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随着我国现代司法理念不断发展和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有必要对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所遵循的理念进行反思,并在立法理念的指导下对这一制度进行修改,给予被害人应有的程序保障和实体保障。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相对弱势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执行效果不佳的形势下.刑事被害人往往难以获得经济赔偿.这与人权保障和司法的实质公正相去甚远。在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探讨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既是矫正实质司法公正的有力武器.也是对和谐司法理念的有力回应。  相似文献   

3.
刘瑞刚  陈杨 《法制与社会》2010,(25):147-147
目前,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未能对被害人权利保障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救济,不仅对原告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对方当事人的范围和诉讼请求的范围有不适当的限制,割裂了刑事与民事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确定性,而且民事诉讼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的冲突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忽视了附带民事诉讼救济的独立性,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审判具体操作适用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审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廖中洪 《现代法学》2005,27(1):145-150
现行《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全面承袭了1979年《刑诉法》的相应规定,在刑事司法审判中已经明显不适应对于被害人权利保护的需要。充分保障被害人的权利,在程序上应当对于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被害人在诉讼中的权利和义务;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反诉;撤回公诉以后附带民事诉讼的处理等等问题进行完善。在完善相应程序制度的方式上,应当通过立法修改的方式进行,而不是采用现行司法解释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了切实保护被害人人身财产利益,提高诉讼效率,节省诉讼资源,我国《刑法》及《刑事诉讼法》均规定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确立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自设立之始便受到广泛质疑,而从司法实践来看,制度的运行没有很好的体现制度设立的目的和宗旨。在财产型犯罪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存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被害人所能选择的救济途径过于单一等缺陷,充实与改进该类型犯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显得愈来愈紧迫。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缺陷及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受“重刑轻民”传统法制思想的影响,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存在较大缺陷及不合理之处,与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要求相冲突,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利于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司法理念的不断发展,有必要适时地对这一程序制度进行修改,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充分体现诉讼效益原则和诉讼经济原则实现刑事审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笔者从我国的司法现状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与现代司法理念之冲突、制度设计之缺陷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相关制度的设计理念,提出了构造符合我国国情和司法实践现状且便于操作执行的刑事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7.
宋志超 《法制与社会》2012,(32):240-241
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在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司法实践中,虽然有完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来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很多被告人没有偿还能力,这使我国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面临执行困境。本文着重从救助被害人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笔者亲自办理的案件,提出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月萍 《法制与社会》2013,(18):101-10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重要且特殊的诉讼制度,能够有效提升司法审判效率,还能对受害人的权益进行维护。伴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应用,现行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出现了较多的弊端,赔偿问题是这些问题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我国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应用限额赔偿原则,配合国家补偿制度,以便通过多渠道对被害人进行损失弥补,实现恢复正义,对社会犯罪总量进行控制,实现被害人、社会、国家及被告人等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合并与分离: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减轻诉累 ,提高诉讼效率 ,保证正确处理刑事案件 ,维护司法判决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维护国家、集体财产利益以及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但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 ,民事实体和程序法律的不断完善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实践价值受到质疑。同时由于我国在立法规范和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导致附带民事诉讼缺乏独立性、救济范围过于狭窄 ,从而造成了对被害人的利益保护不足。因此 ,总结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借鉴各国立法经验 ,强化刑事案件民事赔偿救济程序的独立性 ,逐步实现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分立 ,将成为重构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实践中,检察机关对被害人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活动很少关注,参与不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中,基于被害人权利保障和化解矛盾纠纷、提高诉讼效率的要求,应在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重视对被害人民事利益需求的全面关注,以制度设计和人性执法两方面为基础,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刑事诉讼中没有缺席审判的制度,检察机关不能对外逃的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又因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被害人在刑事审判尚未开始的情况下,无法通过独立的民事诉讼获得赔偿。为解决现实问题,笔者建议,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进行改革,允许被害人选择进行附带民事诉讼或独立民事诉讼,这样在公诉无法进行的时候,既给予了被害人民事救济,又在一定程度上惩治了犯罪。  相似文献   

1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审理与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旨在程序上方便被害人诉讼,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使被害人能够借助国家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利益,免遭过多讼累,并及时弥补其在刑事犯罪中所遭受的损失。但由于目前我国被害人保护仍受限于司法理念与执法中的诸多误区,附带民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事诉讼法设专章对附带民事诉讼问题作了规定,确立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制度。适用这一制度以来的司法实践表明,它有利于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人民法院节省人力和物力,及时结束诉讼,有利于诉讼参与人减少诉讼纠缠,减少对工作、生产的影响。同时,实行这一制度还说明运用刑罚和经济制裁两种手段打击犯罪比单一手段更为有效。附带民事诉讼涉及刑事诉讼法律关系和民事诉  相似文献   

14.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刑事被害人遭受到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途径由犯罪人来进行赔偿的不足比较明显。由于我国刑事被害人的  相似文献   

15.
亓晓萌 《法律适用》2011,(4):100-10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作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自设立以来已实行30余年,近年来随着案件数量的逐年增加和现代司法理念的日渐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逐渐成为刑事司法改革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公权与私权的协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主要问题是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应当仅限于物质损失而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如何处理刑事诉讼与附带民事诉讼之间以及追缴、责令退赔与 (附带 )民事诉讼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主张 ,应当协调处理国家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以及被害人与被告人的关系。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与被告人的地位应当大致均衡 ,附带民事诉讼既应方便公权力的行使 ,也应保障私权的实现 ,从而确保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一体化地合理解决民事赔偿与刑事制裁 ,并服务于预防与控制犯罪的刑事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现行法律对如何审理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有关规定比较原则,给审判实践带来一些问题和困难。笔者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和司法实践,仅就解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损害赔偿,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附带民事诉讼损害赔偿的提起问题。涉及附带民事诉讼损害赔偿时,是否必须有被害人一方申请,才能发生损害赔偿?笔者认为:对附带民事诉讼的损害赔偿,不能仅理解为只有被害人和检察机关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后,才能进行附带民事的  相似文献   

18.
附带民事诉讼在制度设计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困境是难以实现被害人的赔偿请求与解决案件分流。通过实证考察,刑事和解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困境。基于刑事和解与附带民事诉讼在理论上也有一定契合性,因此,可以考虑从刑事和解的角度来完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9.
刑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是当事人,但目前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不尽完善,需要在附带民事诉讼起诉权、庭审权利.直接上诉权等方面完善被害人权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是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立法宗旨在于减少讼累,提高诉讼效率.保证正确处理刑事案件,维护司法判决的统一性和严肃性,维护国家、集体财产利益和被害人的合法权益。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法制建设的日益进步.特别是民事实体与程序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局限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