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绍明 《新东方》2007,(11):49-51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广的影响,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吸取、发扬儒家学说中的精华,批判、剔除其中的糟粕,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孟子和庄子在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中都处于"亚圣"地位,两者在音乐审美思想上的认识论分别是对孔子和老子的继承与创新,深刻地影响着千百年来中国音乐的审美认知。从孟子和庄子对音乐审美的思维特点与认知目的出发进行比较,可以从认识的过程到认识的结果来概括和对比两者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     
谭舯 《统一论坛》2012,(2):14-16
在辉煌璀璨、蔚为大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处于主体和核心位置的当属儒家文化。自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算起,儒家文化已绵延发展达2500余年:儒家文化以其深湛厚重的思想内涵和经世致用的社会价值,始终占据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的主导,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对中华文化特质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林超民 《思想战线》2000,26(1):135-137
我们中国人一提起孔子与儒家思想就会顿生“家园之感”。这是我们对自己所继承的优秀文化传统特有的亲切、关爱与认同的思想情怀。人们在谈论孔子与儒家学说时 ,大都集中在其道德规范、政治主张、教育理念等方面。很少研究他们在处理华夏与四夷的思想和策略。毫不夸张地说 ,孔子与儒家的民族思想对维护中国的“大一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作用 ;没有孔子“华夷一体”的“大一统”思想就没有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家园”。徐兴祥的《中国古代民族思想与羁縻政策》为我们深入了解孔子与儒家的民族思想及其在中国历代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中…  相似文献   

5.
师晓霞 《新东方》2006,(2):35-38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作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存在,但是在中国民族心理的形成过程中,道家的影响恐怕不亚于儒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鲁迅先生就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基是道家思想。其实,儒道两家在中国长期共存共荣、相生互补,共同承担着社会主流思想的角色,塑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而论,道家的影响也不逊色于儒家,甚至西方人对老子的兴趣要甚于孔子。一本《第五项修炼》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一时也风靡中国,但细看其要点正是老子的理念。西方人如此钟爱老子,有学者解释是因为孔子讲伦理,老子讲智慧,西方人似乎对智慧…  相似文献   

6.
《小康》2008,(9):15-15
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吸引了全球目光注视急速现代化的中国。但是有些中国人现在回头向孔子的学说、即儒家思想来寻找灵感,比如孔子有关社会和谐的理念。《中国的新儒家学说》一书作者、政治学者贝尔表示,孔子这位中国古代大哲学家的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小华 《学习与实践》2007,(11):158-160
"中和"是中国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对中国茶道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中庸之道","中和"哲学或"中"的境界上。儒家茶人及其文化也无不体现了这种精神。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这一核心就是"和"的思想境界,实际上也就是儒家哲学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8.
读儒一得     
读儒一得陈明绍列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前551-前479)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居统治地位的时间长达两千多年,实质上是"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文化的主体。时至今日,儒家学说中的许多积极因素,仍然值得我们珍视和继承;特别是儒家主张协谐...  相似文献   

9.
谢汉东 《传承》2007,(11):20-21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深厚的廉政思想,作为弥足珍贵的思想和文化资源,为当今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营养。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就深刻阐述了他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主要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代表。研究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沿革,而且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伦理思想,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孔子的伦理思想孔子是先秦儒家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理论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里的“性”,就是指人性。他认为,不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不差上下,由于后天的…  相似文献   

11.
儒学是东亚文明的内核。它在很大程度和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规约着东亚世界的心理建构和情感宣泄方式,表现出与西方文明迥然异趣的鲜明特色。和谐是儒家全部学说的真髓,也是古代中国和整个东亚文明创造所崇慕追踪的走向。这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继承、弘扬历史上的中和思想,并与自身的政治学说相结合,将前人的中和观念发展成为中庸思想,以中庸作为儒家最高道德哲学范畴和致思范式密切相关。因此,探讨、评析儒家中庸的历史价值和缺陷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孔门师生关系是解读中华文化以及中国人心灵密码的重要路径。孔子创办私学,通过"有教无类"无差等的教育来实施文化的拯救;营造自由开明的学术环境,培养"志于道"的"君子儒",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士",文化获得了独立;孔门师生关系建立在"行其义"的社会责任担当的基础之上,孔门师生以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姿态,播撒道义之火、文化之火,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3.
孔学、儒学与儒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学儒学与儒教许圣义孔学、儒学与儒教三者,在社会上人们往往混同。其实,三者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孔学是孔子的学说,专指孔子本人的学说以及后人真正继承孔子的学说。儒学是儒家的学说,儒家是宗师孔子以六艺为法的学问,与孔子当然有关,但是...  相似文献   

14.
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个人修养到国家治理,覆盖广泛而深刻,几千年来持续的影响着中国。中庸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乏相通之处。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分析中庸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联系,发现中庸思想的可供借鉴和参考之处,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台湾与大陆的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从商代的甲骨文算起,汉字已有3500年的历史。秦汉之际,随着中原文化在台湾流衍,汉字也传入台湾。后来,由于祖国大陆汉族人民移居台湾日益增多,汉字便成为台湾通行的文字。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明显地表现在海峡两岸对儒学的共同信仰。17世纪中叶,儒家学说开始传入台湾。1666年1月,台南建立了第一座孔庙和明伦堂,这表明中国封建主流文化大规模地移植到台湾。书院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机构。清朝康熙年间,台湾设立儒学至少有13所,供奉着孔子的牌位。各级学校把《三字经》、《论语》、《大学》、《中…  相似文献   

16.
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国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中国一些专家学者却在肆意“恶搞”。对此,香港《大公报》20日刊出署名“唐虞”的文章指出。优秀的历史文化包括历史名人,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恶搞”  相似文献   

17.
苏俊霞 《求索》2008,(6):115-117
孔孟“生死”思想是儒家早期生死观的集中体现。孔子主张“杀身成仁”,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孔孟强调关爱生命,同时,认为死亡是可悲而可乐的,所以,对待死亡,还要重视死亡仪式。这些思想都充分体现在孔孟“仁政”学说上。谨慎地对待生死,自然就会使民众变得忠厚淳朴,孔孟“生死”观学说对我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的人生观和政策制定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朱杰 《黄埔》2013,(4):85-87
在先秦诸子当中,儒家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把肇始于周礼的思想发展形成为一套完备的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套学说,发轫于孔子,集大成于荀卿,而孟子则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作用。《孟子》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在儒家经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儒家教育体系的奠基人,儒家教育思想的首倡者。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目标有所侧重,教育内容和方法有所改进和发展,但大都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延续和发展,都没有偏离和改变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主义特征。本文对儒家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价值审视,是以孔子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为基本内容来进行的。孔子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的伟大教育家。孔子所处的社会转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这次社会转型,一方面促进了当时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生产关系、生活秩…  相似文献   

20.
苏运蕾 《人民论坛》2020,(12):164-16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正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主动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应借鉴儒家学说的“自我觉醒”理念、“自我反省”哲学以及“自我重构”意识,推动文化自觉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