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住房制度改革与政府职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平 《法学杂志》2007,28(4):133-135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部分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致使商品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功能也不够明显,制约了住房制度的改革.政府职能的发挥、政府角色的定位应该体现"二元化",即一方面做好对房地产市场的培育、调控工作,另一方面,完善经济适用房、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切实做好住房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市场上存在着大量"无房族"、"求房族"的同时也存在着数量惊人的空置房。本文根据武汉市居民住房消费的现状,找出影响住房供求矛盾的关键因素,并结合政府相关政策给出问题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3.
实现住房权利:中国的实践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必需品。住房权是人权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社会权利。论文在总结西方住房权保障模式的基础上,梳理了在中国背景下实现住房权的发展脉络和面临的挑战,指出中国"剩余型"住房模式在保障居民住房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并在文末提出若干政策建议。论文强调要充分保障中国公民的住房权利,政府应该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孙瑞灼 《江淮法治》2011,(11):47-47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亮相的"十二五"规划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国家将制定基本住房保障法,保障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对不同收入群体将采取租、售不同的住房政策。  相似文献   

5.
流动人口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应秉承渐进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原则,既要因城施策,也要因层施策。流动人口多层次的住房状况是流动人口住房保障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然而,有关流动人口的住房分层以及流动人口住房分层背景下住房保障的讨论不够充分。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形成了“四层八类”的住房分层结构。流动人口住房上层为已获住房产权的有房阶层,流动人口住房中上层为住在居委会辖区的租房阶层,流动人口住房中下层为住在村委会辖区的租房阶层,流动人口住房下层为住在宿舍等其他住房的住房阶层。住房阶层内又可以根据住房权属关系和辖区分为多种类型。研究认为,提高流动人口的住房水平需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政府调控稳定住房市场结构与价格,针对流动人口特点提供适配的住房;既要提高商品房市场和租赁房市场住房品种的多层次性,也要促进保障性住房的多样性及保障形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法人》2005,(7):19-19
现在的城市居民们日思夜想的就是能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宅。可是眼看着最近几年里商品房的价格就被炒上了天,普通工薪阶层的买房理想离现实越来越远了。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作为公共福利提供者的政府也没有坐视由于财富分化而导致的居住水平差异扩大的趋势,而是在福利分房取消后又推行了不少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福利政策。其中,经济适用房制度就是典型代表。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土地由政府免费向开发商提供,并辅之以各种税费优惠,建成后要求开发商以低于市场水平的价格向住房困难户出售。这个机制设计的初衷不可谓不好,但…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住"始终是一项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条件。住房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而解决住房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断推进和保障居民住房权的实现。然而,随着住房的市场化和货币化,我国的房价在不断上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居民住房权的实现。因此,构建完善的住房权保障制度来促进住房权的实现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湖南省住房为例,首先阐述了住房权保障的相关内容,然后分析了当前我省住房权保障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构建科学、完善的我省住房权保障制度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保障公民的基本居住权是政府的重要责任,2010年后我国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提供服务。本研究从居民满意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政府住房保障服务提供的质量与水平,研究发现东部居民对住房保障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评分不高。从东部地区分居住地类型来看,农村地区的满意度水平相对最高,市/县城的边缘地区居民的满意度相对最低;且省际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山东、天津与江苏居民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广东、上海与北京居民的满意度相对较低。政府应通过进一步加大住房保障资金投入、提高公共性程度、推进地区间均等化等途径来提高住房保障服务水平与居民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山西省晋城市委、市政府把解决住房困难问题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完善了配套的住房保障制度,启动实施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住房安居工程。经济适用住房是专门为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住房条件而修建的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是市委、市政府“五大惠民工程”之一,是省重点工程之一。为了把市委、市政府交给的这项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做好、做实,为了确保分配过程的廉洁、公平、公正、透明,真正把房子分配到最需要的群众手中,晋城市公证处作为经济适用住房分配工作的参与部门之一,严格按照《亚城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办事,依法配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北京市住房保障制度发展情况分析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住有所居目标,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总体思路,坚持抓保障,调结构,惠民生,逐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供应规模,累计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4392万平方米、48.5万套,其中廉租住房107万平方米,2.3万套;经济适用住房1009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11.
目前,住房保障法尚在草拟之中,作为参与其中的一名学者,我的认知是:住房保障立法就是要改变目前住房供应单一依靠市场的局面,即在商品住房市场之外,辟出专门领域来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需求,改变不管有钱没钱都到市场获取住房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一、经济适用房制度概述(一)相关概念经济适用房制度属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住房保障是在住房领域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政府作为责任主体,以实现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基本居住权为目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居住保障系统。其实质是政府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住房保障体系的认识 住房本质属性既是居民的基本消费品,又是价值量相当大、且在长时期内使用和消费的耐用消费品。居民住房需求的满足状况和消费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住房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并把解决住房问题作为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楼建波 《中国法律》2011,(1):39-42,89
住房保障制度是一国政府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保障其居民基本居住水平的一种制度。现代意义上的住房保障制度始於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肇始於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城市化密切相关。许多国家(地区)的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住房供应体系和运作模式,以弥补市场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现状(一)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公积金是我国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当中,学习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经验并结合国情应用的一种义务性长期储蓄制度,住房公积金作为一种专项用于住房消费的住房基金,住房公积金的本质属性是工资性。①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一种国家强制的储蓄制度,它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干预的理由在于住房属于准公共性商品,政府具有对公民生存的保障义务,政府通过强制单  相似文献   

16.
《法治与社会》2007,(7):9-11
2006年.政府出台了不少保障性住房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出台的‘国六条’。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被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辨析了"低收入人口"这一概念及其界定的方式,分析了国内外针对"低收入人口"这一人群采取的城市住房政策,针对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城市住房保障政策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今日之中国社会,住房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其作为生存与居住保障条件的固有功能,而具有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意义,甚至成为当下很多人的人生奋斗目标之一。然而,伴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居高不下的房价却让很多城市居民望房兴叹,本着居者有其屋的民本思想,为保障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有房可住,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城市积聚效应的不断扩大,住房保障的矛盾,特别是征地拆迁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十一五”期间,南京市为了有效解决住房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列入民生工程,加快兴建经济适用房社区,近10万户居民享受了经济适用住房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专栏导语     
住房是人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又是价值很高的重要商品,兼具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李健正,1993)。住房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住房政策至少也具备双重属性和目标,即经济政策属性和社会政策属性。经济属性指通过政府干预实现住房市场的高效、有序的发展,推动房地产经济的增长;社会属性指通过政府干预保障公民住房需求的满足,解决与住房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推动社区发展和社会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