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4,(9):90-90
赵子尧在《思想战线》2014年第3期撰文认为,当代中国的政治惯例作为成文宪法与法律之外的政治实践,具有政治规则的属性和效力,既是对成文宪法和法律的补充,也受制于成文宪法和法律的精神。政治惯例实践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调整、规范和形塑,对中国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的保障作用不容小觑,其在某些方面的效果是成文法无法达致的。  相似文献   

2.
成文宪法在形式上是由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和宪法惯例、判例、宪法解释、国际条约等构成的结构体系。各个形式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不尽一致。一个恰当的、富于稳定性和适应性的成文宪法形式结构体系应当包含一部简洁的宪法典、众多使宪法内容具体化的宪法性法律,并以宪法解释、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和国际条约等作为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3.
第三课宪法【名词解释】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是以有无明文规定的法典为标准,对宪法的分类。成文宪法指用一个或几个宪法性法律文件规定国家根本制度的宪法。成文宪法具有比较统一、完整的法律文书形式,为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不成文宪法不是不写成文字的宪法,而是说它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律文书形式。  相似文献   

4.
由近代中国商会的政治活动观之,在成文宪法等政治法律基本不被实施的背后,近代中国依然存在非正式意义上的政治法实践。这种政治法实践在多个层面被充分展开,主要包括政治认可上的合法性审查、政治教化上的行为控制和政治妥协上的秩序诉求。这三种非正式的政治法实践所走过的道路,是一条制度演化而非制度移植的路径。与西方现代政治法传统、也与中国古代政治法传统不相一致的近代中国政治法实践,在理论上符合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演化逻辑。  相似文献   

5.
贾翔龙 《前沿》2003,(7):70-73
当代中国法律文化是由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决定的 ,反映着政治社会的要求 ,同时 ,它又对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理论与中国法律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同时又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和世界各国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 ,将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国外优秀成果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 ,在建设当代法律文化的过程中 ,要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继承问题 ,二是对待西方法律文化的问题。因为 ,这两个方面直接影响着当代法律文化的建设。一、批判地继承中国法律文化的传…  相似文献   

6.
《天津人大》2012,(1):41-41
英国议会以其历史久长而闻名于世。议会至上是英国奉行的宪政准则之一,即是说,议会高于国王和法院。其至今没有制定一部成文宪法;议会所通过的若干宪法性法律、数百年来所形成的宪政惯例、普通法及宪政权威的观点等,规范着议会制度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生态催生了特质独具的协商政治,至当代则以政治协商制度为载体介入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近现代中国的协商政治,基于中国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区别于当代西方语境中的协商民主或协商政治,体现中国共产党近90年来政治实践的一项独特内容。在近现代中国的框架下,中国共产党协商政治理论与实践经历长期的发展轨迹,足以诠释中西协商政治的历史与文化差异、制度与逻辑分殊。近年来,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社会阶层分化、利益诉求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协商政治对于完善执政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克服赢家通吃式选举制度体系的弊端,调节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刚性冲突,更有现实的功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代中国独特的政治现象,对外宣传肩负着塑造国家形象,建构国家认同的历史重任。当代中国对外国家战略由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变,形塑了当代中国对外宣传的机制和战略。政党领导与社会参与并存的对外宣传机制和以主权与人权为核心的对外宣传战略,塑造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三种形象,即和平国家、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对外宣传在以往所取得的成功对今后实践的启示,主要包括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善用外力和加强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常士訚 《政策》2003,(11):30-31
公民道德建设和其他政治建设是相辅相承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在当代中国,加强党的建设、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各项法律规章制度、进行政策创新、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公民是国家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整个公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政治建设的进行。公民道德建设与政治建设二者之间构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政治建设的角度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践的缺位或"失语"使得中国政治学学人需重新考量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在当代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亟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践的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概括和升华,张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践的价值,展现政治学学人对政治生活理解的独到与深刻。当下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渊源、表现形态、价值追求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实践要求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的,处理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科学化与大众化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关系、中国气派与国际化的关系、政治学学人的独立人格与经国济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  相似文献   

12.
读书     
<正>《当代中国政治》林尚立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定价:68.00元从中国把握中国政治"中国模式"即"中国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国家现代化之路。这是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本书是中国发展道路丛书之政治卷,主旨是从中国的历史和现  相似文献   

13.
吴宏亮 教授     
《理论月刊》2012,(5):1
吴宏亮,男,1963年生,河南郾城人,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导,兼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主持和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理念创新与执政实践研究》,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中国传  相似文献   

14.
著者在该书《序言》中说:“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思当代法律和政治理论中的诸多令人瞩目的重大贡献,对许多传统观念和保守原则提出挑战。特别是,本书试图减轻法律实证主义对现代宪法的束缚。在对法律与政治或法律原则与政治原则之硬性区分的价值进行思辨的同时,作者也希望努力缩小公法与法律理论之间的惯常鸿沟。”  相似文献   

15.
法治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其民主性。现代民主的实质就是平等的社会主体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平等、人权及社会正义控制和行使国家权利。法治的民主特征决定了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是当代中国国家统治权的最终归属者;当代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当代中国法的本质决定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宪法和法律确认了人民群众依法治国主体的地位。法治的规范性表明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人的社会行为或社会活动,即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等公权力活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确立的依法治国的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因为它必定是社会主义的法,必定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对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必须注重本国的国情和民族特点,走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要求坚持和遵循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价值取向和实践原则,以发展民主政治、践行法治政治、推进协商政治、追求效能政治作为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社会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理性化、个体化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出现了诸多社会认同危机,人们对国家、社会与民族的认同程度呈现出下滑局势,尤其国家与民族认同业已成为人们讨论和关注的主题。在中国,作为一种社会认同的"中华民族"认同是认识和处理国家与民族关系的根本性认同。当代中国社会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构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冷静的学科思考,更需要长期的政策引导、政治信任、文化沟通和经济的福祉,这是实现多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基础、政党功能、核心政治结构和政治制度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的特色.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色是在"世界史"和"民族史"相结合的过程当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及政治现状、世界各国政治文明及共性成分与实践创新的结合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必须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精华并结合中国...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法治建设必须要汲取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传统法律文化是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文化土壤,是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宝贵本土资源,是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基础。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立法上,汲取了成文法的立法经验与传统,在立法形式上以法典为主要表征,在内容上将道德融入法律原则之中;在司法上,汲取了传统法律文化中慎刑与慎杀的思想与理念,尤其是对于死刑处决尤为慎重;在法律监督上,汲取了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御史监察制度中的成熟经验。总而言之,当代法治中国建设是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对传统法律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青年的优秀群体,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需要大学生真知、真信、真行.调查表明,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状况呈现出:大学生既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又了解得不系统;既肯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获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认可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学方法,但也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差等问题,需要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高校可以通过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强化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教学路径,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