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民法是调整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基本法律,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法律规范。民法是调整具有平等地位的民事主体之间所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一、民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1.从民法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民法为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人类社会自有了法律,就有了民事法律规范。从诸法合体到民刑分离,民法和刑法一道,是最早产生的法律部门。商品经济导致了民法的发展。民法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条件:社会分工、身份独立、交换自由。商品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换必然要求主体是平等的、独立的、自由的人格。各个商品生产者相互独立、互不隶属,才能依法自由自主地参与各种民事法律关系,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2.
丁西泠 《学理论》2009,(6):96-97
本文试图从该案涉及的基本法律冲突入手,首先分析该案可能反映的问题:以继承法“遗嘱自由”为代表的个人财产权与婚姻法所保护的合法婚姻关系的冲突,其次是西方近代以来两大民法基本原则——“意思自治”与“公序良俗”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8,(11)
我国法学界一直对如何处理民法和商法的关系,如何建构商事立法模式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通过对民法和商法进行比较分析,从概念、主体、客体、基本原则等角度阐述了民法与商法的不同之处。针对民法学界存在着商法典已经失去存在的必要、民商法之间区分模糊不清等民商合一的观点,文章对商人阶级存在并壮大的社会现状、国际上民商分立的趋势进行分析,强调了商事法律的特殊性,民商分立对于我国商事活动的重要性,提出了对未来商法通则编纂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一、民法的本质特征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主要是公民和法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被形象地称为“社会生活的圣经”。民法的本质特征也是民法的性质,是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重要区别。(一)民法是私法。民法一词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法的市民法。市民就是私人,是合理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的经济人。民法体现社会成员个人意志,以个人或私人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是私法。(二)民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市场经济与民法是双向互动的促进关系。恩格斯说过:“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  相似文献   

5.
刘茜倩 《学理论》2013,(18):137-138
《婚姻法解释三》第七条(以下简称第七条)就房产归属规则进行了明确规定,但该条文在立法设计时更多地考虑了现实情况和裁判便利,而未考虑到夫妻财产共有的理念本身以及物权公示原则在婚姻法中的适用问题。拟在分析第七条本身合理性的基础上,探讨夫妻财产共有制与物权公示原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民法典历经了建国初期三十年的停滞后,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逐渐开展起来,中国现代民法迅速发展与完善,构成了拥有丰富特色的法典。民法的特征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对民法的含义和民法与构建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我国民事立法的发展历程的简述分析,揭示了民法发展所体现的一些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付稳稳 《学理论》2012,(14):103-104
婚姻是以一男一女终身生活为目的,以法律所承认之结合,夫妻之间互负一定的义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忠实与贞操义务。违反侵害婚姻关系的行为,是指违反婚姻法的相关规定,以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遗弃等方式,致使配偶一方享有的配偶身份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这种行为违反《婚姻法》中所规定的夫妻间的相互义务。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在民法上构成侵害配偶权的侵权行为,责令加害人承担受害人的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8.
据说,在一次某工厂举行的法律常识测验中,有的同志在回答“什么是民法”时写道:民法是管公民之间事情的法。这样回答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但是,是不完全、不准确的。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呢? 民法是国家的重要基本法律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就是说,民法不仅管公民之间的事,也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之间的民事活动;不仅调整人身关系,更多的是调整平等主体间的经济关系。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对民事活动中一些需要共  相似文献   

