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了贷款诈骗罪并列举了贷款诈骗罪五种罪状情形。但在司法实践中,认定贷款诈骗罪的构成往往要考量诸多因素。行为人不同的欺诈行为在不同的贷款方式条件下对银行最终成就贷款合同所起的作用不同。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6月28日颁布的《贷款通则》从借贷双方关系上将贷款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两种,在这两种贷款条件下,由于银行赖以成立贷款合同的依据和银行所承担的风险点不同,在构成贷款诈骗犯罪上呈现出相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司法实践中,贷款诈骗、骗取贷款的案件逐年增多,但对于两罪如何进行法律适用,仍具有一定复杂性。文章从犯罪构成要件入手,通过分析具体行为,结合相关理论学说,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贷款人和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行为,提出建立贷款诈骗与骗取贷款的审理步骤,明晰此类犯罪的认定思路。  相似文献   

3.
贷款诈骗罪定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晨 《法律科学》2004,22(2):118-124
司法实践中 ,在对贷款诈骗罪的认定上 ,无论是客观方面、犯罪主体、主观方面 ,还是犯罪数额及犯罪形态 ,都有许多特殊的问题需要加以明确 ,这对于正确处理贷款诈骗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刑法规定贷款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只能由自然人构成,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实践中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在认定方面存在疑难问题,给司法实践带来很大的困难。刑法修正案〈六〉的颁布,对于正确认定单位实施的贷款诈骗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骗取贷款罪是《刑法修正案(六)》新增罪名。本文通过分析其构成要件,对该罪犯罪形态、犯罪客体、单位贷款诈骗行为的认定、罪过形式等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议的问题展开探讨,从而对该罪的认定和适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贷款诈骗类犯罪是当前金融领域的多发性犯罪,本文以一案例为切入点,对贷款诈骗罪司法认定的难点问题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贷款诈骗罪是发生于金融领域的一类十分突出的犯罪,它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其方法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其行为是诈骗银行或者是金融金钩的贷款并且数额比较大,在现在的金融犯罪中,贷款诈骗罪的发案率也呈现出了逐渐上升的趋势,本文主要结合贷款诈骗行为的具体案例来进行法理研究和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贷款许骗犯罪是目前发案较多的金融诈骗犯罪之一,而单位贷款诈骗不仅在贷款诈骗中占相当比例,又具有犯罪数额大、造成实际损失大及严重扰乱金融管理秩序和贷款管理制度的特点,故为了遏制此类犯罪,必须高度重视惩治单位贷款诈骗犯罪。但由于立法的疏漏,司法实践中就单位贷款诈骗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9.
在骗取贷款罪的司法认定中,如何正确把握欺骗行为与取得贷款之间的因果关系,骗取贷款罪与近似犯罪如贷款诈骗罪、高利转贷罪的界限,单位实施骗取贷款、贷款诈骗的定性,骗取贷款罪的罪数形态,骗取贷款犯罪中犯意转化及实行过限的处理等,尚存在一些不  相似文献   

10.
《刑法修正案(六)》第10条将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骗用贷款行为规定为犯罪,该条款被设计成具有堵截犯罪构成之功能,以进一步全面和充分保护法益;作为诈骗犯罪类型的变种,其也具有诈骗罪最本质的东西,只是需要修正而已,以区别于其他犯罪;对于多人参与这种新型犯罪的共同犯罪问题,应当区分不同情况,依据刑法规定和刑法理论作出妥当的认定和处理。  相似文献   

