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美国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第一”的经济单边主义政策,在贸易问题上不时敲打日本.对此日本加大了对美经济的合作力度,不仅大幅提升了对美经济合作的政策主动性,还积极追加对美投资等,刺激美国实体经济增长.尽管如此,日本国内普遍担忧日美经济合作前景、特朗普政府的“经济单边主义”及其经济政策的可行性、日本的海外利益等诸多问题.受其影响,短期内日美经济合作关系将出现“双速型”的发展模式,即能源及农业贸易等战术问题将得以突破,而日美FTA、TPP等战略问题将久拖不决.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掌控高科技优势的美日等西方大国认为自身既得利益遭遇挑战,美国和日本以安全同盟为基础,加强双方科技合作,试图发展成为技术联盟,遏制中国科技进步。具体路径包括,构建双多边技术合作机制、拉拢经济上高度依赖美日的国家纳入其技术遏制体系、加强国内技术创新、强化两国科技政策协同等。未来,美日将坚持把科技议题政治化与安全化,采取更严苛的技术封锁手段阻挠中国在全球技术产业链地位提升,这势必对中国的发展造成影响。面对美日力推技术联盟的行为,中国也应认识到美日对技术合作目标和行动的差异,扩大与美日以科技为驱动的共同利益,削弱美日组建技术联盟的意向,推动与欧盟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避免陷入技术封锁的被动局面。另外,中国应通过多重途径向美日涉华科技政策施加影响,同时致力于促进国内高尖端技术自主研发,以应对美日科技联盟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孟晓旭 《现代国际关系》2022,(3):34-42+51+61-62
岸田政府将日澳安全关系提升为除日美同盟外最为密切的安全伙伴关系,并以对澳安全合作为首,加紧构建日美同盟之外的次级对外安全合作体系,包括签署日澳《互惠准入协定》,开展更密切且实操性强的安全合作,侧重“印太”经济安全合作等。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长期化趋势及其需求变化“,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下对“印太战略”的深化,以及通过“准盟友”关系来增强威慑力等是日本这一政策背后的深刻动因,中国则是其主要针对目标。从总体上看,日本对澳安全合作呈现出愈加关注太空、网络等新领域,聚焦东南亚区域,突出塑造“安全规范”等趋势,但发展成正式军事同盟的可能性还不大,其进一步深化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岸田政府强化日澳安全合作将密实美国亚太军事同盟体系,促动“四国机制”军事化,为美日澳三国深化“印太战略”的军事合作提供新助力,在海洋问题特别是台海问题上对中国构成新的挑战,并可能加快日本向“军事大国”转型。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日本一直主动参与多边贸易体制.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美国的影响下,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理念曾一直受到压制和制约,日本因多边主义停滞不前,开始尝试区域主义,并与中国展开竞争,而这都与日本对美、中两国的认知和对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刻变化有关.2005年以来,日本“自由贸易协定(FTA)战略”实现了两次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日本签订FTA所在区域范围的扩大、对象国的增加和政策倾向的变化三个方面,其背后有经济和战略原因,而战略原因大于经济动机.日本FTA战略的实质是日本由“东亚主导”转变为“美日共同主导”的无奈.日本试图借“跨地区主义多边化”的政策倾向进而实现政治抱负的野心恐难实现.  相似文献   

5.
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框架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朝核问题已呈现长期化趋势 ,为在建立东北亚安全合作新框架方面抢得先机 ,美、日、韩等国相应做出政策调整。美国加大了“谈”、“压”的力度 ,但尚未将朝鲜作为战略打击的主要对象。日本对朝政策向右摇摆 ,并寻求在建立东北亚多边安全框架方面发挥独自影响。韩国努力增加美韩联盟的平等色彩 ,谋求在解决朝核问题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抓住朝核问题 ,推动建立东北亚“多极”主导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中国可以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6.
特朗普政府推出“印太战略构想”是为了应对世界大变局,替代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和保持有利于美国的地区战略平衡。其主要特点包括:在“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和“美国优先的国家安全战略”指导下,加强印太地区联盟和伙伴体系;构建“美日澳印四边形安全合作机制”;形成有利于美国的印太地区经济关系。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构想”将增加美国联盟体系的内在矛盾;美日澳印四边形安全机制面临印度弱角问题;“印太战略构想”目标与财政资源不相称;战略目标之间自相矛盾。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构想”将进一步增加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竞争性;向美国的盟国和伙伴国发出错误信号;有利于日本加强自身军事实力和扩张海权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战略制定与实施团队”(简称“战略团队”)在其亚太政策转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手作用,这个战略团队所推动的政策转型对中美日三边关系以及亚太地区安全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者通过案例研究梳理了美国如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和实施《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从而实现其外交安全格局“华丽转身”的政策制定过程。美国外交政策体系中的战略团队对这次转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核心力量就是当时的美国亚太政策“三驾马车”——约瑟夫?奈、傅高义和库尔特?坎贝尔。这一战略团队在美国外交转型时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包括:它成功地阻止了日本漂离美国的趋势;加强了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双边战略关系;重新确立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这次战略转型既为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重返亚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也为中美日三边关系增加了良性互动的可能性。美国战略团队举足轻重的推手作用是值得所有关注美国外交政策和亚太国际关系的学者专家和相关人士高度重视的。  相似文献   