9.
李亮  范睿 《学理论》2012,(4):104-105
传统民法理论中,债的相对性理论作为债权区别于物权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民法权利体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债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的范式,然而,在债的相对性理论的支配下,民法理论长期否认债权的不可侵性,这就大大限制了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发展。随着实践的需要,民法经历了对债权的不可侵性从否定到肯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消费者与经营者进行交易,可以视为一种买卖合同的履行,本来完全可以将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视为买者与卖者的关系纳入到民法中予以调整。但是国家在民法之外却单独制定一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消费者的权利称之为消费者权益,这不是一种无谓的重复,我们从法律对消费者的特殊规定入手,通过对消费者权益的属性进行界定与分类,可以窥见其特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曹治国  孙姗姗 《理论探索》2006,1(5):156-157
考察宪法与民法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个角度,但是从规范等级体系理论考察,对于一国的法律实践更有现实意义。在规范等级体系中,宪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法,民法作为普通法律从属于宪法,其效力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但是民法作为调整私法领域的基本法,也有自己的个性,两者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对私的领域的完整保护。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和民法都是我国的基本法。经济法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 ,而民法调整的是民间社会经济关系 ;经济法是国家调节的法律保障 ,而民法是市场调节的法律保障。二者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应当相辅相成 ,不存在谁主谁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岳明 《学理论》2013,(20):135-136
"泸州遗赠案"在社会上影响很大,该案不仅涉及婚姻法中关于夫妻相互忠诚原则、夫妻财产制度问题以及继承法中关于遗嘱成立、遗赠行为成立要件的相关问题,而且还涉及民法中公序良俗原则与意思自治原则相冲突以及道德评价、群众意见对司法裁判的影响等问题。法官、公民都应当树立非道德的民事权益也应得到法律原则的尊重和保护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民法典》的颁布对劳动法造成了巨大冲击,也掩盖了民法本身的困境.实际上,民法早已陷入困境,突出表现在传统民法平等主体假设的坍塌和私法自治原则的动摇.劳动法也已陷入困境,突出表现在与民法关系模糊、基础理论研究停滞不前、法律原则与具体规则脱节.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劳动法与民法的概念及其关系,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概念分析细化劳...  相似文献   

15.
当下民法典的编撰活动是我国民法学界里程砗的事件,学者对于民法典编撰的态度莫衷一是,对于民法的认识也大相径庭,从民法典的编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民法研究领域的态度和意识,从学者对民法典编撰的态度出发,浅论学者对民法的认识,从而分析当下我国民众的民法意识。  相似文献   

16.
杜江涌 《理论探索》2006,(6):153-155
定金的性质问题,关系到民法体系的科学构建。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定金是一种债的担保方式。然而,从定金的几种具体形式、定金与担保的关系看,定金不是一种担保方式,而是一种独立的违约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17.
诚实信用 ,既是一种道德准则 ,又是民法上的一个重要原则。二十世纪以来 ,“诚实信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确立为民法的最高指导原则之一 ,学者尊之为“帝王条款”。我国《民法通则》也明确规定“诚实信用”为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这一道德原则的法律化 ,既是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需要 ,又对市场关系参加者和管理者的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政府由于行使的是公共权力 ,从理论上讲 ,政府可以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和公共利益的需要 ,变更权力行使的内容、方向和力度 ,单方面调整和改变甚至废除与行政相对人的行政关系 ,因而不适用信用原…  相似文献   

18.
当赵紫阳总理离开美国的时候,人们感到稳定发展中美关系的希望是增大了。全世界现在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这次访问。从中美之间国家关系的角度来看,发展持久的  相似文献   

19.
刘娟 《理论探索》2006,(1):149-151
监护制度作为民法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涉及对象较多,关系也较复杂。其中主要涉及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的内部的权利义务关系,监护人与第三人(包括为被监护人所侵害的人、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以及其他无监护权的第三人)之间外部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相应地由这些关系产生的法律责任也是多方面的,而我国目前在此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周延,这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公司法的本位入手,通过对现行公司制度的剖析,具体分析股东大会召集请求权的行使要件及其完善,并提出自己的立法建议。一、从民法入手民法之基本观念亦即民法之基本目的或基本作用,或基本任务,学者称之为民法的本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义务本位时期、权利本位时期和社会本位时期。我国著名民法学者梁慧星指出:我国制定民法典应突出权利本位,强调对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换言之,民法典应体现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以权利本位为主,社会本位为辅的立法思想。笔者对此表示赞同。而我国采取的是民商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