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简析亚里士多德的良法之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的良法之治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正当的立法主体,求善的法律价值,稳定的法律形态,法律维护的广泛。良法之治思想形成的基础:城邦民主制度的发展;个人与共同体价值取向的趋同,希腊神话的正义理念,自然哲学的理性基础。良法之治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重点要确保“良法”生成,同时应注重培养全社会的守法情感。  相似文献   

2.
论良法的标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良法理论既是法理学的重要问题 ,也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良法理论一直以道德价值作为评判法律良恶的标准 ,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我们应全面地理解良法的含义。本文认为 ,“良法”概念与道德评价紧密相关 ,但二者又不是等同的。任何制定法都具有内容、价值和形式三个方面的要素或成分 ,良法是符合法律的内容、形式和价值的内在性质、特点和规律性的法律 ,是符合法的“应然”的法律。良法的标准应全面地体现对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标准 ) ,即合规律性原则、符合正义和公众利益原则、形式科学性原则 ,并分别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司法》2014,(12):5-5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国、执政为民,是通过具体的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法的运行机制实现的。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应是“良法”、“善法”之治,所以实现依法治国、执政为民首先应当制定出反映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自然发展规律的良法。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体制,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全国性法治方略之施行,区域治理在遵循宪法、法律及保持法治战略性统一前提下,积极推进具备“良法”品性的制度构建,跟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势,科学规划多样性、协调性规范体系;防范区域内歧视性制度屏障,维护区域民众权益,实现“以民为本”在区域制度中引领价值;矫正法律形式主义的体制缺陷,审慎对待区域治理的“规则移植”,积极认同区域民俗习惯的制度意义,真实兑现区域“良法善治”之目标。  相似文献   

5.
良法必须要能得到普遍遵守。然而,法律文本中的“纸上谈兵”或是“稻草人”,在现实情境下并非个案。  相似文献   

6.
栗晓宏  金明 《行政与法》2006,1(2):94-96
“适当法理论”是英国学者创立的一种冲突法学说。其宗旨是以“适当”为原则来确定涉外民事关系应该适用的法律。那么,依此原则所选的法律应该是良法,而正义平等、秩序是衡量良法的标准;但适当法原则的运用存在着局限性、非安全性和不确定性,对法律秩序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物     
《中国律师》2011,(6):87-87
郜风涛:良法之治重在保障法律实施 5月18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郜风涛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现代法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良法’之治.其要求必然是确保已经制定好的法律得到全面正确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良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步云  赵迅 《法学研究》2005,27(6):125-135
广义的良法是指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或推进作用的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具有真、善、美之品格的法。“真”是指法的内容的合规律性;“善”是指法的价值的合目的性;“美”是指法的形式的合科学性。依法治国,应是依良法治国。  相似文献   

9.
刘海燕 《中国法律》2008,(1):43-44,110-112
法治是良法之治,良法有赖于科学、民主的立法。由於法律的灵魂是正义,法律的价值也是正义,因此立法就是分配正义的艺术。只有从立法上实现正义的公正分配,法律才能承载起实现正义的目标。当下,社会关系的复杂化。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法律调整对象的多样化,对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法治进程中,古今中外从未停止对法律善恶之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良法善治",首次官方明确依法治国所依之法必须是良法。本文从中外法学主要流派对法之本义所持观点,及我国大陆对法治探索进行分析,提出在现阶段法律尚未完善,存有诸多漏洞;法治进程中除了适应形势需要及时对不适宜的法律进行废、改、立外,在基层法治实践中更要按合乎法的正义、公正、自由等价值理念进行解释,分辨良法与恶法,从而排除对"恶法"适用。  相似文献   

11.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字箴言一直是中国的法治追求者和法律工作者的奋斗目标。法治的基本含义是必须有良法而且普遍地遵从良法。如果有一部法律,但不怎么执行,或执行起来很随意、很随机,不确定性很大,那么这情况对不守规矩者反而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因为这种法律把真正守规矩的人的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社会的形成包含两重意义,一是法律为良法,二是公民的普遍守法。良法即符合人类正义道德观的法律,普遍守法即法律道德化后的守法精神。本文从这两方面来论述理想法治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张虎  毛立新 《政法学刊》2007,24(2):28-32
侦查法治是程序之治、规则之治,更是“良法”之治。科学、合理的程序规则,在形式上应具备以下特征:规则清晰、明确,规则无内在矛盾,规则可循,规则逻辑结构完备,规则体系完整等。以“良法”之标准审视我国现行侦查程序规则,其明确性、协调性、完备性、可循性等均存有缺陷。为推进侦查法治化,亟需对这些缺陷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良法善治是中华法系的重要价值追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光彩夺目的内容,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缔造法治秩序的理性态度。立严整统一之法、促国家富强之治,立循变协时之法、促社会和谐之治,立明礼弘德之法、促百姓安宁之治等等,集中呈现出中国古代以良法促善治的整体样态。中国古代立法机制的不断成熟,治吏之法的持续强化,为良法善治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良法善治,需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创新,使人民检察事业展现出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卓越的检察智慧。  相似文献   

15.
论法治下的恶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恶法与良法是一对古老的法律概念。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在根本上属于良法。但是,恶法仍然有可能在社会主义法中存在,而这种恶法与法治精神是相悖的。因此,通过合理的途径使法律回到良好轨道上来,对于法治的实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墨、道、法四家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实现良法善治的不同治理方式。自秦以降,历代统治者在吸收先秦诸子思想的基础上,阐发对良法善治的追求。在良法善治的制度表达上,中国古代形成了体现传统伦理等级的立法创制,追求慎刑与恤刑的司法实践,重视社会教化与调处息讼的治理经验。古今对良法善治的追求有共通之处,在当代的法治实践中,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古代良法善治的经验与智慧,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7.
毛磊 《江淮法治》2012,(10):15-17
法治国安邦之利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不是立法任务的完成.更不是立法活动的终结。 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强调:“社会存在良法,人们普遍遵守法律,方有法治社会。”一语道破法治真谛,良法与守法习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8.
法,治国安邦之利器。现代文明社会,也是一个法治社会,需要良法之治。湖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不断完善立法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新途径,把立法决策与改革发展决策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破解制约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文杰 《北方法学》2010,4(6):27-34
实证主义法学与新自然法学派博弈之论点在于法律是由单纯法律规则还是由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政治道德构成的。实证主义法学在强调法律为双重规则统一体的基础上,承认包括法官造法意义上的自由裁量权的存在;而以德沃金为代表的新自然法学派则认为法律构成除规则外,还存在原则和政治道德等因素,且主张自由裁量行为是法官在法律规定幅度内的司法行为,如超越此圭臬,就是一种法官的恣意行为、不正义行为。两者在法律构成上的长期激烈争论,旨在证成何种构成模式的法能最大效应地体现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和秩序的规范价值理念,或言之,法律应具有何种有效体系,方能消除人治状态而实现良法之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还有许多需要解决和面对的课题,如提高立法质量、有效实施法律和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的途径等等。提高立法质量,确立良法之治理念,是保障法律权威性的基础;法律的有效实施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关键,而要做到法律有效实施,提高公民法治观念,确立公民规则意识,重视具体法治,应当是最基本的方面;解释法律是完善法律体系的重要途径,对于完善法律制度、弥补法律漏洞,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