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刑法典中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与俄罗斯刑法典中的"煽动仇恨或怨恨或者诋辱人格尊严罪"各具特色。从"洋为中用"的角度看,俄方刑法典注意及时修订立法、将该类犯罪归于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的做法值得借鉴;其保护对象广、规制行为多、情节要求低的立法特色有可取之处;其加重责任的主体规定更为合理;俄方权威观点关于罪过形式系直接故意以及犯罪既遂标准采取行为犯说的主张有其合理性;俄方刑法典量刑条件具体化、刑种多样化、处罚人道化的做法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2.
何立荣 《前沿》2008,(9):87-90
在民族地区农村的刑事法治领域,以立法途径调适国家法与民间法,就是适应民族地区农村的习俗、习惯和需要,对刑法作出变通规定。在民族地区农村变通刑法不得违背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得改变刑法总则基本规定;应平等维护被害人与加害人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应区别对待不同的民族风俗或者习惯。刑法应朝着出罪和减轻刑事责任的方向变通;但是,刑法的变通不能入罪或者加重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3.
《思想工作论坛》2015,(2):46-47
话题背景2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俗称"账号十条",规定对公众上网注册或使用账号的名称、头像和简介等信息进行规范,明确提出了网上昵称的"九不准",即任何机构或个人注册和使用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不得违反宪法或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不得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损害公共利益;不得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不得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不得散布谣言,扰乱  相似文献   

4.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关民族方面的罪名问题,指出新刑法中民族方面的罪名问题规定的立法依据和意义,并对具体规定从司法、立法、刑法等理论角度加以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5.
民族、种族和宗教相互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且对一个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关系重大。我国加入或即将加入的国际人权公约对民族、种族和宗教相关的犯罪行为已经作出了明确规定,我国有必要以国际人权公约的规定为参照检视我国刑法在民族、种族和宗教犯罪上的规定,作出与我国实际相符合、也与国际人权公约相一致的修正。修改现有相关犯罪的构成条件,增加我国刑法没有规定但危害严重的民族、种族和宗教犯罪。  相似文献   

6.
宪法与刑法的关系集中体现在罪刑法定原则上。目前,民族习惯法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刑法适用形成了重大影响,成为该地区刑事法治建设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我国宪法的相关规定表明,各民族文化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作为民族文化之重要体现的民族习惯法应当得到尊重,刑法的适用亦不例外。事实上,依据罪刑法定原则的下位原则——法律主义和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当民族习惯法有利于被告人时,可以得到适用,这不仅符合宪法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刑法与民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刑法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大华 《人权》2005,(5):34-37
一、静态存在的民族刑法现行刑法是一部兼重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双重机能的刑法。静态存在的民族刑法包括刑法总则关于少数民族之变通规定和刑法分则关于少数民族的若干规定。从总则来看,关于刑法之变通规定存在两处:一是总则规定刑法适用效力范围上,少数民族属于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形,部分地不适用刑法规定。即第6条第1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是我国刑法关于刑法空间效力的基本原则。根据本条规定,不论犯罪人是我国公民或外国人,也不论被侵害的是我国利益或外国利益,只要是在我国…  相似文献   

8.
胡平 《人大研究》2000,(6):14-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条规定 :“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 ,情节恶劣 ,造成严重后果的 ,对直接责任人员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少数民族”的概念应是 :“除汉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那么 ,对此条的理解应为 :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除汉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内容 ,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 ,对直接责任人员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根据刑法总则第一章第三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依照法律定罪处罚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不得定罪处刑”的规定 ,可以这样理解…  相似文献   

