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国议会质询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询(questions)制度起源于英国,最初是指议员就内阁的施政方针、施政报告或其他重要事项,向内阁总理或者内阁组成人员提出询问或质问。1783年,英国下议院议长对下议院议员向政府提出问题要求答复的作法首次作出裁决:“任何一位议员可以认为他有权向一位大臣、  相似文献   

2.
赵俊杰 《中国人大》2010,(13):51-52
质询(questions)制度起源于英国,由请愿权发展而来,是指在国会开会时,国会议员针对内阁的施政方针、施政报告或其他重要事项,向内阁总理或者内阁组成人员提出质问或疑问。质询权与调查权一样,都作为协助国会行使立法权、预算决议权以及行政监督权的辅助性权力,其目的是了解事实真相,以供国会行使立法等权作参考,同时能够监督政府,让人民了解政府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3.
所谓"影子内阁"是指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在野党为准备上台执政而设的预备内阁班子。它往往由下议院中最大的反对党领袖,物色下议院中有影响的本党议员按内阁形式组建而成。这种制度由英国保守党首创,后为一些英联邦国家采用。  相似文献   

4.
英国信奉“议会至上”的原则,它最早建立了议会[1]制度,因此有“议会之母”之称,英国议会对其他国家的代议制度有重大影响。因为英国议会是英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立法机关,加之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政府对议会负有政治责任,所以英国议会有监督政府行政行为的职能和权力,议会对政府行使监督权主要通过以下制度体现出来。一、英国议会的质询制度质询是议员在议会会议期间,就政府的施政方针、行政措施以及其他事项,向政府首脑或高级官员提出质疑或询问并要求答复的活动。这是议会监督政府的一种重要方式,18世纪由英国议会首先设立。19世…  相似文献   

5.
论质询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诚 《人大研究》2003,(10):18-20
质询制度是宪法规定的权力机关的一种监督制约手段 ,从理论上探讨完善我国质询制度的实现途径 ,对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依法治国有重大意义。一、质询制度简介质询是指议员在议会会议期间 ,就政府的施政方针、行政措施以及其他事项 ,向政府首脑或高级官员提出质问或询问并要求答复的制度。质询的主体 ,也即质询案的提出主体包括议员 (或代表 )个人、议员群体或代表团、立法机关的委员会等。质询的对象是行政机关 ,并由行政首脑或其他高级行政官员进行答复。但有些国家宪法也允许对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提出质询 ,例如越南宪法第九十八…  相似文献   

6.
质询意识普遍不强。人大代表受自身素质影响,不愿、不敢行使质询权,还有部分代表不会运用甚至不知质询制度;被质询机关将被质询视为出丑,担心质询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或因暴露薄弱环节而丢选票;广大民众因对质询制度的意见长期得不到采纳而丧失信心。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实行议会内阁制,其议会制度受英国议会制度影响较大,议会拥有较大权力,实行两院制,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组阁,内阁对议会负责等。  相似文献   

8.
立法机关的质询与法院的独立审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质询,是立法机关成员依法对行政事务或其他事务,用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政府及其他国家机关提出质问、询问,要求它们在法定期限内作出答复。在实行质询制度的国家,质询权是立法机关行使监督权的一项重要内容。质询的对象在本意上仅指行政机关,但在社会主义议行合一制下,...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质询制度确立于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作了进一步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全国人大的立法解释等一系列法律不仅对质询制度的立案标准、立案程序以及立案后的处理都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而且扩大了质询范围。然而,到目前为止,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适用该制度的案例仍屈指可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更是尚未立过质询案。  相似文献   

10.
质询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由请愿权演变而来,后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议员在议会会议期间,可以按法定程序向政府就某一问题提出质疑并要求答复。在西方议会制度中,询问与质问共同组成质询制度。在英国议会,议员将质询通知以书面形式提交议事台办公室,上面注明要求口头或书面答复并指明要求答复的日期。政府各部门平均每月一次答复下院的口头质询。  相似文献   