11.
修订后的《刑法》第193条规定了贷款诈骗罪,这是刑法新增加的一个罪名。这类犯罪近年来的发案数量不断上升,诈骗金额往往很大。刑法明确地规定了贷款诈骗罪,为惩治贷款诈骗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笔者针对审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贷款诈骗罪的特征及认定中有关问题作以初步探讨。一、贷款诈骗罪的概念和特征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其特征如下:1、贷款诈骗罪的犯罪客体是双重的。一方面侵犯了国家对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侵犯了国家对贷款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12.
1997年刑法典第193条完全吸纳了1995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第十条第五项关于贷款诈骗罪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本罪常常涉及到对该犯罪的主客观方面、主体范围等如何理解的问题,本文试图运用刑法理论,结合刑法的规定,对有关贷款诈骗罪的司法适用问题作些探讨。一、对贷款诈骗罪主观要件的理解刑法第193条对贷款诈骗的手段(即客观行为方式)规定得比较具体,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容易掌握,但仅有上述手段尚不能构成贷款诈骗罪。认定贷款诈骗罪的难点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非法占有的目的,是指…  相似文献   

13.
论贷款诈骗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詹复亮 《法学家》2000,(3):104-109
当前,贷款诈骗等金融犯罪态势日趋严峻,从某种程度上讲,已成为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阻碍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由于立法上的原因,司法实际部门对这类犯罪的认定处理却存有一定难度。为了提高司法适用水平,亟须加强深入研究。本文仅就贷款诈骗罪的立法演变、法律特征以及司法实践中认定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些粗浅探讨,以祈方家矫正。...  相似文献   

14.
在司法实践中,单位贷款诈骗行为在数额、造成的损失及对金融秩序和国家贷款管理制度的危害远远大于自然人贷款诈骗行为,但我国刑法并未将其规定为犯罪,依据罪刑法定原则,当前对此行为无法进行刑事制裁。建议尽快以刑法修正案的形式补充规定单位贷款诈骗罪。  相似文献   

15.
非法发放贷款的犯罪,主要包括两个罪名,即:非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和非法向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发放贷款罪。这是《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新增加的两个罪名。非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或者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其主要特征如下: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制度。犯罪对象是贷款,既有信用贷款,也有担保贷款。所谓信用贷款,是指以借款人的信誉而发放的贷款。所谓担保…  相似文献   

16.
贷款诈骗犯罪是目前发案较多的金融诈骗犯罪之一。犯罪分子骗取银行贷款的花样不断翻新,表现为数额大,范围广,手段多样化、智能化等。为有效地打击贷款诈骗犯罪,本文拟就认定贷款诈骗罪的问题作一探讨,以期对司法实践中此类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一、如何理解贷款诈骗罪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贷款诈骗罪表现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罪与非罪的界限,行为人在贷款过程中,虽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但主…  相似文献   

17.
修订刑法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从刑法的执行及此类案件发生的情况看,贷款诈骗罪规定有两点须从立法上完善。一是单位实施贷款诈骗的行为时有发生,所以应将单位规定为该罪主体。二是依据现行法律规定,贷款诈骗罪须以"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为构成要件,但判定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很困难,如果增设"虚假陈述的贷款诈骗罪"可解决这一困难,并有效惩治贷款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18.
贷款诈骗罪是金融诈骗犯罪中发案率较高的一种犯罪。鉴于目前学界存在一种对将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贷款诈骗罪犯罪构成要件的质疑,作者将其作为本文探讨的原点,山此出发,还针对实践中单位贷款诈骗的数种情形,提出对单位骗取贷款行为的相应对策,以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9.
刘航  刘远 《河北法学》2002,20(5):80-84
贷款诈骗罪的认定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认定非法占有目的有无的唯一方法论原则应当是因时因地因案件而作系统的具体分析;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关系重大,需认真对待。并根据实践需要对贷款诈骗罪与近似犯罪的区分以及该罪的非标准形态的认定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贷款诈骗罪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中规定的罪名,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完全吸纳了这一规定。这对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金融秩序,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贷款诈骗的手段花样翻新,加之法律规定的原则不尽完善,以致在审判实践中遇到一些新问题,产生认识上的分歧,影响了对贷款诈骗犯罪的惩处。现就审理贷款诈骗案件中适用法律遇到的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一、关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问题行为人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是区分贷款诈骗罪与非罪的标准。但非法占有目的是行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