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更加侧重于操作层面并且涉及区域利益竞争,这就决定了公众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目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还受到传统政治文化、公众政治参与素质、制度保障、行政主体观念以及公众参与途径有限等因素的不利影响。要通过克服传统政治文化负面影响、培育现代民主政治思想与公民社会、建立健全法律制度、转变地方政府行政观念、重估公众参与价值、拓展公众参与路径等措施,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效果,从而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质量。  相似文献   

2.
公民参与在政府治理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民主性。通过分析石家庄市政府官网的相关数据,从公民参与地方政府治理的渠道、议题、类型及环节分布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出公民参与渠道分布的多样性、公民参与议题分布的广泛性、公民参与类型分布的局限性、公民参与环节分布的集中性四个特点,反映出政府对公民参与地方政府治理的预期与公民实际参与地方政府治理现实之间的偏差,并从政治参与传统和公民认知两个层面剖析原因,提出构建公民参与地方政府治理的权利制度保障、培育公民参与地方政府治理的自觉性与能力、增进公民参与地方政府治理形式选择的有效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的失效跟社会个体对政策供给主体的信任有关。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民生领域的公共政策成为社会个体最敏感、最关注的公共政策。基于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差序信任格局,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有关政府信任的数据,对民生忧虑与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做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民生领域中的政府信任呈现出差序格局;污染忧虑中的噪音污染、居住忧虑中的社区安全问题,显著降低中央政府信任;医疗忧虑中的看病贵问题、居住忧虑中的社区公共设施问题,显著提高中央政府信任;水污染、噪音污染忧虑和居住忧虑,显著降低地方政府信任。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政府信任"的政策主体界定新模式。这一新模式有别于以行政权力层级来界定公共政策供给主体,既可以提高民生领域中的政府绩效,改善民生问题,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探索》2016,(5)
政治信任是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评价性取向,显示公民对政治系统情感支持的水平。基于对广东、湖北和贵州三省的调查数据,从微观视角分析公民政治参与和治理绩效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公民的制度性政治参与对高层政府信任有正面作用,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对高层和基层政府信任都有负面影响。治理绩效中公民的政策结果满意度、政府过程满意度和政府形象满意度对高层政府信任和基层政府信任都有正面作用。这些研究结论说明,要提高政府信任度,一方面需要提升制度化参与效率,妥善处理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另一方面需要提高治理绩效,提升公民对政策结果、政府过程和政府形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的有效参与将会影响、推动或改变政府的决策,对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公正廉洁政府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受到了来自公民、政府、参与途径、制度保障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各项措施和制度,更好地保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有效性,使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能更好、最大地发挥作用,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一般政治学的意义上讲,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参与公共政治生活,并对国家政治体制的构成、政治运作、政治决策、政治结果等的关心、利益表达和施加影响的行为及过程。简单地说,政治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对政府决策施加自下而上的影响的过程。如我国近几年出现的旁听制度、评价政府、政务公开、立法听证、物价听证、公示制度、海推直选等等,旨在提高和扩大公民对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公民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密切政府与群众联系,增进相互理解与沟通,维护社会团结与稳定的重要渠道。因此,党的十六大将扩大公民…  相似文献   

7.
社会成员对政府的认同、信任与支持,是任何政治体系稳固和顺利运作的重要保障。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调查数据(CGSS2010),实证检验收入不平等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采用区县基尼系数,还是用分位数支出百分比衡量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的扩大都损害了民众的地方政府信任,这一结果尤其体现在分配利益诉求较高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公平感和社会保险是影响收入不平等与地方政府信任关系的两个重要机制。因此,通过制度安排形成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机制无疑是提高地方政府信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总体现状是令人鼓舞的。公民参与到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中来,推进了广大领导干部科学政绩观的树立,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地方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公民的全面发展。然而,从我国现行公民参与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意识、渠道、方式方法、类型、效果的现状来看,与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公民参与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作一现实考量,进一步找出症结所在,以期发现公民参与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有效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兴的参与方式,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与发展潜力。政府缺乏现代理论支撑和完善的制度设计以及公民缺乏厚实的公民文化基础和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是影响网络政治参与规范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实现网络政治参与规范化发展主要在于形成政府与公民参与的双向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徐琳 《求实》2002,(Z2)
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反映社会政治民主状况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政治参与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的 ,反过来又对一定的社会历史起作用。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是 2 1世纪初叶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一、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政治参与是指公民“或多或少地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 (或 )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1] 政治参与旨在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 ,目标指向是影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政治参与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自愿性 ,二是选择性。公民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1.
政治效能感意指人们对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和政府的回应性抱有一定的信心。它影响着人们是否参与政治和如何参与政治,也是一个国家民主化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公民政治效能感偏低,其原因有三个方面,即公民自身政治知识水平偏低、政府回应性不足和政治参与渠道不畅;公民政治效能感偏低导致了公民的政治冷漠、政治不信任,将民众引向暴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质、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追求和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提升我国公民的政治效能感,其路径在于,提高公民经济生活和文化教育水平、加强回应型政府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以及加强网络政治参与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12.
贾博 《学习论坛》2008,24(6):48-51
优化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多种多样,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着力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优化公民参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重塑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和治理的理念;加快信息公开、听证、民意调查和决策咨询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培育公民精神;提高公民参与技能.  相似文献   