8.
邹磊 《东北亚论坛》2023,(3):97-110+128
尹锡悦政府上任以来,基于双方共同的战略需要,韩美经济关系加速朝着全球化和安全化方向迈进,双方重点推进在供应链和关键技术、各自“印太”经济政策对接以及第三方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客观上,有利于强化美国在科技经贸关键领域对华“脱钩”布局,增加美韩在“印太”地区对中国的博弈筹码,助推美国全球基建投资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展开竞争。但与此同时,韩美经济关系中存在深刻的利益冲突,双方合作存在限度;中韩经济关系中也拥有巨大的利益交集,双方合作具有韧性。中国可采取积极对接、主动塑造的对韩经济外交策略,稳定中韩两国合作基本盘,创造更多的共同利益交汇点。  相似文献   

9.
防卫技术合作是日美同盟关系深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安全合作以及同盟管控的组成部分。日美防卫技术合作的进展受防卫技术合作的制度化水平和日本在同盟关系中自主化水平双重因素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前,受日本武器出口规范和技术能力的限制,日美之间的防卫技术合作以美国单方面援助日本为主。其后,日本在技术上取得较大突破,开始在对美技术合作与自主技术研发之间寻求平衡,但技术合作制度化水平较低,影响了两国的合作。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之后,日本在解禁“武器出口三原则”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能力、深化与美国的防卫技术合作,并寻求技术合作的多元化。通过日美战斗机研发合作的案例可以发现,看似日本对美国渐趋自主,但仍然难以摆脱对美防卫技术依存的困境。日美之间防卫技术合作的深度以及日本防卫合作对象多元化的广度将是影响日本未来防卫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南海问题已成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大国安全互动的热点之一。在中美两国围绕南海问题进行复杂较量和博弈的同时,日本也在积极谋划和设计对南海问题的战略介入,这无疑会使本已复杂的南海局势更为复杂。有鉴于此,本文以日美两国推进对南海问题的战略参与为切入点,分析了日美同盟战略升级和战略扩展的基本趋向,阐释了日本对南海问题积极参与的战略动因,并结合日本新国家安全战略的实践,对日美合作的未来态势进行了前瞻与预判。日本积极介入南海安全博弈既是其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结果,也是迎合美国再平衡战略而转变日美安全合作方式的具体措施,其目标是以日美同盟为基础建立新的地区安全机制,防范和遏制中国的崛起,塑造和重构一个有利于日本的安全秩序与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11.
菅直人内阁从安全和经济两个方面逐步改变鸠山内阁的对外政策:完成防卫大纲修订,提高对华防范,加强日美安全合作和构筑制约中国的地区联盟;在经济上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菅直人内阁成立后即想改善日美关系,钓鱼岛撞船事件为调整对外政策提供了契机.撞船事件后日本国内的对华外交讨论,反映出日本在中国国力上升形势下重建对华关系的思考,即加强日美同盟和对华防范,同时在经济等各领域开展与中国的互利合作.  相似文献   

