives of Kazakh imams in Western Mongolia. Approximately 100,000 ethnic Kazakhs live in the Western Mongolian province of Bayan-Ölgii, where they comprise about 80% of the population. Although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has been migrating to Kazakhstan in the post-socialist period, the Kazakhs who choose to remain in Mongolia have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eligious freedom. In this context, the new cohort of imams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mediating role as members of the local population reinterpret and renegotiate their identity as Muslims. In addition to finding spiritual well-being through their knowledge of Islam, these imams are acquiring social status and economic security from their local roles as religious leaders and through their transnational connections with a broader Muslim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7.
Enze Han 《Asian Security》2017,13(1):59-73
Ever since Myanmar reoriented its foreign policy as a result of its transition to democratic rule in 2010, it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t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particularly the United States. Amid heightened geo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how can we underst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changing approaches to Myanmar, where China’s strategic and economic interests face unprecedented pressur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ose chang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three militarized ethnic conflicts along its border with Myanmar before and after Myanmar’s foreign policy reorientation. Drawing evidence from Chines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statements and Chinese media coverage of the 2009 and 2015 Kokang conflicts and the 2011-2013 Kachin conflict,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combined geopolitical changes and domestic nationalist signaling explain the variations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approaches to Myanmar. The article thus contributes to ongoing interest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approaches to Southeast Asia in the wake of geo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8.
Post-Soviet Central Asia has inherited a set of circumstances conducive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religion. The renewal of Muslim awareness and identity in Central Asia may not be surprising, but the growth of Christianity is, especially in its Protestant form within indigenous Muslim communities. This article, based on qualitative field research, reviews one example of this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conversion to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among Muslim Kyrgyz in Kyrgyzstan. A prominent aspect of this social movement has been the ways in which Kyrgyz Christians have entered into a dynamic process of engaging with issues of identity and what it means to be Kyrgyz – a process that has sought to locate their new Christian religious identity within, rather than on the margins of, familial and ethnic identity, and one that challenges the normative understanding of Kyrgyz identity: that to be Kyrgyz is to be Muslim. While providing the context for Kyrgyz conversion, this discussion primarily focuses on the way Kyrgyz Christians utilize a number of different discursive strategies to contest normative Kyrgyz identity constructs and to legitimize a Kyrgyz Christian identity.  相似文献   

19.
缅甸已被公认是上座部佛教在东南亚传播的最早和最重要的基地,上座部佛教在缅甸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代,上座部佛教一直同王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政、教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缅甸封建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本文试对缅甸蒲甘王朝时期政权与教权(上座部佛教)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番分析和探讨,理清其沿革发展的脉络,揭示缅甸蒲甘王朝时期政教关系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究缅甸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教关系作些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