13.
政治生态与公民政治参与之间存在鲜明的辩证关系,因为公民政治参与会受到政治生态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公民也会通过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系统发展。从当前我国网络政治生态中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表现为政治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政治参与不均衡性明显、政治参与渠道有待拓宽、政治参与功利性比较强、政治参与制度不健全。从优化网络政治生态,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路与对策来看,主要包括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增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消除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治理网络环境,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14.
政府行为是对人民要求的反应,政府管理创新也需要建立在人民需求的基础上,所以民主参与应该是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杭州的政府管理中,以适当的形式纳入民主参与,在表达人民利益诉求、影响政府决策、监督政府履职、承担政府外移职能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民主参与不仅推动政府管理创新,还使杭州的社会建设处于领先地位,民主也越来越融入社会政治生活。未来需要从扩大参与空间、完善参与机制、推动公民社会成长等方面加强政府管理创新中的民主参与,为社会政治发展增加更多活力。  相似文献   

15.
<正>张文英在《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以天津的实证分析基于调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政府绩效评价、公共政策满意度、社会信任、政治效能感、政治公正感和威权主义价值观这六个自变量,对政治信任呈现出或弱或强的影响。其中,公众对中央政府出台的公共政策的满意度对政治信任的解释力最为显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较高,显示威权主义价值观对于政治信任有着较为  相似文献   

16.
陈伟扬  陈秀招 《理论研究》2012,(3):35-37,43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网络平台影响和推动政府决策过程的活动。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公民政治权力的行使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但不良的网络政治参与会影响真实民意的表达以及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有效性。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是实现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和有序性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存在着社会诚信缺失、制度和规则不健全、社会治理不优化、传统政策过程的路径依赖等问题,制约了公民政策参与.为此,需要我国从重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加强公民政策参与的法制建设、发展公民政策参与的组织载体、促进社会资本与协商民主良性互动等方面来实现社会资本对公民政策参与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CGSS2010的调查数据分析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政治参与因素中参与居委会投票对外在效能感具有积极影响,成为工会会员能提升内在效能感;政治心理因素中政治信任因子可以显著增加外在效能感,但却会减少内在效能感,而其中政治认知因子会同时提高其内、外在效能感;主观社会地位因素中主观阶层地位可以增加城市居民内、外在效能感;人口学因素与内、外在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相比较而言,这四个因素对内在效能感的影响要大于外在效能感。  相似文献   

19.
雷叙川  王鹏 《探索》2014,(1):69-73
通过对成都市大样本调查,研究成都市民的非传统型政治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政治参与为因变量,探讨年龄、教育、经济状况等人口学变量以及政治兴趣、政治信任和政治效能感等政治心理因素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教育、政治兴趣、地方政府信任以及内部政治效能感对政治参与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和政府官员信任对政治参与行为具有负向影响,但是在不同的政治参与形式中,政府官员信任以及内部效能感两个因素的影响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对政府官员信任越高,收敛型政治参与水平越低;内部效能感越高,发散型政治参与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20.
张杰 《世纪桥》2009,(18):66-68
公民参与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民主化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证政策科学性、合法性和民主性的理性选择,而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具有其现实可行性。本文在分析了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转变决策主体的思想观念,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建设;构建多元化的参与渠道和营造参与型政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