12.
金香丹 《东北亚论坛》2024,(1):80-95+128
构建“供应链联盟”是拜登政府对华制衡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强化美国对印太地区供应链的控制力,削弱中国影响力。拜登政府无视供应链权力结构的本质特征,利用地区各国对其安全、经济依赖,推动供应链由“经济驱动”向“政治驱动”方向调整。然而,权力来源多元、环节复杂交叉、相互依赖导致一国控制供应链的难度愈加提高。面对供应链复杂性与中国生产、资源、市场优势,“联盟”难以精确确定对华“断链脱钩”范围,亦无法根本性降低对华依赖。而在分散化供应链权力结构下,美国的伙伴国势必在发展与安全间寻求平衡,拜登政府协调联盟的难度持续加大。供应链权力结构调整的结构性动力来自于中美实力差距变化,所谓“联盟”难以实质性强化美国的供应链权力,中国与域内各国所形成的供应链黏性成为反制美国单方面对印太供应链塑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美日同盟是美国维持亚太秩序的重要基石,也是日本外交政策的基轴,随着中国的崛起,美日双方已然意识到原有的同盟框架难以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为此,美日通过制订新的《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强化美日同盟,加强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合作。然而,美日安全合作同时也面临着质疑与否定,在美日两国内,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对美日同盟的争论。未来美日安全合作将如何发展,不仅取决于日本的安全感知,更取决于美国在国内国际新形势下将会采取的战略。由于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一以贯之的对日负面认知,使得日本政府和国民对于特朗普的对日政策不抱期待。然而,特朗普上台后并不会撤走驻日美军,更不会让美日同盟解体,同时,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并不反对自由贸易,其反对的是无法贯彻其意志的自由贸易。因此,在特朗普总统任期中,其特有的个性和自信,将会使未来美国的对日政策打上"特式"烙印,这为美日关系的发展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美日同盟可能面临新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当前,日本进一步强化安保战略,主要举措包括强化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的“司令塔”功能,完善自卫队的体制建设,加强导弹防御能力,加强岛屿防卫能力,加强海洋安保能力,提升岛屿作战能力,谋求“先发制人”打击力,谋求自卫队合宪,强化日美安保同盟,扩展对外安全合作,推广“印太战略”等。日本安保战略的强化呈现否定二战后“非军事化”、追求威慑力、谋求“塑造力”等特点。日本强化安保战略的目的在于实现“军事大国化”以及夺取地区安保主导权,适应美国对日本政策的变化以及应对朝核问题与“中国威胁”等。日本强化安保战略必将对东北亚安全产生深刻影响。首先,日本军事能力增强,其在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框架下谋求“先发制人”的能力,将改变美日安全关系中的“矛”与“盾”格局,日本将在东北亚地区扮演更多的安全角色,必将影响东北亚的安全结构。其次,日本强化安保战略的举措刺激朝鲜的“安全神经”,不仅不利于朝核问题的解决,还会进一步加剧东北亚安全形势的紧张。再次,日本在反导系统上与美国捆绑,加深地区安全困境,不利于东北亚安全互信的构建。日本应与中国一道为地区和平与稳定多做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日美关系并不和谐。从同盟的悖论角度看,日美关系表现了复杂性的特征。具体包括在安全保障领域的相互依赖,经济贸易领域的相互竞争和战略选择领域的相互猜疑。相互依赖包括两国互相需要和互相配合,日本需要美国保护,美国需要日本分担防卫责任。相互竞争主要源于两国经济缺乏互补,因此摩擦是结构性的,TPP之争是两国战后经济摩擦的继续。互相猜疑主要表现在战略选择方面,旧金山媾和之后,美国虽然结束了对日本的直接占领,但是一直使用着冲绳等军事基地,日本受到了控制。日本的民族主义者一直想摆脱美国寻求自主外交。  相似文献   

16.
美国政府关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所有重要政策宣示中,对俄罗斯都不置一词。美国学界则建议拉拢俄罗斯,双方建立起“太平洋伙伴关系”。在俄罗斯看来,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是在美国政治军事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亚洲安全体系。俄罗斯学者建议俄在中美之间平衡摇摆,适度参与亚太地区的竞争,为自己谋求有利地位和最大利益。在亚太安全问题上,美国和俄罗斯进行合作的希望较为渺茫。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关俄进行经济特别是能源合作存在一定前景。美俄结构性矛盾不消除,两国有限的合作只能昙花一现,两国的亲密也是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17.
5月初,美国国务卿、国防部长和日本外相、防卫厅长官再次举行“日美安全协商委员会”会议(简称“2 2会议”),就采取具体措施,强化日美同盟,明确日美军事分工合作,落实去年2月19日“2 2会议”提出的“地区与世界共同战略目标”最终达成协议。这一协议的实质是推动日本加强军事力量,实现日美“军事一体化”,进而将日本全面纳入美国全球战略体系,使之成为美国维持和加强其全球和亚太霸权地位中的“坚定的战略伙伴”。其动向直接关系到日美军事同盟与日本国家政策未来走向,导致亚太乃至世界战略格局的重组,与我国安危密切相关,值得严重关注。一…  相似文献   

18.
布什政府的对日政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什政府上台后,在亚洲更加重视日本在政治、军事上的同盟作用。充分利用日本在其一极化世界战略中充当经济上的伙伴、政治上的盟友、军事上的帮凶,是美国亚太战略目标中对日本政策的核心。继续不断推进美日军事同盟从过去防卫型向未来进攻型的演变,是布什政府对日政策的重点所在。美国布什政府对日本的重视和对日本政策的调整,正是日本梦寐以求的。日本正在利用美日军事合作重新崛起为世界军事大国。美日全面合作、互相利用策略的一致性,使双方都确认对方是其外交的轴心和支柱。  相似文献   

19.
美国开始对亚太安全形势和日本作用重新评估,要求重视和加强美日同盟。美国调整对日政策可能使美日关系进一步向平等方向发展,以换取日本对美国亚太战略的支持与合作。这是近年来美国加大对亚太地区投入战略的一部分,美日双方对此都十分重视。这对今后美日关系和亚太安全形势的走向会产生影响,但不会改变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0.
美日同盟在自主-安全交易基础上建立,之后由于两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美日的自主与安全诉求也发生变化,从而促使双方不断通过自主-安全交易协调利益。联盟成员的实力是自变量,其引起成员国自主、安全选择的变化为因变量,以此为基础,本文预设了美日联盟中自主-安全交易的三个问题假设:(1)日本自主扩张倾向明显,"挑战"自主-安全交易;(2)美国纵容日本自主扩张,"调节"自主-安全交易;(3)利益重合性是联盟自主-安全交易的基础。本文对这些假设进行了验证,总结出了非对称性联盟内国家自主-安全交易的一般逻辑。美日同盟得以不断调整并深化发展的原因不仅仅是美日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选择,更是美日之间互动交易的结果,美日通过自主-安全交易各取所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