9.
尹维达 《前沿》2014,(5):93-95
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其蕴含的宗旨就是限制刑罚权,防止司法擅断,保障个人自由。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习惯法在相当的范围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味以罪刑法定原则为理由排除民族习惯法的适用是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本质内涵的。罪刑法定原则排除“入罪”的功能固然重,但更为重的是“出罪”功能。民族习惯法与罪刑法定原则并不存在天然的对立,罪刑法定原则完全可以合理定位民族习惯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1997刑法第182条将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的行为规定为犯罪,1999年刑法修正案将操纵期货交易价格的行为纳入刑法第182条的规制范围,2006年刑法修正案再度对刑法第182条予以修正。至此,刑法第182条适应了社会生活发展变化之需,加大了对操纵证券、期货交易市场行为的处罚力度。但刑法第182条将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与操纵期货市场的行为混合规定,不符合经济行政法规对证券、期货市场规制不同步的现状,应分款予以规定;本条采取叙明罪状的规定方式,不符合本罪作为行政犯的基本规定方式,应规定为空白罪状。“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不能准确限定本条规定之罪的外延,应取名“操纵证券、期货交易市场罪”。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刑事诉讼法缺乏相应的诉讼程序规定.借鉴法国刑事诉讼法关于单位犯罪诉讼程序的规定,我国应在《刑事诉讼法》中设专章对单位犯罪诉讼程序加以规定,明确对单位犯罪的职能管辖与审判管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相对不起诉,赋予检察机关对具体案件提起控诉的自由裁量权,但实践中其适用却并不充分。本文从相对不诉案件司法适用,实践中存在问题,以及对相对不诉适用的完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法》及《刑法修正案 (三 )》规定了有关的恐怖活动犯罪 ,但对恐怖犯罪的刑法调控过于简略 ;在追诉恐怖犯罪的刑事诉讼程序上也无相应对策。建议立法机关采取实体和程序合而为一的混合式结构 ,制定反恐怖犯罪的特别刑事法律 ;在实体上增设相关罪名 ,明确规定恐怖活动犯罪的范围 ,完善刑罚种类 ,规定特殊从重、减轻或免刑事由 ;在程序上完善管辖制度 ,赋予新的证据调查手段 ,采取特殊的刑事强制措施 ,强化对证人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4.
1999年<合同法>颁布后,合同的类型及其订立方式趋于多样化,然而我国立法对<合同法>与<刑法>的协调性关注不够,这给实践中区分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带来较大困难.本文试图从民商分立的角度,论述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是发生于两个不同领域的犯罪;并从商行为的构成特点入手,为区分两类犯罪提出建议,最终得出商法应独立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体器官犯罪在我国日显猖獗。《刑法修正案(八)》颁布之前,对此类行为仅以非法经营罪尴尬规制。对此,我国《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罪名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然而,该罪名虽已出台近乎一年,全国各地在司法实践中启用此罪名的判例却寥寥无几。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在立法和司法均已完备的基础上,公安机关对此类犯罪行为的行政执法发面存在一定不足,使该类行为不能被绳之以法。本文欲分析目前我国人体器官移植现状、人体器官犯罪情况、总结其作案特征,概括公安机关在侦破人体器官犯罪时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提高对此类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6.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设立 ,对打击犯罪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 ,腐败分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现象却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刑法规定的该罪的量刑幅度畸轻。这不仅违背了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放纵了犯罪 ,而且为执法者徇私枉法开了方便之门。建议立法机构比照贪污、受贿罪的量刑进行修改 ,提高法定刑、增加量刑档次。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第193条规定的贷款诈骗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弊端,建议完善贷款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和主体条件,改变以合同诈骗罪追究单位及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负责人员贷款诈骗行为刑事责任的做法;将单位纳入贷款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增设贷款欺诈罪。  相似文献   

18.
刑事政策的概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刑事政策是指国家和社会以打击犯罪、预防犯罪、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为目的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刑事政策的主体应是国家和社会 (团体 ) ;刑事政策的对象包括犯罪和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统称为犯罪现象 ;刑事政策的目的是打击和预防犯罪 ,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 ;刑事政策的手段是刑罚和其他非刑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片面共犯能否在我国刑法制度中得到肯定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根据刑法第25条有关共同犯罪的规定必然是否定片面共犯。然应从“共犯”中“共同”的本质入手,突破原有法条所形成的思维禁锢,从犯罪构成要件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将片面共犯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纳入共同犯罪。  相似文献   

20.
绑架犯罪是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历来是我国司法机关重点控制、打击的对象。进入新世纪后,在2002年到2003年前后,绑架案件的数量激增,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关于如何认识绑架案件、如何进行处置以及如何进行侦查等问题,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尤其在刑法修正案(七)对关于绑架犯罪部分进行修改后,又为绑架案件侦查带来了新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