11.
对人大质询制度设计和实践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必耀 《人大研究》2005,(11):11-14
2005年1月15日,哈尔滨滨江桥收费站的闭道栏杆被撤除,收费站“寿终正寝”!老百姓拍手称快的背后,是万文国等10名省人大代表于2004年初在黑龙江省人代会上对省政府的质询。如今,人大质询渐渐多了起来,质询“零记录”正在不少地方被改写,沉默了几十年的人大质询逐渐走向前台。解读一个个质询案例,我们发现:质询事实上推动了政治和谐。质询的制度变迁随着人大制度行进的步伐,人大质询制度和实践的演进,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初创期:1954年~1979年质询作为一项权力载入宪法文本,但质询实践一片空白。人大质询制度发轫于1954年宪法第三十六条…  相似文献   

12.
<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实行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是为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完善我国质询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质询制度的基本情况质询是对被质询机关的工作不清楚、不理解、不满意的方面提出质问,要求被质询机关作出澄清、解释的一种活动。质询是一种质问,带有批评性质。质询制度的实质是委托人考核代理人,源于人大制度的基本法理和基本框架,具有满足知情权、敦促“一府两院”采取行动、对“一府两院”官员进行监督的作用。我国的质询制度发端于建国之初。1954年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向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提出质问,受质问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同年,地方组织法作出相应规定。1975年宪法取消了质问。19…  相似文献   

14.
宁成信 《乡音》2013,(2):50-50
荷兰采行君主立宪以及代议国会制度,象征国家主权的碧翠斯女皇于1980年正式登基。荷兰最高行政机关是内阁,并以总理为内阁首长统辖各部会。荷兰最高立法机关是两院制的国会,上议院有参议员75名,由各省推选,下议院则有150名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任期为4年。由于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规模大到能单独在国会取得过半席次,因此小党联合组阁的现象相当常见,也因此使得政府政策能够长期保持一贯性。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国,质询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早在1954年宪法中,有关人大质询权的内容就有所规定。1982年宪法则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质询作了比较完整的规定。之后,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质询案难以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道生 《人大研究》2003,(10):20-20
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了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质询权 ,但真正运用的地方很少 ,不少迄今还未运用过。这方面原因很多 ,大体有 :一、有的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 ,对质询的认识不足 ,总以为人大及其常委会采取的审议、视察、执法检查等监督形式是普遍运用和列入议程或计划的 ,质询属可搞可不搞的监督形式。由于对此抱无所谓态度 ,所以对提质询案缺乏主动性 ,致使这一利剑束之高阁。二、质询 ,难免带有尖锐的批评和指责 ,而且直接涉及具体部门和具体人 ,有的拉不开情面 ,有的担心人家接受不了 ,怕影响关系 ,今后难以共事。由于在“不说好 ,…  相似文献   

17.
日本国会的“混帐”解散事件,发生在第四届吉田内阁时期。 1953年,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对内阁进行质询时,社会党议员对内阁提出尖锐的质问,吉田茂首相在答辩中态度极为傲慢,甚至谩骂社会党议员是“混帐东西”。这激起了在野党的强烈愤慨和谴责,并对内阁提出了“不信任案”。当时,执政的自由党内部发生分裂,鸠山  相似文献   

18.
彭江 《人大研究》2005,(6):43-45
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实行普选制的国家,其选举制度不仅对英国自身的民主政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民主政治体系也具有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英国三大立法主体在英国,君主(monarch)以及下议院(又称平民院)和上议院(又称贵族院)两院是法定的三大立法主体。当然君王的立法地位只是流于形式,而两院中的下议院又具有主导地位。至今为止,上议院还不是通过选举产生,其中一部分议员是执政党政府建议英女王授封的终身贵族;另一部分则是世袭贵族,也就是说,他们的议员身份是由其祖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在英国的政治议事日程上…  相似文献   

19.
质询存任的问题 质询是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问责“一府两院”的重要方式之一。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应以问责为常事;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的委托人,应以问责为己任。但是,人大质询的制度设计远未达到预期的问责目的。我国的质询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2006年9月14日载,江苏省泗洪县纪委、组织部联手,在全县农村基层全面推行村务民主管理村民质询制度。对不称职的村官发给“质询罚单”:首次被评为不称职的村干部要作出表态,并接受乡镇纪委诚勉谈话;连续两次不称职的将按有关规定受到罢免或免职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